查看原文
其他

池州这座山,三国时期诸葛屯粮地!

池州新闻
2024-09-07

解码“秋浦”(二)

滔滔秋浦水  悠悠古仓山




穿云唱出古仓山,问路遥传隔水湾。

野鸟临风知和答。牧童信口应声还。

 (无名氏《仓山樵唱》)


古仓山在哪?是怎样的一座山?对古仓山做过专门研究的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吴世民介绍,它是古石城县和秋浦县最重要的屯粮之所,位于现在的贵池区殷汇镇沧埠村境内。关于仓山,《秋浦济阳江氏宗谱》说得很清楚:“仓山,古秋浦县贮米之墟。其山高敞平广,有数里之宽。其平圆如磨,俗又呼为磨盘山。”




▲古埠仓山(摄影 朱锦波)


秋浦济阳江氏家族是沧埠村境内的一个大家族,迁居此地有700多年的历史,现有人口2000多人,约占全村人口的80%。


深冬时节,解码“秋浦”文化探源报道组一行人来到沧埠村村民集中聚居地秀山,开始了寻找古仓山之旅。


“我家的承包地就在仓山上。”听说要寻找古仓山,村民江茂来热情地说:“走,我带你们去!”江茂来是当地远近闻名的书法家、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对家乡的历史文化一直很关注。


从秀山往东而下,是广袤的江家大畈。抬眼望去,远山莽莽苍苍,似巨人宽阔的臂膀拥围着平野。稍近一点,几个不大的村庄,一簇簇地散布在田野里 ,叶子脱尽的树木,伫立成排,无声地守护着村庄。低头,一畦畦绿色的油菜撞入眼中,不由分说地牵引着视线,奔向一眼望不到头的远方,如海洋般汹涌的绿在眼前心间荡漾。江茂来走到油菜地里,掬起一捧泥土,在鼻子边嗅了又嗅,说道:“这是河流冲积下来的淤泥,有细沙,适合水稻、玉米生长。”“河边畈里那片土地是马肝土。上世纪七十年代原来的灌口公社老书记王杨来说这地种的玉米全贵池县最好!”“这地方真正是鱼米之乡。江家大畈和周边的杨桥、长庄、石城等村土地连成一片,养活大约1万人口!”





▲冬日江家大畈(摄影 江山)



“这里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安徽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吴世民说:“为什么在这里建城?这里盛产粮食。秋浦河与其支流龙舒河交汇的这片区域大约有1万亩上好的土地。”


从秀山向东走了两里路,翻过一条大埂,一条河流自南而北蜿蜒而来,抵达北面的山峦后折向西流。河水澄碧如玉,河底的水草十分清晰地在眼前飘摇。江茂来指着河道说:“ 秋浦河、龙舒河的鱼最好吃!”“是的,这里鱼好。” 吴世民说:“《光绪贵池县志》记载,梁昭明太子曾于此‘食鱼而美’,称秋浦为贵池,五代杨吴乾贞年间据此改秋浦县为贵池县。”


“我就是在这里捡到秦半两钱范的,现在它是国家一级文物。”在秋浦河沧埠--长庄大桥附近,报道组一行遇到了殷汇村村民蒋华来。他指着一处河滩对大家说。




▲秋浦河沧埠段出土的秦半两钱范(摄影 朱锦波)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河道里除出土了秦半两钱范外,还出土过四枚唐朝官印。这在一定程度佐证现在的这条河道就是曾经的石城县和秋浦县县治所在地。”吴世民解释:“农耕文明里,粮食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江家大畈及其附近地带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在这里建城屯兵顺理成章。”


过桥到河东,沿河埂向北走一里多路,然后随河道折向西再走两里左右,左手边出现一处一座不大的山,一百米左右高,山上林木郁郁苍苍。江茂来说,“这就是仓山。”





▲仓山位置图



上山无路,四处荆棘密布,村民桂有忠用柴刀砍一截大家走一截。在灌木丛中穿行十来分钟,爬到半山,眼前开始出现一片毛竹林。


“过去这里是承包地,现在都荒弃了。”江茂来一边说,一边用手在地上扒拉。不一会儿,便扒拉出一小堆残破的厚瓦片。他捡起一片比划着向大家展示:“这瓦片比普通瓦片至少厚一倍。我家在这里有两分地,过去种地,一锄头下去,就是几块。一开始锄地,捡出半畚箕碎瓦。这地,太沥水,容易旱。”





▲仓山发现的仓瓦残片


易旱的地,屯粮好,防潮。你捡到的厚瓦片是古代的仓瓦。”吴世民说:“《池州府志》记载,这山是仓山,古县城屯粮之所。整座山我们刚才上来看得都很清楚, 一圈圈的,每圈地大约一丈宽。这个宽度可以半边存放粮食,半边走马车 。一层层地放,一层层地盘旋而上。”“是谁在这里屯粮?看了三国历史的就知道,是诸葛恪,东吴大将,大将军诸葛瑾长子,蜀国丞相诸葛亮的侄儿。”


吴世民介绍,从秦汉到三国,在池州这片土地上,沿江沿河一带地方政权与山越人的斗争从未停歇,斗争的核心是粮食。《三国志》记载,东吴嘉禾三年, 吴主孙权任命诸葛恪为抚越大将军,征剿山越。诸葛恪到任后采取了一个办法:屯兵粮食产区,不与山越人交战,到秋收时让士兵把庄稼全部收割,囤积起来,使野无余粮。山越人无粮可吃,被迫走下山来,接受地方政府管理。





▲淡彩速写:三国名将诸葛恪石城督粮(作者 胡跃)



看天气正好,报道组成员朱锦波马上操作无人机航拍仓山。


“诸葛恪为什么选择仓山屯粮?”吴世民招呼大家过来看无人机航拍监视器:“你看,仓山坡度平缓,高敞开阔,可大量屯粮;周围是壕堑,南面山脚为河流,相对独立;河之南便是石城县治,驻有军队,安全有保障;同时,由于临水,运输又方便。”  




▲秋浦河枕仓山而流(摄影 朱锦波)


家住仓山西麓的沧埠村村民李德友、李德启兄弟闻讯赶过来,说这里除了有大量的古代残瓦、瓦当等建筑构件外,早些年还出土过一只大鼎。吴世民说,鼎是古代炊具,这只大鼎有可能是守粮军队用品。


“那我们江氏家谱怎么说这是秋浦县屯粮之山呢?”江茂来问。“仓山后来的确是秋浦县屯粮之所。”吴世民说:史书记载,诸葛恪平定这一带山越后,石城县治先后被迁至长江边乌沙、木闸等地。隋朝统一中国后,石城县改名为秋浦县,并于开皇十九年移回这里的诸葛恪所建石城废城。县治之所以迁此,很大可能就是因为看中这个地方的仓储功能。


“隋朝是特别注重仓储的一个朝代。”吴世民解释说,从汉末到南北朝三百多年间,天下分裂,战乱不断,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隋朝统治中国后,统治者深知“粮安天下”,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提升了农业生产者的热情,粮食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发展。在农业产量可观的背景下,各地大量设置官仓、义仓积蓄粮食 。作为曾经的储粮之所,仓山再次被用作储粮理所当然。唐朝取代隋朝后,仓山依然是秋浦县最重要的储粮之所。


“ 老祖宗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始终是‘国之大者’!”江茂来感叹。




▲夕阳秋浦 (摄影 杨柯)



记者:江山  朱锦波  杨柯

撰稿:江山

编辑:姚成润 徐雯

解说:李国亮 王晶晶



来源:池州市传媒中心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池州新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