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MACSH 2020:杨仁池教授解读血友病防治新进展

Echo 医学界血液频道 2021-12-24




2020年9月24日-26日,2020年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血液学年会在杭州盛大召开。大会上国内外大咖云集,共同分享血液领域最新研究进展。


在2020年9月24日,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病研究所)的杨仁池教授就血友病防治进展做了精彩报告。

杨教授从血友病研究的历史沿革出发,通过纵向比较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到自2014年长效凝血因子产品上市以来,到最近的非因子类产品的上市,以及到现在的基因治疗,国内外血友病研究可谓是进展迅速、成果喜人。

治疗模式转变


正是因为血友病研究进展较多,因此治疗模式上也从过去的仅仅是按需治疗,到现在的预防治疗成为常规。在预防治疗方面,也从过去的固定剂量,发展到现在的基于药代动力指导下的个体化的预防治疗。

来源:CMACSH 2020 线上视频

但目前临床上仍有许多未满足的需要。首先,对于常规的预防治疗,尤其是儿童患者,强调3岁以前第一次关节出血后即应该马上开始规律性的替代治疗。对儿童患者,频繁的静脉穿刺,对患者、家属及护士都是巨大的挑战。

因此,目前,国内外都在研究半衰期延长及可经皮下给药的药物,包括非因子类药物等。其次,基于血友病本身的特点,有3%的血友病A患者有大片段基因缺失,其VIII因子和正常人不同,这类患者输注外源性的因子后约有93%的患者会出现产生抗体。目前的研究策略是寻找旁路制剂,例如艾美赛珠单抗,为一种IX因子和X因子的双抗,不通过VIII因子,直接启动下游的凝血反应。

血友病最新指南解读


2020新版世界血友病联盟(WFH)指南已在线发布,增加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血友病的防治原则,设立了理想目标;其二是基因诊断;其三是强调了预防治疗的普适性,强调任何患者在任何地方均需进行预防治疗;其四是抑制物管理方面,包括诱导免疫耐受和出血管理;其五是治疗结局评估方面,包括优化治疗和合理开支。删除了由输血引起的感染,因目前血液制品总体安全,基本无血液感染的发生。

来源:CMACSH 2020 线上视频

因血友病个体差异很大,且每个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时期VIII因子的代谢也差异很大,因此WFH新版指南强调个体化预防治疗。推荐血友病患者从标准半衰期(SHL)因子转换为新型长半衰期(EHL)因子,以达到减少注射频率,维持较高谷浓度的目的,建议谷浓度目标>3%-5%。对血友病伴抑制物患者应该考虑常规预防治疗防止出血。

预防治疗的强度方面,在中国或印度等受药物的可及性和经济负担影响的区域,推荐从低剂量过渡到中剂量的预防。同时强调所有形式的按需治疗(高/中/低剂量因子浓缩物或非因子药物)都比按需治疗能提供更多临床获益。

杨教授团队回顾性分析了从2004-2018年天津市的血友病患者治疗情况,结果显示15年来血友病患者的预防治疗比例、报销总额、抑制物发生率等方面均较前明显改善。在儿童患者中有65%进行了预防治疗,在成人患者中有10%以上进行了预防治疗。

2008年以后,新发的血友病患者中未发现经血液途径传播疾病例如乙肝、丙肝等的发生。因此,在血友病防治方面,中国血友病协作组带领大家在10年中取得了重大进步。

血友病治疗药物的演进


从最早的血浆源性凝血因子产品,到重组凝血因子,从SHL因子,到EHL因子,到非替代治疗,再到目前的基因治疗,血友病治疗药物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治疗方式的演进,血友病患者也得到了越来越好的保护。SHL凝血因子需要频繁静脉给药,且由于体内波峰波谷波动,即使大剂量预防,仍有部分患者发生关节出血。

目前新的治疗选择有EHL因子、非替代治疗和基因治疗。EHL因子可把谷浓度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延长维持时间。以艾美赛珠为代表的非因子类产品,相当于把VIII 因子水平提高了25%。基因治疗则有希望把血友病治愈。

来源:CMACSH 2020 线上视频

>>>>  半衰期延长

新型EHL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单链共价连接型,第二类是聚乙二醇化型,第三个是Fc融合型。EHL因子在国内I期临床试验提示效果不错,但受其载体的限制,目前所有半衰期延长的VIII 因子最长为19小时,IX因子最长达96.3小时。

>>>>  非替代治疗

正常人体促凝成分和抗凝成分是相对平衡的,而血友病患者促凝成分减少,因此有出血倾向。过去血友病的治疗策略一是增加血友病患者的促凝成分,二是以艾美赛珠为代表的治疗药物通过aPCC纠正凝血酶生成。

目前非替代治疗的研究机理,是不通过增加VIII因子、IX因子剂量起作用,而是通过降低抗凝成分,使患者保持在低水平的抗凝和促凝平衡。目前走在研究前列的非因子类产品,一是艾美赛珠,目前在国内外都已上市,以皮下注射途径给药;二是Fitusiran;另一个是在研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以前有公司也研发过非因子类产品,后因血栓事件停止了在全球范围内的研发。

因此,非因子类药物目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在临床试验中疗效尚可,但在真实世界中患者可能变成一个易栓症。如果有其他诱发因素,患者容易发生血栓事件。

>>>>  基因治疗

目前血友病的基因治疗分为两类,一类是基因添加,另一类是基因编辑。基因添加即引入功能性正常的VIII因子、IX因子,以补充或补充突变基因,常用的转运载体包括腺相关病毒(AVV)和慢病毒(LV)。

基因编辑即对缺陷基因的VIII因子、IX因子直接进行原位校正,常见的基因编辑技术包括锌指核酸酶(ZFN)和CRISPR/CAS9。基因治疗在临床上已经到了III期临床试验阶段,相关研究成果已在Blood等杂志发表,总体来说,效果较好。

虽然基因治疗血友病前景广阔,但仍存在一些潜在问题。安全性方面,主要有针对载体的中和抗体、肝毒性和插入性遗传毒性等问题。有效性方面,能否实现持续高表达仍需进一步研究。另外还有基因治疗价格昂贵等问题。

本文首发:医学界血液频道

本文作者:Echo

本文责编:祝无双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 End -

 


分享 点赞 再看三连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