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口锅引发的变革 | 再看实体经济

沈帅波 进击波财经 2019-06-01


#苏醒中的雄狮#


两个月前,WPP与凯度发布了一份《2019年BrandZ中国出海品牌50强》报告。从中可以读出三点信息:


  1. 出海品牌50强的“品牌影响力”同比提高15%,是去年的三倍。

  2.  中国品牌力增长最快的三个市场为日本、法国和西班牙。

  3.  50强中大多数为科技类企业,家用电器类占11%。


7个月前,苏泊尔本釜电饭煲走出国门,参加位于日本茑屋书店的《让日本看到中国匠》展览。在日本国际通讯社的报道中讲到:“来自各行各业的日本食客,他们一致反映中国饭煲做出的米饭口感真的一点不比日本饭煲的差。”此报道一出在日本引起轩然大波,引发日本民众广泛讨论。

 


这画面似曾相识。就在短短几年前,日本电饭煲在国内被疯抢的新闻还是一时的大热点。我还记得当时微博底下几乎都是声音一致的“日本的电饭煲煮出来的饭就是好吃,也要支持国产,但是中国厂家也得做得出来这样的品质才行啊。”


没想到现实真的上演了反转。


不止苏泊尔。华为在欧美热销,前来购买的人在门口大排长队;oppo攻占海外市场,每次出国在机场都能看到大大的广告牌;大疆在美国市场占据第一,77.2%的线下市场份额优势超出其他所有品牌份额3倍以上。


他们都在提醒同一件事:如果说中国曾经是一只睡梦中的雄狮,那么现在,雄狮正在苏醒。



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


以上文提到的苏泊尔为例。在无数国人的心目中,苏泊尔几乎是电饭煲、压力锅和厨具家电的代名词,但是99%的人都不会知道,现在的苏泊尔已经是中国最大、全球第二的炊具研发制造商。


从简单的模仿到完全的创新超越,从本土到海外,1994年创立至今用了20多年的时间,苏泊尔一共经历过三轮迭代:


第一轮:代工到逆袭


压力锅传入中国是20世纪中期,由沈阳双喜公司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口压力锅,而彼时苏泊尔就是双喜公司的一个代工厂。


但是没过多久,双喜压力锅经营不善,瞅准机会的苏泊尔第一次进行产品革新,推出“安全压力锅”,从而一举拿下了40%的市场份额。


这一轮的关键词是“市场空白”和“技术改良”。


第二轮:快速扩张


在一炮打响后,苏泊尔继续向炊具行业纵深发展。此时已经到了百花齐放的2000年,市场对于电饭煲和炒锅的需求巨大,苏泊尔由此定下了自己的两个主力产品,同时推进多品类战略,快速拓展厨房阵地,从明火炊具向厨房小家电延伸,同时进军厨房大家电领域,烟机,炊具等也初具规模。


这一时期的关键词是“打造核心”和“多品类”。


第三轮:品牌升级


和大多数传统商家不同的是,苏泊尔在早期就有很强的研发意识,组建起国内第一家炊具研究所,仅2013年一年,苏泊尔在研发上了花了近2.25亿。此后研发费用更逐年增加,占当年营收的3%以上,推出包括焖宝、电炊煲、电炖锅、电压力锅等产品。


这一轮的关键词只有一个,就是“技术革新”。


仅仅以其核心品类“电饭煲”来说,2000年至今已经更新了十代内胆,从最开始的普通不粘内胆到陶晶内胆,再到球釜内胆,现在已经更新到第十代本釜内胆,更新迭代长达20余年。


而这一切给苏泊尔带来的,则是强大的市场号召力。球釜和本釜电饭锅的上市,直接拉动了整个行业电饭煲的质量和价格水平,对比曲线图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轮苏泊尔新产品的上市都直接带动了全行业的曲线波动,同时也让其本身的市场认知率大幅度上升。




苏泊尔在市场的胜利是有借鉴意义的。


中国的绝大多数品牌无法走出国门,甚至在国内也被外国品牌强压一头,处处受阻。


避开中国科技类企业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不谈,单以零售类商品在市场上的定位而言,中国品牌往往只能走低价路线,但是低价又带来短视,缺乏在研发上的投入,就永远无法真正在市场拥有品牌竞争力,从而带来恶性循环。


有人会说这是市场导致的。的确没错。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低价”是非常重要的决策因素。


就拿金龙鱼来说,这是我妈很喜欢的一个牌子。这个“很喜欢”的意思是她会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的优先选择这个牌子的油,但是如果有其他品牌做促销,她还是会被吸引,并且考虑购买。


而像我妈这样的消费者往往是人群中的大多数。


但金龙鱼依旧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去研发稻米油,最终研发出的“双一万”稻米油上市后在日本引起哄抢,并且在2016 年的国际稻米油大会中击败日本,拿下唯一的国际品质大奖,让作为稻米油的原产地日本都只能望而兴叹。


但没过多久,金龙鱼又一次快速完成了产品迭代,推出稻谷油2.0,并且在 2018 年比利时征服 100 位米其林大师,直接赢下 iTQi(国际风味暨品质评鉴所)国际顶级美味大奖。


相对于单价50元左右的食用油来说,单价99元的稻米油的相当于市场平均价格的两倍,和进口橄榄油相当,基本没有价格优势。


但最终,稻米油的存在让金龙鱼一举在日本拿下口碑优势,重拳打开市场。由此回流国内,凭借其优质的口碑和品质逐渐被一线城市消费者所接受。


短视眼光的,可以做公司;

目光长远的,才配谈企业。



#关于市场#


不论你是不是愿意接受,但是现实就是,新长成的下一代人和我们已经是完完全全两个物种了。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认知里,进口=好,国产=不好或者一般,美人的代表是是王祖贤,张曼玉,林青霞,帅的代名词是梁朝伟、张国荣、吴彦祖、张震,Iphone是最伟大的、最好的手机,日本的东西质量就是比其他的都好。


但是对于下一代人来说,他们天生就生长在一个有互联网和便捷交通、国家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在他们的概念里,买外国货和买中国货一样简单,最好的手机是华为,李宁的“中国李宁”是好看的潮牌,“当偶像”也可以成为正经职业之一。


他们无法理解上一代人对于洋货和港台的迷恋,也无法认同对于相同质量的东西,外国货天生自带的高心理溢价。


这是一个必须直面的事实。世界正在逐渐被“拉平”,原本因为信息差而存在的偏见在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新一轮差异化的崛起。


而肉眼可见的,很多企业已经在这个时代的缝隙中生长了出来。同样的,也必然会有很多品牌被淘汰。


市场永远无定局,一切都在变化中。



#师夷长技,以强于夷#


1842年,山河凋敝,内外交困。


一个叫魏源的文弱书生受林则徐嘱托著书,某个夜晚,他在书中写道:“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


这本书定稿后被命名为《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喊出,从此,巍巍中华睁眼看世界。


一百多年过去,曾经只能想象的事居然真的已经近在眼前。


今天这篇内容,我本来想过很多核心元素。比如单点爆破带来的力量,比如海外产品对标比如不完全创新,不完全复制等等。


但是到最后我发现,所有的成功,其核心无一例外都是对于产品的专注。


技术革新,产品迭代。不论是实业还是内容,是背靠大树还是不被人看好。


做好核心是唯一长久的出路。


什么是“本”?


用国家的话说,“无论发生什么事,有一条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就是要加紧把我们自己的工作做好。”


踏踏实实,升级能力,守自己该守的原则,做自己该做的事。


这就是唯一的路,这就是“本”。



编辑:李多余

总编辑:沈帅波


<end>


本文作者:沈帅波  湃动传媒CEO

畅销书《迭代》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