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发现“德国工业”的5个秘密
近来,出现一场关于中国经济模式的讨论,大意是中国的经济规划正摆脱以硅谷为代表的“美国道路”,转向“德国模式”,探讨当下中国如何应对教育、养老、住房等现实问题。
“德国模式”的金字招牌无疑是“德国制造”,你肯定听过奔驰、宝马、西门子、拜耳等品牌,在这个只有8000万人口的国家,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经济学家赫尔曼·西蒙曾统计过,全球有2734家“隐形冠军”企业,德国占了1307家,美国只有366家。
德国大部分企业都有上百年历史,德国有800多家两百年历史的企业,上千家超过百年的企业,可谓“老字号”的高产国。在德国许多地区都有传承了几百年的技能,在今天仍焕发着光芒。而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要短得多,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3.7年。
“德国模式”在中国到底行不行得通,国家治理层面的宏大话题,我在这里不做讨论,但是,我在对中国企业的长期观察中,更为关注的是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之间的差异与相似之处。德国制造业的成功经验,对于困扰国内很多企业的人力成本上升、低端制造业转移等问题,或有一定启发。
在全球化时代,德国作为一个高薪国,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到底如何迎战亚洲低成本对手?德国又是如何创造这么多百年企业的呢?为什么德国企业能够长期保持创新和竞争力?为此,我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总结出了德国制造企业的五个关键特征:
1、产业集群,高密度聚集资源、技术与人才,产生协同效应;
2、专注一个领域深耕,以产品品质取胜,不打价格战;
3、以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发展,科技引领,创新驱动;
4、与重要客户构建紧密关系,为之提供深度解决方案;
5、工业4.0,“智能制造+智能服务”走向数字化转型。
近期,我们调研了位于中国制造重镇广东佛山的蒙娜丽莎集团,在这里,见到了一家有着德国制造品质和创新能力的中国企业。本文将以佛山企业 — 蒙娜丽莎为核心案例,论述中国制造企业如何学习德国制造这五个关键特征,走出一条做深做精、创新取胜之路。
2017年12月19日,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蒙娜丽莎”)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全国首家在A股成功上市的陶瓷企业。2020年,蒙娜丽莎实现营业收入达到48.64亿元,同比增长27.9%。
2021年上半年,蒙娜丽莎实现营收约30.80亿元,同比增长72.3%,净利润同比增长30.3%。2013-2020 年,它的营业收入从 12.46 亿元增长至 48.64 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 21.5%;归母净利润从 0.64 亿元增长至 5.66 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了 36.6%,盈利能力呈现持续提升趋势。
特征一:产业集群,高密度聚集资源、技术与人才,产生协同效应
1976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了协同效应理论,简单来说就是“1+1>2”的效应。产业集群就是协同效应理论的最佳阐释,企业间由于相互协作,共享产业要素和特定资源,所产生的整体效应远大于企业单打独斗时的经济效益之和。
德国作为世界制造强国,其制造业成功的关键是培育了大量高水平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通常把最有竞争力的技术、人才、科研机构等资源聚集在一起,让生产的整个价值链落户同一区域,共享市场信息,降低创业进入门槛和知识转移成本,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加速协同效应。
德国斯图加特汽车产业集群,聚集了2000多家汽车相关企业,其中包括戴姆勒集团、保时捷、艾瓦客车等世界汽车龙头企业,博世、采埃孚集团等众多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以及超过20家与汽车产业相关的高校院所及研发机构,构建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格局。该地区汽车产业从业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1/7,汽车产值占全球汽车产值的5%。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凭借毗邻广州、香港的区位优势,佛山一带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逐渐聚集形成了产业集群。这些“洗脚上田”的乡镇企业家并未想到,他们的“夫妻店”“家族厂”会在未来的几十年长成庞然大物,成为走向世界的领军企业。
建筑陶瓷产业,就是佛山众多产业集群之一。佛山完整的陶瓷上下游产业链,包括压机、窑炉等生产设备,熟悉陶瓷产业技术的工匠、管理人员,以及在这片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大胆实干的企业家群体在体制、机制上的探索,为蒙娜丽莎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和源源不断的养分。
时至今日,佛山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之一,2020年的数据显示,佛山陶瓷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3家,生产线330多条,从业人员超过9.91万人。自1992年创办以来,如今的蒙娜丽莎也成为了行业一线品牌,建成佛山、清远、藤县、高安四大生产基地,员工总数达到了6800余人,拥有专卖店和网点4000多个。
特征二:专注一个领域深耕,以产品品质取胜,不打价格战
德国制造之所以能够在全球建立起标杆地位,高度专注和专业化是核心。德国企业通常几十年、几百年专注于一项产品领域,它们生存发展的命门在于开发具有世界最高品质的产品,德国产品也成为了“耐用、可靠、安全、精确”的代名词。
比如,德国福莱希公司专业生产宠物伸缩牵绳,在小小的牵狗绳领域,赢得了全球70%的市场,他们的口号是:“我们只专注一种产品,但我们做得比谁都好。”诞生于1731年的双立人,专注于刀具和厨具领域,刀具的制作工序多达40多道,特殊冷锻加工工艺,加上独创的涂层技术,使刀刃锋利无比,且无须日后磨刃。在290年的发展中,它不断改良生产工艺,制造世界一流的刀具。
相比而言,多元经营、盲目扩张是众多中国民营企业从如日中天走向匆匆过客的一大主要原因,四面出击的企业比比皆是,但因此而获益的却不多。2000年前后,佛山建筑陶瓷产业经过几年高速增长,很多企业挣到第一桶金后,开始涉足不同的经营领域。加之当时全国范围内的燃油价格疯涨,成本压力剧增。
彼时,蒙娜丽莎内部也出现了第一次分歧,管理团队对于企业发展方向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董事长萧华力排众议,在员工大会上坚定表态,蒙娜丽莎的发展方向绝不会变,一举稳定住了军心。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团队,那一年反而实现了业绩40%的增长。至今,蒙娜丽莎已经在建筑陶瓷行业心无旁骛、专注深耕了29年。
从1993年起,我国建筑陶瓷总产量就一直稳居世界第一。和很多产业一样,低端产品的产能过剩现象,是佛山建筑陶瓷产业之“痛”。面对低端竞争严重的局面,萧华意识到只有以高品质的产品赢得消费者的好口碑,打出品牌,才能站稳一席之地。
蒙娜丽莎建立了全产业链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从燃料、原料的品质,到生产、加工、运输每个环节做到标准化,出厂每一片瓷砖,都要经历1134项品控标准的检验。严苛的质量管理体系,让蒙娜丽莎产品广受市场欢迎,企业蓬勃发展。
蒙娜丽莎陶瓷大板岩板体验中心上海旗舰店
2009年8月,蒙娜丽莎以品牌文化中的“微笑文化”为主题,策划了独特的活动IP“蒙娜丽莎微笑节”,作为蒙娜丽莎瓷砖一年一度的重大营销节点,从2009年到2021年已经举办了13届,不仅斩获了一系列广告策划大奖,也成为消费者热衷参与、口碑相传的活动,成为品牌最重要的标签之一。
特征三:以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发展,科技引领,创新驱动
德国第二大电商奥托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毕尔肯说:“如果只会复制和粘贴,企业永远不会成功。”“创新”是德国企业继“专注”之后的另一个标签,实际上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充足的研发投入是德国制造业保持科技创新能力的资金保障,德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3%左右,高于欧盟1.97%的平均值。
而在佛山这样产业高密度聚集的地区,同乡同镇的人员联系非常紧密,新技术、新产品一旦得到市场认可,马上会被模仿和抄袭。在激烈的竞争环境里,加上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多数企业依赖低端技术,采取模仿策略,产品同质化严重,拼成本、拼价格。陶瓷、纺织、服装、家具等占据佛山工业70%左右的传统产业,都经历过这一阶段。
如何摆脱低质低价竞争、低位徘徊的恶性循环?追求短期效益和看重长期发展的企业,注定会走上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1999年,蒙娜丽莎投入1500万元成立企业研发中心,提升技术创新、新品开发、工艺升级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之后蒙娜丽莎的每一次大发展,都伴随着一次次重要的产品创新,也见证了中国人代际之间居住条件和审美的变迁。
1998年,是中国房地产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当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部分城市房价的单价跃上2000元/平方米,商品房时代来临。刚刚开始改善居住环境的中国人,尤为喜欢洁净明亮的白色瓷砖,2002年,蒙娜丽莎研发出了“雪花白”抛光砖,上市之后,市场上一度出现一砖难求、排队抢货的现象。这款产品的生命周期很长,一直到现在仍在流行、长盛不衰,它标志着蒙娜丽莎第一次在行业中确立了领先的地位。一款深入人心的产品会成为一个品类的名称,比如百度成为搜索引擎的代称,席梦思成为弹簧床垫的代名词,“雪花白”也成为了白色瓷砖这个品类的名称。
2001年,萧华在意大利博洛尼亚陶瓷展上第一次看到国外极为流行的陶瓷薄板,但当时以意大利为代表的陶瓷强国对中国企业实施了技术封锁。民营企业从0到1去研发机械设备、掌握陶瓷薄型化技术,要付出极大的资金、科研和时间成本,因此国内陶瓷行业在这一产品技术上好几年都没有实质性进展。
2006年,蒙娜丽莎投入3800万元,与装备制造企业进行合作研发,开始了陶瓷薄板的攻坚战,技术团队先后从原料配方、脱模方式、胚体烧成等各方面解决一项项技术难题。2007年10月,蒙娜丽莎成功发布了产品规格为900mm×1800mm,厚度为3.5mm的陶瓷薄板,标志着大规格陶瓷薄板生产的国际垄断被打破。这种薄板的厚度只有传统瓷砖的1/3,可节约原料75%,综合能耗降低85%,不仅掀起了薄板生产、消费的浪潮,也响应了国家乃至全世界工业“节能减排”的大趋势。
技术创新在不断迭代升级,今年,蒙娜丽莎又推出了9000mm×1800mm高性能大规格陶瓷大板,颠覆了瓷砖尺寸与特定模具的传统概念。从陶瓷薄板、陶瓷大板再到陶瓷岩板,规格尺寸也从1800mm、3600mm、6100mm再到如今9000mm,这背后是多项硬核关键技术领域的赶超,是产品创新一次次推进企业“加速跑”。
持续的利益正反馈,是推动创新飞轮转动的动力,创新飞轮是一个不断加速的上升螺旋。随着蒙娜丽莎每年营收的不断增长,研发费用的投入也在持续加大,2020年研发费用1.86亿元,同比增长29.17%。
同时,与海内外100多家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在陶瓷薄板的基础上不断拓宽产品线,研发出了陶瓷大板、岩板等新产品,在行业内创造了很多个第一。截至2020年12月,蒙娜丽莎共获得专利授权909件,其中发明专利124件,实用新型专利109件,外观设计专利762件。
特征四:与客户构建紧密关系,提供深度解决方案
德国企业与重要客户筑建的紧密、持久关系,将贴近顾客的程度和服务做到了极致,有利于不断改善质量和渐进创新。它们向客户提供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产品,而是深度的解决方案。
2016年以来,我国各地全装修、精装修政策密集出台,全装修成品房因其符合绿色环保趋势,将逐步取代毛坯房,中国房地产业迎来了“全装修成品房”大时代。
据奥维云网监测数据显示,2016到2019年我国精装房市场渗透率从12%上升到32%,上升速度很快,但与日本、美国、德国等主要发达国家80%以上的全装修比例相比,我国精装房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全装修政策对瓷砖的丰富品类、交付能力等各项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头部瓷砖企业因其综合实力强而获得工程集采的大订单,地产开发商选材品牌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蒙娜丽莎早在2003年就在业内率先开始与房地产企业合作,从一开始的单一销售板材,到提供设计、材料、施工于一体的专业化整体解决方案。作为行业内最早大规模实施工程业务的企业之一,蒙娜丽莎拥有设计双甲承包双壹资质,如今,蒙娜丽莎已经与碧桂园、万科、保利、中海、龙湖等近100家大型房地产商建立起了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
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是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萧华当初以蒙娜丽莎为品牌命名,也正是传达出了品牌对艺术和美的极致追求。蒙娜丽莎为成都地铁、深圳地铁、武汉地铁、西安地铁的大型壁画,提供了一站式系统化服务,根据不同城市文化底蕴、风景特色,定制个性化艺术瓷画。
蒙娜丽莎为成都地铁定制主题艺术瓷画
蒙娜丽莎还在很多国家级重大项目的招标中脱颖而出,先后参与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杭州亚运会、北京大兴机场等国内外重点工程建设,签约成为2020年迪拜世博会中国馆指定瓷砖供应商、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官方建筑陶瓷独家供应商。经受国家高标准的筛选,国家工程为品牌提供了强有力的背书。
特征五:工业4.0,“智能制造+智能服务”走向数字化转型
2013年,在代表着世界制造业发展的风向标 — 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首次吹响了工业4.0的号角,它是以“智能制造+智能服务”为标志的生产及服务方式的革命,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实现高度灵活的生产服务。
蒙娜丽莎从2002年就开始对生产线进行自动化升级,通过不断迭代,已在原料、生产、外观、运输等各个环节都实现了自动化。总部的智能制造数字中心,三面大型电子显示屏实时在线显示每条生产线、每个工序的生产状况,销售、物流、环保等日常管理数据也在大屏实时更新。数字中心连通生产线所有工序,技术人员在数字中心下达指令,就能操控车间生产线上的所有工序。
数据实时管控为生产管理提供了全周期、多维度、可追溯的数据源,更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益,保证产品合格率和稳定性。目前蒙娜丽莎智能化生产线,自动化率已达到90%,产能大幅提升。
蒙娜丽莎已成为建陶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标杆企业,智能制造打通了更多的信息壁垒之后,也为蒙娜丽莎提供了柔性生产、定制服务的能力,可以更好的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
不久的将来,消费者在和设计师制定设计方案之后,可通过系统平台下单,查看生产进程,融合需求、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智能化跨界,实现从下单到成品产出的“一键式服务”,完成从生产到渠道的灵活、高效协同。
“从2020年起,蒙娜丽莎计划投资2.9亿元,开展营销数字化、经营管理数字化、智能制造数字化三大模块建设,目标是通过3年建设、2年优化,实现企业产、供、销,人、货、场全范围的数字化。”蒙娜丽莎董事张旗康说,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对于企业而言,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在我们所经历的大时代里,我国的三次工业革命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革命几乎一浪接一浪衔接发生,同时是沿着从南到北,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像涟漪一般一浪浪连贯,我们用四十年走过了别国200年的发展历程,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中国大地上形成了一个个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过去,很多地方之所以成为世界XX之都,并不是因为自然环境的馈赠,而是中国人喜欢整个村整个镇一起做一件事情。这样有照应,还彼此信任。这亦是当代中国蚂蚁雄兵式草根成功的写照。
世界工业发展经历了蒸汽机时代、传统能源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现在正处于大数据、物联网和智能化相结合的时期。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每一轮的动力切换,都是重新出发的机会。占据新一轮技术高地的机遇之门已经开启,像蒙娜丽莎这样的中国制造企业凭借长期以来的技术领先优势,坚持不懈的研发投入,已腾挪转身、一脚跨入此门。
而我认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对于打造金字招牌的执着,和勇于自我迭代的创新才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支点。关于未来,他们仍有足够的时间、空间、资本,来实现不断向上的宏大愿景,构建出更多人关于美好生活的想象空间。
编辑:卢自在
总编:沈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