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00后开始读大学,中国高校准备好了吗

唐映紅 唐师三百手 2022-06-15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高校又何尝不是?在高校做教师,每年6月送走一批毕业生,9月迎接一批新生入学,周而复始,生生不息。10多年来,我从送走80后的学生,一直到今年迎来00后的学生,有许多感喟。


客观地说,所谓80后、90后、00后,都是一种没有实际意义的粗暴划分,为什么2000年1月1日出生前后就是“两代”人的区隔标识?没道理嘛,每一年新生入学都能感觉到与往年学生有些许的新变化,今年的新生也不例外,并没有比往年感受到的新变化更多。


但是,如果把今年的新生与10年前的那一批学生比较,那变化也就相当地显著了。一年一年地渐变,但每10年,年轻人就有着明显的代际差异。


例如,今年入学的00后新生,在他们到学校报到之前,大多数新生就已经结识了未来的新同学,以及往届的学长学姐们,这与10年前第一批90后初次进入大学校园一脸的新奇和懵懂截然不同,从00后新生脸上不大能看出他们的新生身份。



社交APP陌陌发布的调研报告可以反映这种变化的趋势。陌陌的工作组在暑假调研了上万名大学生,发现在今年的大一新生中,近七成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通过社交APP结识了新同学。


没错,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使00后第一批新生认识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与10年前的第一批90后学长们有着显著的差别。第一批00后大学新生,他们通过各种网络社交APP很轻易就能结识新同学,甚至从他们知晓被某所高校录取的时候,就开始在网络上结识远在千里之外的新同学。


第一批00后出生于互联网在中国大规模普及的时候,2003年左右互联网在中国就开始进入千家万户。与互联网在中国普及的同时,中国社会也在2002年左右开始加入WTO,开启全球化的新时代。


可以这么说,00后是互联网和全球化普及的一代人。他们不仅能够在入学前自然地结识新同学,也能轻而易举地了解到未来给他们上每一门课的教师的口碑和风评:哪个老师的授课枯燥无味,哪个老师的课妙趣横生,哪个老师又漫不经心。这些资讯都能通过互联网和社交APP轻松获得。


甚至,随着国内慕课平台的逐渐发展成熟,许多新生的大部分专业课都能从慕课平台上找到国内外名校名教授的免费网络课程。哪怕是一个在基层三本院校的学生,也能很容易地找到985高校,甚至美国藤校的网络课程资源。


问题是,我们的高校教师做好准备了吗?特别是那些习惯了照本宣科的教师,习惯了信口开河讲那些连自己压根儿也不相信内容的教师,00后新生恐怕没有那么好忽悠了!当一名授课教师不能令学生信服,所讲的课还不如学生在慕课平台上自学,授课教师还有什么理由和底气要求学生必须出勤?


00后新生们身上所反映的特点,不仅给任课教师带来了压力,同时也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互联网和社交APP不仅使新生们在入学前就相互结识,彼此沟通,而且社交网络也会使不同学校,不同地域的学生彼此联系起来。任何一所学校颟顸的管理举措,很容易就被学生比较识别出来,并且通过社交网络传播开来,酿成舆情事故。


事实上,这种趋势在近两年已经越来越彰显出来。像去年黑龙江某高校试图对有性行为的学生予以处分,通过社交网络的传播和发酵,形成舆论压力,逼得校方不得不删除相关颟顸的条款。可以预期的是,如果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仍然不思变革,停留在专断的家长制方式来对待00后大学生,那么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冲突将会越来越频繁。



相比于90后的大学生,00后大学生受到互联网流行亚文化的影响更为明显和深刻。无论是日本的动漫,还是欧美的流行音乐,抑或是日美欧的电视及网络剧集,00后基本上是沉浸在这些互联网流行娱乐资讯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一些00后之间交流的“新语”,别说是成年人,即使是大部分90后看到也会一头雾水,不明觉厉。


例如,00后之间交流用的字母缩略语kynbcs,ky来自日语的“空気が読めない(发音kuuki ga yomenai 直译为‘不会读取气氛’)”的首字母缩写,意思是没眼力见,不会按照当时的气氛和双方的脸色做出恰当的反应;而nbcs则是英语nobody cares的缩写,表达的是没人在乎的意思。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浸淫在全球化的娱乐流行文化中成长起来的00后,不可避免会接受、认同全球同龄人所共享的流行文化背后反映的共有价值观,这已经成为他们社会性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使中国社会管理以及教育一直试图用主流意识形态来塑造00后的年轻人,但是中国的00后与欧美日韩同龄人的心理距离,可能远比与他们的父母、教师甚至90后的学长们要接近。


特别是,当以学校教育为代表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与00后年轻人所熟悉的网络流行亚文化所传递的意识形态存在背离和冲突时,后者不仅更能吸引00后学生,也更能博得他们的认同,甚至还能使他们对学校教育所试图传递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抵制和态度免疫。


其实,不仅是中国的高校面临如何适应00后大学生的问题,国外的大学也同样在积极地转型和改革以适应新一代的大学生的挑战。如果中国的高校还停留在不思进取地试图让00后的年轻大学生来适应学校陈旧落后的管理和教学模式,那么,高校所面临的来自学生的冲突和压力势必会越来越大。



对于中国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来说,有一个问题必须要思考清楚。高等教育是要培养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而00后一代年轻人他们才是代表未来的主导力量。我们的教育要面向未来,那就必须学习适应新一代学生,而不是相反,试图让新一代学生适应习以为常的代表过去经验的陈旧教学和管理模式。


这么说吧,变化不是从第一批00后新生入学的现在开始的,而是近年来逐渐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第一批00后新生入学作为一个标识,应该提示我们的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要正视这种变化,而不是继续忽视或压制掉它。


(本文编辑版首发于财新周刊专栏,禁止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