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块屏幕”可能什么都改变不了,除了噱头

唐映红 唐师三百手 2022-06-15



这两天,中青报冰点特稿1123期的文章《教育的水平线》在微信公号上改名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一时间引爆舆论,成为刷屏爆款文。接下来,批评的文章也接踵而至,其中以鹿鸣财经《这块屏幕可能无法改变命运,但却能造就亿万富豪》(后被自行删除),直指“屏幕”背后的商业利益,俨然被“反转”。


这个问题涉及到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帮助教育资源薄弱的学校提高教育水准。我个人的看法是,成都七中直播课也好,东方闻道网校也好,既没有中青报文章吹得那么好;也未必如鹿鸣财经披露的那样不堪。



把这个问题掰开了,分几个方面略述如下。


首先,通过信息技术来帮助边远贫困其余的学校教育,使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生能够与城市名校的学生分享同等的教育资源,这其实并不难。澳大利亚在这个方面就做得很好,在互联网普及之前,澳洲就通过电视来向远程偏远地区的学生提供远程教育;在互联网普及之后,这项工作更是极大地改善了偏远地区学生的教育状况,提升了教育的质量。


没错,通过信息技术向偏远地区的学校提供远程教育是缩小教育差距的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渠道和途径。这项工作原本应该由政府来推进,但种种原因,这么多年来公共资源并没有介入到这个领域。


那么,由企业介入这个领域填补本应由政府主导推动的空白,不失为一种次优的选择。东方闻道与成都七中,将成都七中老师的授课通过信息技术同步直播到远程的偏远学校,相比于录播的网课又进了一步。从商业介入远程教育来看,东方闻道并不是先行者,目前规模最大的商业化远程教育是北京四中网校,也是由某家公司与北京四中合作推广的录播网课,目前在全国发展了240间分校,数千个网络教学点。二者的区别是,东方闻道将成都七中的教育资源售卖给学校;北京四中网校面对的是家长市场。



其次,东方闻道与成都七中合作的网络直播课是纯粹意义上的商业行为,中青报作为主流媒体,社会之公器,不加注明地用明显推崇的文字来渲染和宣传这项商业活动,显然是不合适的。广告就是广告,注明就没问题;不加注明,以报道的形式刊出,就是公器私用,报社纪监委可以好好查查。



即使以报道所引数据来看,16年,248间学校,7.2万名学生,有88名考取北大清华,比例大约0.12%,而且直播班还是挑选的尖子生,这个比例着实算不上有多高。这个比例大概也就相当于在某一年高考后,每45间学校有1名学生考取北大清华。以中青报报道提到的云南昆明市禄劝县为例,全县有4所高中(一中、二中、三中、民族中学),也就是10多个禄劝县能有1名考生考取北大清华。在我看来,没有所谓的直播班,没有那块屏幕,10多个禄劝这样的县在某一年高考中有1名学生考取北大清华;或者禄劝这样的县10多年有1名学生考取北大清华,很稀松平常吧。尤其是在北大近年推出倾斜偏远贫困地区的降分招生录取的“筑梦计划”,有10%招生名额分配给农村生源,有些甚至降到一本线就可能被录取。


换言之,所谓的直播班其实并没有拿得出手的成绩,把自然情况下本来就可能考取北大清华的个别学生毫无根据地统计入直播后的绩效,这已经涉嫌商业欺诈了,而中青报的文章无疑于是合谋商业欺诈



最后,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第一,推进通过信息技术的远程教育来缩小偏远地区和中心城市之间的教育差异应该是由政府来主导,不应该由商业机构来主导。


第二,远程教育要首先解决的是普及性的教育,而不是针对个别尖子生的教育。


第三,成都七中作为挑拣生源后的城市名校,其教学要求和教法并不适合偏远地区的普通高中校。


特别是第三点,我再稍微展开讲讲。成都七中是在整个四川省范围内挑选优质生源,能考取成都七中的学生平均智商应该在120以上。而偏远地区的普通中学,在无法挑选生源,甚至优质生源被中心城市挑走后,学生的平均智商也就100左右。将针对平均智商120的资优生的教学同步直播给平均智商也就100左右的偏远地区普通学校的学生,根本就是不恰当,不对口,违背因材施教的基本教育规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