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打不骂不罚培养不出优秀孩子”,你信吗?

唐映紅 唐师三百手 2019-04-24




有家长读者问:有复旦教授主张“不打不骂不罚是培养不出优秀孩子的”,唐师怎么看呢?


这名复旦教授是钱文忠。


在评析他的观点前,先了解他是怎样的人,以及他是基于怎样的语境说这番话。


钱文忠教授本科就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后去德国洪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留学,主修印度学,辅修藏学和伊朗学。1996年入复旦历史系任教。


近年,钱文忠教授在央视讲《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


看得出,在他的专业领域,钱文忠教授是优秀的人才。



总结一下,作为一名研究传统东方历史文化,近年又致力讲解《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的复旦教授,没有线索表明他对现代教育有任何思考和了解。那么,这样一名教授谈育儿,当然、自然就会倾向于从东方传统育儿来讲,“打骂罚”是传统社会育儿普遍的常态,钱教授以他的专业学养可以如数家珍地列举出“打骂罚”成才的例子;而且也能一知半解地从了解到国外的“打骂罚”来佐证他所主张的“不打不骂不罚培养不出优秀孩子”。



从现代文明,现代教育的角度,钱文忠教授所主张的不过是伪命题。他能列举出“打骂罚”成才的例子,我就能列举出更多“不打不骂不罚”成才的例子。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去搜一下,扎克伯格(Facebook创始人)、马斯克(特斯拉老板)、比尔?盖茨(微软老板)等等,有哪一个是“打骂罚”培养出来的?


再说了,现代教育并不排斥“罚”,惩罚是行为塑造以及矫正的基本方法。问题是怎么罚?如果方法不当,就会带来副作用,甚至戕害孩子;方法适当,惩罚就能帮助培养出积极、健康、自信的孩子。



那么,怎样的惩罚是适当的?惩罚是否妥当,取决于1、是否是事先与孩子约定的;2、是否与犯规行为相关;3、是否会给孩子带来其他的负面后果;4、是否能令孩子理解;5、是否有歧义和多义。


我举一个例子。小学班主任发现有孩子在课堂上乱动,影响其他同学学习,而且多次提醒了也不改,令班主任老师十分头痛。所以,当这名孩子再次犯错时,就对他施以体罚,罚站。这其实是很常见的情景。问题是,这样的惩罚是不妥当的。


为什么?孩子理解这样的罚站与老师的初衷完全可以背道而驰,孩子把老师责令他罚站很容易理解成折磨,老师恃强凌弱的折磨,特别是在老师被激怒后的情形,而不是老师希望当那样通过体罚令他反思。一旦孩子把老师责令的罚站理解成恃强凌弱的折磨,那么孩子将从老师的示范中学会折磨比他更弱的孩子。说起来,中国小学校园里学生之间频频发生的“校园霸凌”从何而来?包括中关村二小这样的北京海淀区一类名校也曾曝光出恶劣的校园霸凌。除了不良的家庭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了折磨弱者。



好了,正确的该怎么做?我在教育工作坊的示范中是这样演示的。


1、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为什么会行为不良,有些孩子是管教不良的结果,有些孩子是天性如此,如多动症。同时,也要告知接下来可能采用的惩罚措施,让家长知情并理解。否则家长很可能因为你对孩子的“体罚”而投诉。


2、与孩子沟通,约定课堂适宜的行为标准和边界,以及违反后的惩罚。最好能在诸如班会这样的情境下与全班孩子共同讨论、约定。


3、如果有孩子违反,触动惩罚条款,那么教师根据约定要求违反的孩子站着上课,但是作为老师助手(老师一直都是站着讲课的),并负责监督下面同学有没有类似违反的,如果有,他就可以下去坐着,由新违反的孩子做助手。


4、以一堂课为限,下课就清零。


同样是惩罚,甚至同样是罚站,现代教育所要求的惩罚,与经验的惩罚不同,感兴趣的读者不妨比较分析二者的区别与后果。


但是有一点,“罚”归“罚”,绝不能打骂羞辱孩子。“打”是向孩子示范暴力,“骂”是挫伤孩子的自尊。被成年人打骂的孩子或许有侥幸“优秀”的,即便是“优秀”背后大概率也有着人格发展不健全,罹患精神障碍或倾向;如果不那么侥幸,前不久从上海南浦大桥引桥跳桥坠亡的17岁孩子就是示例。



钱文忠教授鼓吹“不打不骂不罚培养不出优秀孩子”是因为隔行如隔山,他对现代教育不专业,不学习,不了解。如果他的逻辑成立,研究清史的教授也可以鼓吹“不被强制蓄发留辫培养不出优秀人才”,依据是整个大清朝几乎所有金榜题名的状元、榜眼、探花都是蓄发留辫的。


对于普通家长来说,就需要思考一下,您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是适应信息化全球化的文明社会;还是适应万一国学复辟,驱逐西方文明的保守社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