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给儿童赋权,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学会并适应规则

唐映红 唐师三百手 2022-06-15


因为教育主管部门近年来屡屡出台相关要求禁止打骂、体罚学生的规定;时不时也有发声学校教师因为体罚或责骂学生导致学生家长投诉的事件,许多一线教师感到动辄得咎,教师似乎都没有“惩戒权”了,不能惩戒学生。有一名一线教师甚至问到:“如果你是教师,你需要惩戒权吗?你还会去惩戒顽劣与学习不用心的学生吗?”


这是一个充满偏狭观念的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对现代教育的无知,以及面对现代孩子的无能。


惩戒是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式,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是没有惩戒的。惩戒只有分文明的惩戒和野蛮的惩戒;或者有效的惩戒和无效甚至适得其反的惩戒。


在我看来,只有对现代教育无知,对现代孩子无能的人才会问出这样问题,提问的教师显然对文明的惩戒一无所知,只会野蛮的惩戒,而且以为野蛮的惩戒就是教育惩戒的全部,不允许野蛮惩戒就是不允许教师惩戒。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教育是孩子接受社会化规训的一部分,最重要和系统的部分,而惩戒是社会化规训过程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最基本的教育原则是建立在激励(强化)和惩罚基础上的,孩子的行为结果受到激励,那么这种行为就会被强化,增加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反之,如果孩子的行为结果遭受到惩罚,那么行为就会被消退,减少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强化的目的是引导和塑造积极的行为,惩罚的目的是减少和消除不良的行为。


基于强化-惩罚的教育基本原则,不仅适用于人类教育,也同样适用于动物训练,不过针对动物训练的惩罚可以是野蛮和暴力的。人类教育与动物训练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适用文明、有效的规训,而不是野蛮粗暴的驯兽方式。


作为现时代的教师,应该学会如何通过文明、有效的惩戒来推进教育,而不是只会野蛮粗暴的驯兽方式。



回到这名教师的设问,没有“如果”,我就是一名教师,而且是师范生的教师,同时也在为问题儿童的行为矫正和塑造提供教育示范的教师。


下面简单说一下我们的教育实验室是如何通过文明、有效的惩戒达到教育的效果。


首先我们接纳的孩子都是令父母头痛的行为问题的儿童,例如,拖沓,抵触,甚至不做数学作业,父母想尽办法都难以改善,学校老师也拿他没办法。


在通常的一个标准班,招收16名从6到11岁的儿童,有着大体相似的行为问题:如抵触数学,一做数学作业就像上刑一样。


当然,我们会对每一名儿童进行测试评估,以确定他们厌恶和抵触数学的原因构成。如下图,排除天资因素(数学能力)和情绪性因素,主要反映为学习动机不足(动机水平)、数学挫败感强(积极经验)、没有掌握学习技能(技能掌握)的儿童,是我们教育实验室有把握可以矫正的。


第一周上课,没有任何教学内容,只是与孩子们一起制定规则,包括课室适宜行为的边界,作业适宜行为的边界,与老师(父母)交流的适宜行为边界、活动或游戏适宜的行为边界,等等,以及行为越界后的惩罚。规则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通过游戏,如抽签游戏、寻宝游戏,这次用的是寻宝游戏,由孩子们发现和找到的事先由我们设置好的规则。


找到规则的孩子将有机会冠名这条规则,如张希怡规则、段梓轩规则,等等。但是冠名规则是有门槛的,需要学习、理解这条规则,并且讲解给其他同学;而且在后面整个学习期间,被冠名的孩子将守护和执行这条规则。最重要的是,教师与儿童是平等的,都同样受到规则的约束。


我会要求老师(一个班有三名老师)在孩子们学习完规则后有意违规,然后接受惩罚,以示范。


当然,所有的惩罚都必须符合:非暴力、非羞辱、非折磨;与违规行为相关;儿童能理解;无歧义;无不良副作用;效果积极,等共六项基本原则。


效果怎样?这些在家庭令父母头痛,在学校令教师头痛的行为问题的孩子,在我们的教育实验室的学习班里,短短一周的规则游戏学习后,几乎脱胎换骨,面目一新,没有任何一名孩子让教育实验室的任何一名老师头痛。10周或20周的规训结束后,这群孩子不仅对数学课程内容不抵触,无须催促就能主动完成数学作业,而且主动积极地适应和习惯规则,责任感、主动性、规则意识都得到明显提升。



看到了吧,那些棘手儿童束手无策的教师,缺乏的是现代教育文明惩戒的学习个训练,缺乏的是耐心和爱心。那些认为禁止野蛮粗暴惩戒孩子就没有办法有效惩戒孩子的教师,需要的是学习现代文明语境下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北美、西欧、日本在历史上教师也曾普遍采取野蛮粗暴的惩戒来对待学生,近几十年也都逐渐摒弃暴力惩戒的方式,学习和发展成熟系统的非暴力有效惩戒的方法。


在教育领域里,惩戒、管教、规训都可以对译同一个英文词:Discipline。几十年前就开始在美国社会畅销的教育类图书,《正面管教》,近年翻译为中文在中国社会也热销一时,它的英文书名就叫Positive Discipline,也可以翻译为《积极惩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