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深的井:您会选择让孩子少活20年吗

唐映红 唐师三百手 2022-06-15





三个月前,湛庐的编辑就推荐了这本书,《深井效应》。



这本书是加拿大医生N.B.Harris在美国西海岸从事社区健康工作中发现和揭示的一个现象:童年经历可能严重地影响成年后的身体健康,也就是书名所说的“深井效应”。原书名其实是没有“效应”一词的,只用了“深井”(其实是“最深的井”,the deepest well),用这个意象来比喻书中发现和揭示的现象。


客观地说,这个现象并不意外。通过前置掌握的知识、经验其实是可以通过分析、推理出类似的假设。


例如,基于下述早已为人所知的知识:


首先,原生家庭经历(童年)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尽管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绝非决定性,也并非对每个人都同样地那么重要,但是普遍而言,原生家庭对个人的人格发展确实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其次,压力(或应激)相关的研究早已揭示持续或超过身体耐受性的压力会给个体身心带来严重的影响,关于这一项甚至发展出了专门的《压力心理学》。


那么,如果儿童在原生家庭遭遇到超出其耐受性的持续或强烈的压力,就应该对其一生的身体健康带来持续的负面影响。


可是,当Harris通过大量翔实的统计数据分析以及相关性的研究,把这个假设证实了,还是足以令人感到惊愕。


要知道,提出一个假设并不难,难的是通过实证来揭示它。童年承受的过度压力(书中称为“毒性应激反应”)与成年后健康的关系,因为交织了太多复杂多维的变量,要抽丝剥茧将其揭示出来,殊为不易。每一个个体成年后的身体健康状态,都可以从相当多的维度找到显而易见的影响因素来加以解释,童年承受的过度压力杂糅在其中,只是一个极为微妙的不起眼因素。要从群体大数据中揭示出如此微妙的小小因素,其难度不亚于物理学家从大尺度的宇宙空间揭示出极为微小的引力波来。


我相信对于大多数父母而言,他们该慎重地考虑是否该给孩子施加那么大的童年压力。


Harris找到1995年到1997年之间美国一间医疗机构对童年不良经历对疾病和健康风险之间的关系做的调研。这份搜集了17,421名患者在包含了10项童年不良经历的询问记录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相关关系,一个人的童年不良经历问卷得分(每符合1项,得1分)越高,他的健康风险就越大。


*4分及以上患心脏病及癌症的概率是零分者的2倍,患阻塞性肺病的概率则是3.5倍。

*4分以上者体重超重或患肥胖的概率是零分者的2倍。

*4分以上者吸烟可能性是一般人的2.5倍;酗酒可能性是5.5倍;吸毒的可能性则是10倍。

*4分以上者出现学习及行为问题的概率是普通人的32.6倍。

*6分以上者预期寿命比普通人少20年。


Harris把这些童年不良经历称为“毒性应激反应”,也就是超过个体耐受性极限的持续或高强度压力,它会损坏儿童的脑及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激素系统、心血管系统,乃至表观遗传。对于正处于发育中的儿童来说,这种毒性应激反应会给身体发育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例如,成年人哪怕是遭遇到创伤性的应激反应,身体都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康复;但是儿童遭遇到毒性应激反应,身体就可能无法康复,而是适应了毒性应激状态。


如果把问题做一下转换,询问现在的父母,您愿意给孩子施加可能超出他耐受性的持续或高强度压力,以促使他“听话”,或取得“好成绩”,付出的代价是:孩子出现学习及行为问题的风险增加32.6倍;他成年后的健康风险(罹患疾病以及依赖成瘾性物质)的风险增大2~10倍;少活20年,有多少父母会回答“yes”呢?


可是,事实上,现在有太多的孩子承受着他们的年龄原本不该承受的高压力,如果用童年不良经历问卷的项目来表述,他们可能承受着“周期性的情感虐待”、“周期性的肢体虐待”、“情感忽视”、“疏于照料”等等。如果翻译成现在城市家庭都能懂的大白话,那就是孩子们承受着:1、作业成堆、考试失利、校外时间被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塞满以及被父母暴吼、斥责等等带来的痛苦、不安、焦虑和紧张(周期性的情感虐待);2、时不时遭受体罚或者其他暴力对待(周期性的肢体虐待);3、得不到父母必要的理解、情感支持(情感忽视)、4、除了学习绩效被高度重视,很少得到父母的陪伴和分享(疏于照料)。


为此,我在微信朋友圈的成年人群体中做了一个小调查,受访者年龄从17岁到59岁,询问他们是否有过童年不良经历:



超过四分之一的受访者童年遭受过“周期性的情感虐待”;超过五分之一的受访者童年遭受过“周期性的肢体虐待”;超过三成的受访者童年曾经被“疏于照料”;超过四成的受访者童年曾经被“情感忽视”,甚至,有超过一成的受访者童年曾遭受过“身体接触式的性虐待”。


注意,这不是在患者群体做的调查,而是普通人群体。与书中所提到的数据相比:59.3%的受访者至少有过1项童年不良经历(书中60%~70%);17.9%的受访者选择了4项及以上的童年不良经历(书中12.6%)。虽然只是小样本,也足以令人感到不安。



阅读到这儿的父母们不妨扪心自问,您的孩子成年后填写这份小调查,会做出怎样的回答呢?我女儿也填写了一份,她今年21岁,选择了一项,“情感忽视”。使我汗颜。


最后是一个小福利,我把这本书的内容梳理成一个思维导图。


(索取清晰PDF版,扫描下面二维码,留下有效邮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