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发现孩子有同性恋倾向,父母该这么做

唐映红 唐师三百手 2022-06-15


今天(5月17日)是“国际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Transphobia, and Biphobia),源自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册里删除。从此,同性恋群体,以及跨性别群体不过是人类性取向或性别取向多元化的几种,都是自然的,而且正常的逐渐成为人类社会普遍认同的意识形态之一部分。


我们对90后大学生群体做的相关调查,现时代的90后年轻人,相比于80后、70后群体,对于LGBT群体持积极、开放的态度,较少出现“恐同症”(Homophobia)、“恐跨性别症”(Transphobia)、“恐双(性恋)症”(Biphobia)。但是,80后、70后群体却未必在少数。


曾经有一位青少年的父母,问到,“发现孩子有同性恋倾向,该怎样帮助他才好?”,下面回复。同时,也作为给80后、90后父母们,如果您一旦发现/怀疑/担心自己孩子是同性恋/跨性别者/双性恋,父母的行动指南。注意:孩子的性取向通常在青春期才会显现,儿童期是不会显现的。



有青少年父母问:“发现孩子有同性恋倾向,该怎样帮助他才好?


什么都不必做最好。这就好比,如果父母发现孩子的血型与父母都不同,例如,父亲是A型,母亲是B型,孩子是AB型或O型,父母要怎样帮助孩子呢?相信大多家长都会觉得“这有什么好帮的,不需要嘛!”道理一样的,发现孩子性取向与父母不同,也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忽略它就好了。


从性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类的性取向是人类多样化的性维度中最重要的维度之一。从典型的同性恋(从未对异性有过性幻想和性唤起)到典型的异性恋(从未对同性有过性幻想和性唤起)之间,某个人类个体的性取向可能位于其中的任意一个位置。换言之,人类的性取向其实是从典型的同性恋到典型的异性恋之间的一条连续的谱系,并没有截然划分的“界限”。或者说,大多数人类个体,都可能在特异性的社会情境下表现出同性恋的倾向,只不过有些人在大多数社会情境下表现出来,有些人只有在极其特殊的社会情境下才可能表现出来,当然,也有人在几乎所有可能的社会情境下都不会表现出同性恋倾向来。



与人类大多数特质一样,人类在性取向的连续谱系上的自然分布也大致呈高斯分布,即越靠近两端(典型同性恋或典型异性恋)的人数比例越少,而大多数人位于中间,同时兼具同性恋和异性恋的倾向。更为激进的理论甚至认为,一个人的性取向本身就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社会情境而发生变化。


总而言之,同性恋是人类正常的性多样化的一种,它与有些人个子高,有些人个子矮是一样的自然特质。从这个意义上,父母即便发现了孩子是同性恋,最好的方式就是正常对待,没有必要做出特别的改变。一个同性恋的孩子除了性取向与异性恋的孩子不同之外,其余所有方面都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一切正常,所以完全没有必要仅仅因为孩子是同性恋而改变什么。


如果说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获得帮助的,恐怕是相对性价值观保守的父母,而不是同性恋倾向的孩子。父母应该更多地了解同性恋的相关科学知识(教会或某些反同社团的资料就不要看了),改变自己可能狭隘和保守的性观念。如果父母无法面对孩子是同性恋的事实,明显感受到冲突、焦虑和愤怒,那么建议父母去寻求心理辅导。


当然,如果是置身在一个性态度保守的社群之中,周围的人群对同性恋采取奚落、排斥甚至公开歧视,那么父母要做的是当孩子面对和承受来自社群的压力时,要坚定地给予孩子以关爱和支持;以及当孩子面临公开的羞辱、欺负时,要挺身而出表达对孩子的支持。总之,对父母来说,异性恋的孩子遭受到不公的对待或者欺辱时自己会怎么做,那么同性恋的孩子遭受同样的事情时也同样地反应就对了。


总之,父母不恐同,就是对孩子未来人生的幸福最大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