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孩子为师,我们需要成长思维

唐映红 唐师三百手 2022-06-15



按:这是一年前(2019年6月23日)在TEDxChengduED的演讲初稿。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唐映红。


今天站在这个讲台上,我有三个身份。首先,我是一名父亲。这是我女儿,Elva,她今年20岁,大一,在长春学习动画。做父亲是我迄今为之最长的一份工作,超过20年了,而且是终身雇佣,永不退休。



回顾做父亲的这20年,我最大的收获是成长。不是Elva的成长,而是我的成长。


举个例子吧,我是这两年跟Elva在一起的时候才学会了喝奶茶,要知道,我们70后是不喝这玩意儿的。再例如,我45岁之前就没有穿过牛仔裤,为什么?因为我妈妈从小就告诫我,穿牛仔裤不好。去年我送Elva到长春,回来就给自己买了条牛仔裤。


当然,我说的成长主要不是这些鸡毛蒜皮的细节。而是在陪护Elva成长的这二十年我从她身上发现了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些特质,与生俱来但是又在社会化过程中很容易被泯灭,被湮没的那些珍贵的特质。


我自己成长在一个封闭的家庭,从小耳熏目染的就是“不要麻烦别人”,“不要欠别人人情”,所以我从小到大都是万事不求人,而且习惯了这样的方式。但是,Elva幼年时的一件小事却教育了我。


当时她大概2岁多,我们生活在深圳。一天傍晚吃过晚饭带她出去散步。Elva走在前面,我突发奇想就想逗一逗她。于是,我便躲到一边藏起来,想看看她会怎样的反应。我想,一个2岁多的小女孩突然发现爸爸走丢了,她一定会不安、一定会焦急、一定会紧张、一定会哭泣。


可是,Elva没有。她发现爸爸不在身后,转身四处看了看,也没有发现爸爸的身影。然后,她几乎没有迟疑,就径直走向一家服装店,向一名年轻的女店员说了些什么。接着,那名女店员就带着她回家。我一路跟在后面,感慨万千。


事后复盘,她向服装店的女店员说,“我住在哪里哪里,妳能不能带我回家呀”。


天哪!我自己从来没有这样的经验,而且经验束缚了想象力,我压根就没料到她会如此自然笃定地解决问题。我们做父母的从来没有教过她这样的方式,是她自己与生俱来的一种天赋。



好在,我同时又是一名心理学教师。我在高校讲授心理学的课程,其中包括给师范生讲授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相关课程。


因为我是心理学教师,所以Elva所展现的天赋虽然令我有些惊愕,但却不难理解。



屏幕上的图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从1983年提出,并且在后续不断完善的多元智力模型。从这张图来看,Elva所展现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人际智力。当她遇到问题,面临挑战的时候,这种人际智力能使她利用环境中的线索和资源自然而然地寻找解决的途径,这主要不是教化的结果,而是一种天赋的智慧。


简单地看一下屏幕上的这个图,字有点小。这个多元智力模型包含了六类8~9种不同的智力类型。从第一类核心智力,包含学校教育最为倚重的语言智力和数学-逻辑智力;第二类艺术智力,不仅与艺术创作和欣赏有关,也与学习的优势路径有关,包括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第三类是个人智力,包含与大家熟知的“情商”有关的两种智力:内省智力和人际智力;第四类是后来增加的自然智力;第五类是加德纳自己认为的½种智力,存在智力。第六类加德纳曾经讨论过,但是未分化的可能的一些智力类型,如道德智力、精神智力、烹饪智力、性智力。这里就不展开了。


客观地说,虽然在大学学习多元智力模型时就曾梳理出这个结构图,但真正的理解它是在我女儿给我的启迪后。


作为一名父亲,Elva带给我从未有过的新的经验,对人性,对成长的新经验;作为一名心理学教师,我得把些从孩子身上学习的新经验总结成新的知识。这就是两种身份交织所产生的奇妙的“化学反应”。


因为孩子,我的职业和事业有了新的视野和灵感。


我把从陪护孩子成长中学习的新经验总结成一个新知识,一个新的概念:灵性。



当然,我知道灵性并不是一个新的词汇,它在许多地方被使用,而且有着不同的意蕴。像华德福学校的理念就包含这个词汇,“灵性”在华德福的理念里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在多元智力的模型里面大概对应存在智力和可能的精神智力范畴。


我这里用的“灵性”要朴实得多,指的是天赋的智慧,Innate Intelligence,它是我们,以及我们的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独特的天资禀赋、性向特质。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以及我们的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写在各自的基因里的适应环境,在环境中学习,在环境中发展的本能。


不仅人类有着与生俱来的灵性,每一种动物都有。兔子与生俱来就能够知道哪些草可以吃,哪些草不能吃;哪些物种是威胁,哪些物种很安全。动物行为学家做过研究,一只从来没有任何野外生存经验的兔崽子,自然而然就会对天上飞过的影子表现出恐惧的情绪以及逃避的反应。它们根本不需要兔妈妈兔爸爸来教他们,甚至有很多动物从一出生开始一辈子都不会遇到它的爸爸妈妈,但是它依然能够自然而然地适应环境、在环境中学习,在环境中发展。


这与Elva自然而然就会在人群中与爸爸失散后本能地寻求帮助回家没有本质的区别。如果说人类的灵性与与其他动物的灵性有什么不同的话,除了人类孩子具有更为强大的灵性,人类孩子的灵性具有多元性,包含了至少8到9种不同的智力类型,每个孩子都有着独特的优势或劣势的智力类型的组合。


这就是我对于教育和成长的灵性观。我们要发现孩子的灵性,悦纳孩子的灵性,支持孩子的灵性的发展;我们也要找回自己的灵性,拭去因不恰当的社会化过程被蒙蔽、压抑和遗失的灵性。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要找回最初的,本真的自己。



总结了新的知识,如果不传播那就只是个人经验。所以,接下来就涉及到我的第三个身份,亲职教育的创业者。


先稍微解释一下亲职教育,Parental Education,简单地说就是对父母的教育,帮助现代年轻父母胜任父母角色的教育。


我们都知道,要成为一名胜任的中小学教师,需要接受4年的师范本科学习,包括几十门课程的学习、考试,还有可能补考;实习、见习;考取教师资格证,通过公招,一般来说新手教师到胜任的教师需要3~5年的教学实践。


成为父母呢?啪啪啪,成父母了!没有任何门槛,如果有,唯一的门槛是应该先结婚,不过这不是必要条件。有哪个父母在成为父母之前先学习几十门课,考试、补考;实习、见习,考取父母资格证?再经过3~5年的养育实践,成为胜任父母?


我自己就是猝不及防成为父亲的。在Elva成长的前几年基本上是摸爬滚打摸着石头过河。连Elva能自己想办法回家都足以令我大惊小怪。一路陪护着她从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直到她成年,我才敢自诩是有经验的父母,才是一个胜任的父母。


跟着Elva学习了20年,好不容易熬到可以胜任父母角色了,可是也没有实践机会了。所以,我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亲职教育的创业者。



我们先看一下屏幕上这个女孩,Morgan Hurd ,一个美国女孩。从面容上看得出,她是亚裔。其实她是一名中国的弃婴。她的亲生父母因为不为人知的原因在她两岁的时候遗弃了她,接着被一对美国夫妇,Hurd夫妇收养了。为了帮助她尽快适应美国的生活,养母安排她到一个体操俱乐部跟着别的小伙伴玩。这一玩就不得了,教练发现了Morgan具有体操的天赋,在多元智力模型里面就是有着出类拔萃的身体-动觉智力。然后,Hurd夫妇就不遗余力地支持Morgan学习体操,要知道,在美国这可是要花费很多钱的,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相当昂贵的。就这样,Morgan一路练下来,通过美国队的选拔赛,在2017年多哈世界体操锦标赛上,一举夺得女子全能金牌。


我们看一下,Morgan带着眼镜。她在比赛过程中一直都戴着眼镜,因为她的视力不怎么好。如果Morgan在中国上海或者成都的一个中产家庭会怎样?父母会不怀偏见地发现她具有卓越的身体-动觉智力的灵性吗?会无条件悦纳她的天赋吗?会不遗余力支持她灵性的发展吗?


我觉得不会。城市中产的父母会对她的学业给予厚望,她会上补习班,会在父母的安排下去跻身名校,然后考一个好的大学。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具有体操优势的中国队迄今为止没有取得过一枚体操世锦赛的女子全能金牌,一枚也没有。


Morgan是第一名取得世锦赛女子全能金牌的华裔,一名中国弃婴。


当然,比成功和失败并没有太大的意义。Morgan Hurd具有出类拔萃的身体-动觉智力;我不想讨论为什么她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取得卓越的成就,而中国天资更优秀的体操天才们却难以企及。我只想给大家展示她的笑容,灿烂的笑容。


我女儿Elva在童年的时候曾经有过这样的灿烂的笑容,但是她成年后逐渐消失了。这是令我感到惭愧的一件事。现在她戴着牙套,所以不怎么敢咧嘴笑。可是,Morgan也戴着牙套,依然可以轻松无忌地咧着嘴灿烂地笑。


作为一名高校的心理学老师,近十年我至少教过超过5000名学生,从80后到90后,我们的年轻人能有同样的灿烂笑容的真的不多,不说凤毛麟角,充其量也只是一小撮。灿烂的笑容从我们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年轻人的脸上消失了。


这也就是我要选择成为一名亲职教育创业者的原因。如果我有机会再有一个小孩,陪伴他从婴儿长大,我绝对不会像当年跌跌撞撞摸索着陪护Elva成长一样,走了太多弯路。我会做一名成长的父母,要像呵护自己眼睛一样呵护孩子的灵性,不怀偏见地发现孩子的灵性;无条件地悦纳孩子的灵性;并不遗余力地支持孩子灵性的发展。


在我看来,一个孩子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地由着他的灵性自由发展,那么他的笑容不会随成长消失,他的热情不会消失,他的好奇心不会消失,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快乐不会消失。而这些,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我们的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生命的特质,是生命力最重要也最核心的特质。


我这辈子可能没有机会再有一名孩子,但是在座各位年轻的朋友们。你们或许是年轻的父母,或许是准备着在未来几年成为父母,或许正在拍拖或准备拍拖。羡慕你们的是,你们可以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知识分享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如果你们是父母,或者未来准备成为父母,那么我的建议是做一名成长的父母,以成长的心态,成长的思维来应对孩子日新月异的成长。成长说白了就是不断发现自己的过程,不仅发现孩子,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更重要的是发现我们自己。


最后,我以一个问题的分享来结束今天的演讲。我曾经向求助咨询的年轻父母问过一个问题:你们是打算用2000年的经验来指引孩子的成长,还是希望以适应2040年的未来社会为目标指引孩子的成长?


2040年,一个崭新的中国。


谢谢大家!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