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满分作文,庸常得出类拔萃而已

唐映红 唐师三百手 2022-06-15




那些于平实语言中以思想取胜的作文大概率会被漏过,而以夸张夺目的语言表达的作文更具有感知显著性,被阅卷老师无意注意到。



近日,2020年度浙江省高考一篇满分作文刷了屏,引发了争议。我试着读这篇满分作文,没读完,放弃。


感兴趣的读者不妨试着读一下,或许能坚持读完。



没读完的原因不复杂,佶屈聱牙,读起来毫无快感,不喜欢。


当然,这篇作文得满分,也不奇怪,考生显然读过不少艰深的书,而且还能记住不少东西,并引用在作文中,博得阅卷老师的偏爱。记得四川有一年高考,曾有一名考生用甲骨文来撰写作文,也是博得一片喝彩。


问题是,高考作文到底考什么?估计没有任何一名阅卷老师搞明白了,甚至命题的专家也是云里雾里。先说浙江省2020年度的作文命题:



这是一个很模糊的命题,第一句话就语焉不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人生坐标”是一个比喻,充满歧义和多义,不同的考生对“坐标”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甚至不认为自己有“人生坐标”。那么,命题中的“每个人都有”就成了一种无厘头不由分说武断地强塞给考生。这样,命题就变成一种窠臼,暗含了对“人生坐标”的“正确理解”标准。


那么,高考作文考什么?是考书面文字的运用能力,还是对命题窠臼的“正确理解”能力?如果二者兼顾,那么评分标准怎样设置分别的权重?


就以这篇满分作文为例,有好事者将作文给社科院文学所的多名专家评阅,所获分数从38分到50分不等,分差12分。给这篇作文打满分的陈建新先生,也就是2020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浙江大学副教授,《秘书学概论》的作者。换句话说,文章入了阅卷组组长的法眼,仅此而已。如果只是入了普通某阅卷老师法眼,而没有入阅卷组组长的法眼,即便是前者给了满分也会给拉下来。


所以,高考作文评分和筛选标准以是否符合命题人和阅卷老师“口味”的或“偏好”的窠臼,与写作能力,与思想性其实没有必然关系。具体而言,下面三个因素决定了高考作文满分与考生的写作能力和思想性并无必然关系,也就是说,高考作文满分者与未来优秀的写作者(作家)之间可能风马牛不相及。



第一个因素,高考是一种公共考试,高考作文考试作为公共考试之一项,必然是以一种平庸但高效的方式来甄选人才。高考作文从命题到阅卷,无论是命题老师还是阅卷老师,都是以一种尽可能主流的方式来考察考生。而所谓的主流,无非是大多数人普遍赞许和认同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以此标准衡量作文,高分者不过是最大限度地符合主流标准之理想,也就是庸常得出类拔萃。这就好比,以最完美身高来甄选队员,所谓的最完美身高也就是符合人群最大多数人的理想期望,它必然是一种平庸的完美,既不适合打篮球,也不适合练体操。高考作文满分者也多半如此,它必然是按照主流的庸常标准最优秀者,与标新立异,独创取胜的作家写作完全不是一个路子。


第二个因素,高考作文的命题者,评分者都是教师视角,而非作家视角。一群写作本就乏善可陈的资深语文教师担任命题人;更多压根就写不出好文章的语文老师担任阅卷人,说白了。就是让一群票友来评议,他们要达到能够慧眼识别好文章的程度,何至于屈身基层中学做一名语文教员?换言之,如果让一群资深文学编辑来命题和阅卷高考作文,反而更可能将潜在的作家文章甄别出来,无他,术业有专攻耳。


第三个因素,如前述,高考作文考试从考试测量学的角度,根本就是一项失败的考试。其失败反映在三个方面:高考作文效度低。高考作文的训练、评价都是按照一种教条的,保守的,甚至是僵化的条条框框来进行的,高考作文高分并不意味着考生的思想和写作能力达到一个高企的程度,更可能只反映考生在训练和考试中完全适应了那些僵化的条条框框而已。此其一。


高考作文信度低。高考阅卷是一项极其繁重的工作,一个省数十万考生要在数百名教师的集中阅卷下在限定时间之内评分完毕。通常每份考试作文会被两名阅卷老师分别独立阅卷,只有在分差超过一个阈限值的情况下,系统才会提示复查并重新阅卷,所以绝大多数阅卷老师都会在高压力下以快速浏览的方式迅速评分,并且倾向于给评一个中间的分数(避免被系统提示复查重新评阅)。以浏览方式快速阅读必然是以不求甚解为特征,所以那些于平实语言中以思想取胜的作文大概率会被漏过,而以夸张夺目的语言表达的作文更具有感知显著性,被阅卷老师无意注意到。换言之,一篇优秀的作文被注意到并给予好评具有偶然性,往往以形式取胜,且碰巧对了阅卷老师的胃口,而缺乏一个客观的尺度衡量。因此,所谓的满分作文只是偶然的结果,不具有规律性与代表性。此其二。


高考作文根本就缺乏标准化。一个开放作文题的评分标准如果要标准化,可能需要制定数以万字的评定细则,以涵盖可能出现之各种情形;而且还需要对阅卷老师进行充分的培训,以确保彼此对标准的掌握没有歧义和明显差异。这些对于高考作文而言,全部没有;命题人以自己的主观来拟定评分标准;教师以训练学生“审题”为侧重,教会学生如何揣测出题人意图;阅卷人是以自己对评分标准的理解和掌握为尺度阅评,整个过程几乎毫无标准化之规程。如是,评个满分也好,零分也好,不过游戏而已。此其三。



一项低效度,低信度,低标准化的公共考试,无论怎么组织,都是一项失败的公共考试。其性质与古代评阅八股文没有本质的区别。


综上所述,高考满分作文者与优秀的写作者本就是两个范畴的概念,徒有形似,无论是思想性,艺术性,还是独创性,二者根本就是南辕北辙。如果有哪个高考作文满分者碰巧能写一手脍炙人口的好文章,那也纯属巧合,不能说明二者有什么相关。


止游戏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