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父母“戒吼”,只是改变的契机

唐映红 唐师三百手 2022-06-16




课题组在两间学校三个班级推行的亲子同步活动任务“戒吼”已经实施了一周。根据学生父母的反馈,9成以上的家庭产生了积极的改变:父母和孩子都有所积极变化。


下面针对父母“戒吼”的问题予以撰文反馈。


第一个问题是父母反馈:孩子会不会因为大人的忍耐得寸进尺。



首先,父母“戒吼”是针对父母习惯用“吼”或“训斥”的方式来对待孩子。那么,孩子会逐渐适应父母的“吼”或“训斥”。简单地说,就是父母如果曾经习惯了“吼”孩子,那么孩子就会适应父母的“吼”,并发展出相应的模仿学习和适应学习。所谓模仿学习,也就是孩子会模仿父母“吼”的方式来交流,所以,很多家庭中父母会对孩子的坏脾气感到头痛,而其原因往往跟父母习惯了用“吼”的暴躁方式来对待孩子高度相关。同时,孩子在适应父母用“吼”的方式对待自己的时候,会逐渐习惯并且发展出如何应对的适应策略。


因此,当父母“戒吼”,对于孩子来说相当于他置身的家庭环境发生了变化,需要重新适应或者做出适应调整。父母应该保持耐心,孩子适应“吼”可能长达数年,不要指望孩子在短短一、两周的“戒吼”就能适应父母新的对待方式。


其次,取决于孩子的天性,有些孩子天生的气质就容易急躁,有些孩子天生的气质则比较温和。天性气质急躁的孩子,可能受到双重的父母影响:受同样天性急躁的父母的遗传影响,同时又受到天性急躁的父母的对待影响,因此,这样的孩子在父母“戒吼”后的重新适应会比其他孩子更为漫长。


这样,父母可能会感到双重的困难。一是父母“戒吼”坚持起来会比较艰难;二是父母即便努力坚持“戒吼”,孩子的积极变化也会以相对缓慢的方式呈现,不像有些家庭中父母一旦“戒吼”,几天就能感受到孩子明显的积极变化。


因此,父母“戒吼”一定要坚持,不能松懈和反复,否则就很难真正地帮助到孩子的积极成长。


再者,“戒吼”只是改变的契机,不是改变的全部。我相信,绝大多数父母“吼”孩子都是基于对孩子的期望,爱,关心和规训,只有当孩子做的不好,或者犯了错误的时候才会“吼”孩子。换言之,“吼”是许多父母教养孩子的基本的方式,虽然这种方式副作用远远大于积极效果。


那么,“戒吼”就不仅仅止步于“不吼”,而应当学习、练习和掌握更积极的教养方式来替代“吼”的方式。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在启动“戒吼”任务的同时,在第二次亲子活动任务中会安排“行为规则的约定”,以及配发《规则手册》。


当父母掌握了通过积极的沟通、约定规则,并温和而坚定地执行规则的方式来对孩子进行规训,那么“不吼”孩子才能令父母卸下担忧。否则,父母仅仅止于“不吼”,却没有掌握更科学、积极的规训和教养孩子的方式,那么父母就容易陷入“不吼”之后的一筹莫展。



第二个问题是一位父母反馈,当自己尝试用讲道理的方式而不是“吼”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时,孩子却表现得更烦躁。


首先,讲道理对于小学低段的孩子未必是一种积极的教养方式。“未必”的原因因孩子而已。对于那些本身就规训得很好的孩子,讲道理或许是有用的,“响鼓不用重锤”,父母稍作提醒,孩子就能有积极的变化。但是,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在发展出不良的行为模式,那么讲道理恐怕就不再可能奏效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一个孩子捣蛋或者行为不良,大凡有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孩子试图通过捣蛋或者不良行为来博取父母的关注。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对父母的“戒吼”比较敏感,父母“不吼”,他们就会展现出积极的变化。


第二个阶段,孩子如果无法通过捣蛋或者不良行为来博取父母关注,他就可能进入到与父母对抗的阶段。直白地说,就是用父母怎样对待他的方式来对待父母,父母曾经常常“吼”他,他就模仿父母的方式来用“吼”的方式来对待父母。这个阶段的孩子对父母的“戒吼”不那么敏感,需要父母与孩子通过积极的沟通互动来重新建构亲子互动模式。我们接下来的课程活动会安排相应的练习,以及配备《沟通手册》。


第三个阶段,孩子如果用对抗的方式也遭受反复的挫折,那么他就可能发展出报复的行为模式,采取破坏性的不良行为来报复父母或教师。小学二年级到三年级,一个班可能会有个别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对父母的“戒吼”可能脱敏,无法触动他们。这样的孩子以及家庭需要的是针对性的辅导干预,仅仅通过亲子课程活动任务很难带来可见的积极变化。


第四个阶段,如果孩子的报复遭受到父母更大的压制,他就可能陷入破罐子破摔的阶段,自暴自弃,也就是心理学里所讲的低自尊。当孩子在小学三、四、五年级陷入这个阶段,父母可能就要面对一个近乎“灾难”的高风险青春期。所幸的是,孩子在小学低段即便出现这样的情形也是可调整改变的,只不过不仅仅通过亲子课程活动任务,更需要通过针对性的辅导干预。


当然,父母可以评估一下自家的孩子是否蹈入到第二个阶段,甚至第三个阶段。


其次,既然已经陷入捣蛋或不良行为的孩子已经对讲道理脱敏,但是他们对行为后果确实敏感的。所以,父母减少说教,而是通过与孩子沟通、约定规则并温和而坚定地执行,是矫正和改善孩子最可能奏效的方式。


建议这位父母认真阅读《规则手册》,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微信群来提问,我们会予以解答。


同时,也推荐一种简单的方式来对待脾气急躁的孩子。当孩子出现脾气急躁的时候,立即停止与孩子的互动,该做什么做什么(做父母自己的事情),唯独就是不要再与孩子互动(更不要讲道理)。当孩子情绪平静之后,再与孩子互动交流,但是,即便是孩子情绪平静后,也不对孩子脾气急躁做出任何评价、批评或者反应。


为什么这样简单的方式可能奏效?因为孩子脾气急躁时面临被取消互动时,这样的行为后果会令孩子重新调整。如果孩子脾气急躁时,父母就立即讲道理,或者做出相应的反应,其实是在不断强化孩子的急躁行为。特别是,孩子一急躁,父母跟着急躁,孩子的急躁行为就不会不断强化,并成为未来人格的一部分。所以,孩子出现急躁行为时,立即中止互动,转而去做父母自己的事情,不愠不恼,采取“冷处理”的方式。俟孩子情绪平静了再与其交流互动。


这种方式不仅是应对脾气急躁的孩子的简单有效方式,也是应对脾气急躁伴侣的简单有效方式。不过,这种方式改变有限,治标未必治本,要帮助孩子积极成长还是应当从《规则手册》,以及接下来配备的《沟通手册》中来学习、练习和掌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