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3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学报编辑部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24-09-24

点击上方“中国政法大学学报”关注我们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23年第5


【法治文化】

1.赔礼道歉:如何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裁判中正确适用?

——基于对112份判决书的实证分析

孙佑海   杨   帆(5)

2.曾伯陭钺训示意义研究

柳正权   肖普焮(18)

3.皇权与科举:清代钦赐殿试考论

王学深(27)

【热点聚焦|刑事司法认罪认罚从宽改革专题】

4.程序出罪事由的体系化解读

叶   青   杨慧妍(41)

5.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诉辩伦理

许身健(54)

6.论认罪认罚案件的二审程序构造

陈   实(62)

7.刑事案件全流程繁简分流机制研究

兰荣杰(74)

8.论法庭对认罪认罚案件的实质审理

——基于226份再审改判案例的分析

奚   玮(86)

9.认罪认罚自愿性的话语表达与实践逻辑

魏化鹏(100)

10.“简便取证”与“弱化对抗”:认罪认罚的侦审职能检讨

任禹行(111)

11.值班律师职责的层次结构及动态调整

蔡元培(120)

12.数字时代认罪认罚全过程的“可视化”与规范路径

闫姝月(133)

【私法前沿】

13.对赌协议中回购权之性质及行使期限研究

章杰超(142)

14.个人重整计划强制批准便宜主义研究

廖森林   霍   雨(156)

15.针对算法推荐的反垄断规制路径

马宇菲(170)

16.个人信息侵权的规范构造

钱   进(186)

【公法视点】

17.平等对待作为科学证据的测谎意见

邵   劭(202)

18.论法院对高校学术纠纷的实体审查

廖吕有(218)

19.实质判断下催收非法债务罪的限缩适用

韦   冉(232)

【文学艺术】

20.当代西方科幻文学理论与科幻文学论“源”

赵   臻(244)

21.新诗版本的出入与不一:一个抽样分析

——以冯至、食指、海子、翟永明和洛夫等为样例

 于慈江(261)

22.中国传统意象理论在宋代的发展和积淀

简圣宇(277)

23.寻访“高人”的行踪

——张炜小说《河湾》论

李晓燕(295)


【法治文化】

1.赔礼道歉:如何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裁判中正确适用?

——基于对112 份判决书的实证分析

【作者】孙佑海   杨   帆(天津大学法学院、天津大学中国绿色发展研究院)


【摘要】正确适用赔礼道歉责任方式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公众的精神利益、预防环境违法行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112 份判决书的整体分析和典型个案的考察发现,当下赔礼道歉责任方式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裁判中的地位边缘化,责任认定随意,执行效果不佳。为此,人民法院应当科学运用赔礼道歉这一独特的责任方式,对案件充分释法说理,强化赔礼道歉责任方式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在裁判中统一说理逻辑与责任认定标准,对赔礼道歉责任方式的价值判断功能予以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在执行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适用赔礼道歉责任方式的案件的社会关注度,充分发挥惩恶扬善、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赔礼道歉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精神利益   责任方式


2.曾伯陭钺训示意义研究


【作者】柳正权   肖普焮(武汉大学法学院)


【摘要】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出土的曾伯陭钺,因其特殊形制以及刃部铸刻的18 字铭文,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曾伯陭选择在钺上铸刻铭文,应与铭文长度、钺的文化传承意义以及曾国系武将开国的历史有关。曾伯陭钺从载体和铭文两个层面所蕴含的训示意义是其法制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其载体,钺本身兼具武器、刑器、权力象征器等属性,加之曾伯陭所铸之钺形制特殊,强化了训示效力;探究其铭文,正面铭文记载钺由曾伯陭铸造,用来治理民众,反面铭文传达周王的命令,对治下官员和民众进行训示,宣示新法不会变乱旧有法度,而是用以治理民政。


【关键词】曾伯陭钺   载体   铭文   训示意义


3.皇权与科举:清代钦赐殿试考论


【作者】王学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清代的“钦赐殿试”意指士人未经会试或会试落第后,出于皇帝恩典而直接参加殿试的特例。清代“钦赐殿试”现象是朝廷为了奖掖人才、平衡地域政治资源的有效举措,也是眷顾老臣加强皇帝与臣属联系的有效途径,更是康熙帝借南巡之机和乾隆帝开四库馆修书之时的策略选择。总之,“钦赐殿试”措施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皇恩远播”,有效地扩大和巩固了统治基础。


【关键词】清代  钦赐殿试  网罗人才  南巡  修书


【热点聚焦|刑事司法认罪认罚从宽改革专题】

4.程序出罪事由的体系化解读


【作者】叶  青   杨慧妍(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


【摘要】明确程序出罪的界定标准,需要澄清“程序出罪与出罪方式绑定”的误区,并且需要解构与反思“需罚性”标准和“自由裁量权”标准。程序出罪的界定应当结合具体出罪事由进行判断。《刑事诉讼法》第16 条作为贯穿刑事诉讼法的出罪条款,既包含了出罪方式,也包含了出罪事由;既包含了实体出罪事由,也包含了程序出罪事由。对程序出罪事由进行体系化解读,可以以《刑事诉讼法》第16 条为引,将出罪事由分为“情节判断型”“特定条件型”和“诉讼要件缺失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阶层性的程序出罪事由体系。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厘清程序出罪与实体出罪的界限,对实践中出罪方式的错用纠偏,为程序出罪理论研究作铺垫。


【关键词】程序出罪   实体出罪   出罪事由   体系化   解释学


5.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诉辩伦理


【作者】许身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


【摘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事司法制度的重大创新,对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提高司法效率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制度全面推进的过程中,诉辩职能的发挥直接关系认罪认罚的正当性,并对制度诉讼效率和司法公正价值的实现产生重大影响。但实践中,认罪认罚案件的办理仍存在检察官自由裁量权不当适用、律师有效辩护实现困难、被追诉人自愿性保障不足等问题。从类似的辩诉交易比较法经验借鉴可知,有必要从辩诉职业伦理角度切入,构建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诉辩伦理规范,通过检察裁量权规范、司法诚信理念建构、有效辩护实质化等途径,保证诉辩职能发挥的规范化与合理化,促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之完善。


【关键词】认罪认罚从宽   辩诉交易   检察官职业伦理   辩护律师职业伦理


6.论认罪认罚案件的二审程序构造


【作者】陈   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摘要】作为现代刑事诉讼制度的必要构成,二审程序是现代国家对于“为刑事被告人提供至少一次救济机会”理念的制度表现。在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确立后,围绕二审程序在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违背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要求,还妨碍了二审程序救济功能的发挥。通过引入上诉审构造理论,可以发现这些问题在本质上反映的是现行二审程序的结构问题。未来可以考虑在认罪认罚案件中转变二审程序构造,推动我国认罪认罚案件的二审程序从无因上诉到有因上诉,从全面审查到有限审查,从随意改判到谦抑裁判的转变。


【关键词】认罪认罚    二审程序    二审程序构造    复审制    续审制


7.刑事案件全流程繁简分流机制研究


【作者】兰荣杰(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摘要】解决刑事诉讼中“案多人少”的问题,应当将视野扩展至刑事案件的全流程,考察各环节对轻微案件的分流机制及其利弊。刑法立法如何处理轻微不法行为,决定性地影响到打击面的大小和刑事案件的原始规模。公安机关对轻微案件是否立案、是否侦查、是否破案,检察机关在多大规模上裁量不起诉,大幅度影响了进入审判环节的案件数量。法院在不“加人”前提下通过简案快审、繁案精审追求“减事”,改善空间可能并不大。不同环节的繁简分流机制,还对立法/ 执法/ 司法、公检法三机关、国家与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分别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案多人少   繁简分流   认罪认罚从宽   裁量出罪


8.论法庭对认罪认罚案件的实质审理

——基于226份再审改判案例的分析


【作者】奚   玮(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


【摘要】法庭对认罪认罚案件应当进行实质审理。226 份再审改判案例反映认罪认罚案件存在法庭审查流程形式化、法庭采纳方式过于宽松、法庭认定程序不够明确等问题。法检关系的协调、证明模式的嬗变和量刑建议的约束是法庭对认罪认罚案件实质审理的困境,庭审存在形式化的风险。法庭对认罪认罚案件进行实质审理应做到:落实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原则,明晰不同程序中实质审理之要点,充分保障被追诉人的辩护权,对定罪事实与量刑事实实行分别审查原则。


【关键词】认罪认罚   以审判为中心   实质审理   辩护权


9.认罪认罚自愿性的话语表达与实践逻辑


【作者】魏化鹏(《上海政法学院学报》编辑部)


【摘要】时至今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已经进入实践的深水区,在程序运行和制度设计层面凸显出来的问题不一而足,如法检两家对确定刑量刑建议的认识并未统一,速裁程序的适用率不高等,但综观全局,制度的核心还是认罪认罚自愿性和真实性的保障问题。其中,值班律师功能的虚化,量刑建议协商性不足,量刑协商过程呈现单向和压制性,被告人对量刑协商参与不充分等因素,对于认罪认罚自愿性的保障都是不利的。本文以实践为样本,着眼于审前和庭审程序,重新审视认罪认罚自愿性保障问题,并提出“问答式”的庭审审查程序等制度设计。


【关键词】认罪认罚    自愿性   “问答式”    量刑协商


10.“简便取证”与“弱化对抗”:认罪认罚的侦审职能检讨


【作者】任禹行(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


【摘要】根据大陆法系比较法经验可知,刑事协商存在侦审有别的制度逻辑:侦查阶段的刑事协商以“简便获取证据”为目标,试图依托检察官起诉裁量权、程序建议权和求刑权及量刑建议制度提高追诉效率;审判阶段的刑事协商依循“弱化对抗”的思路,藉由简式审理程序略化法庭调查、法庭辩论以及判决书制作等程序,消减法官的审判负担。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立法与推进并未明确上述差异,以致认罪认罚适用的精准化问题较少被真正检讨。在侦诉阶段,以行政手段强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系罔顾个案证据结构和证明需求的制度冒险,可能招致证据调查原则的动摇以及口供中心主义的抬头,应当予以禁止;在审判阶段,认罪认罚“弱化对抗”的功能发挥本应由简式审理程序实现,但后者的制度供给并不充分,有必要从证明逻辑和审理方式的角度重塑简式审理程序体系,确保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和简式审理程序有序衔接。


【关键词】认罪认罚从宽   简式审理程序   侦审有别   证明法则


11.值班律师职责的层次结构及动态调整


【作者】蔡元培(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摘要】现有围绕值班律师的讨论中,值班律师的职能和职责常常被混为一谈。职能涉及到值班律师在整个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功能以及和其他诉讼主体的关系,而职责指向值班律师所具体承担的义务。前者是宏观的、抽象的,回答“可以做什么”;后者是微观的、具体的,回答“应当做什么”。应当坚持值班律师职能的全面性和职责的有限性的二元划分:值班律师有权从事一切为依法有效履行辩护职能所必需的诉讼活动,但人都是有限的,立法者只能将最基础、最重要的法律帮助活动上升为值班律师的法定职责。作为最低形态的法律帮助,法律咨询是法律帮助的基础,强制措施是法律帮助的重点,提出意见是法律帮助的核心。值班律师的职责还应随被追诉人的需求、事实和证据情况、认罪认罚情况、量刑建议的妥当性等因素进行动态调整。


【关键词】值班律师   法律帮助   认罪认罚从宽   职能   职责


12.数字时代认罪认罚全过程的“可视化”与规范路径


【作者】闫姝月(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摘要】在依法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过程中,无论是专门人员到场见证、律师在场见证,还是同步录音录像等,均存在监督形式化的质疑。“场景封闭”“再现困难”“选择性录制”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控辩双方在认罪认罚真实性、自愿性、合法性等方面的争议。在职务犯罪、涉黑涉恶犯罪等案件中,这一矛盾更为凸显。当前,认罪认罚全过程的“可视化”改革探索在本质上是一种数字化见证方式,即以“云端”模式存储案件信息、以“可视正义”促进量刑协商的规范化、以“提取码”提升法律帮助的有效性、以“留痕管理”提高司法审查的效能。其不仅可以实现对认罪认罚过程的“可回溯性”“可审查性”和“可救济性”,还可以通过“全景式”监督、针对违反“可视化”要求的程序性制裁等强化整个程序适用的正当性。在刑事诉讼法进一步修改时,有必要引入“数字化见证”,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基础上,确保权利告知、认罪认罚、听取意见、量刑协商、获得法律帮助、具结书签署等实现全过程的“可视化”。


【关键词】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数字化见证   可视化应用   程序正义


【私法前沿】

13.对赌协议中回购权之性质及行使期限研究


【作者】章杰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摘要】回购权条款是对赌协议中的重要条款,对于回购权性质和权利行使期限的认识是正确理解该条款的核心。回购权仅是指投资人向回购义务人主张要求回购股权的权利,而不包括诸如回购款项支付、股权回转等事项,就其权利性质而言应为形成权。回购权行使期限应属于除斥期间,并不受诉讼时效的约束,投资人超过约定行使期限应丧失要求回购的权利。在对赌协议中未约定回购权行使期限的情况下,投资人应当在合理期限内行使该权利,从投资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回购事由之日起一年可作为合理期限的标准。


【关键词】对赌协议   回购权   形成权   合理期限


14.个人重整计划强制批准便宜主义研究


【作者】廖森林   霍   雨(广东科技学院、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


【摘要】个人重整制度与企业重整制度在形式上和程序上存在很多共同点,但二者也存在本质差异。个人重整与企业重整的性质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以清偿率作为批准重整计划的单一依据和首要考量因素。在强制批准个人重整计划时,人民法院可以借鉴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便宜主义”做法,“便宜主义”不同于清偿率这样的可量化因素,而是增强或减弱强制批准个人重整计划正当性的一系列因素,人民法院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根据实质优先于形式的原则快速作出裁决,尽可能避免过度消耗司法资源和当事人的时间,保障重整程序的高效性和经济性。为了保障债权人的利益,对于强制批准重整计划的案件,应当安排特别措施来保障债权人的程序权利和实体权利,并强化反欺诈规则。


【关键词】个人重整   企业重整   强制批准   便宜主义


15.针对算法推荐的反垄断规制路径


【作者】马宇菲(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摘要】防控算法推荐引起的多种风险应以个人基本权利保护为重点,以降低国家战略安全风险为要点。在整体国家安全观的思想脉络下,反垄断规制应当审视算法推荐的风险与反垄断的失能,平衡反垄断规制中自由与秩序的价值,形成算法推荐的反垄断规制新路径。算法推荐反垄断规制路径应与当前的规制风险及失能相结合,坚定地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基准,保障新型生产要素地位,加强算法共谋的穿透式监管、增强交易资源的可识别性,加强交易后全生命周期监管,维护国家战略安全。


【关键词】算法推荐   战略资源   反垄断规制   基本权利   国家利益


16.个人信息侵权的规范构造


【作者】钱   进(南京大学法学院)


【摘要】个人信息侵权的规范构造需要处理好两对矛盾,一是信息主体和信息处理者能力不对称导致的举证困境,二是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与合理利用个人信息的对立。在解释论上,法院应当基于是否采用信息自动化处理技术构造二元归责体系,采用自动化处理技术的侵权行为适用过错推定规则,未采用该技术的侵权行为适用过错责任规则。风险本身不构成损害,但信息处理者应当承担风险的预防责任和相关费用;此外,法院宜降低精神损害赔偿的门槛。在常见的存在复数侵权人的情形中,可以基于证据损害理论类推适用共同危险行为的相关规则。违法性要件可以平衡个人信息侵权所涉及的多元利益,应结合《民法典》第998 条对其进行动态体系论的综合判断,且这种判断并不排斥前三个要件的加入。


【关键词】个人信息侵权   二元归责体系   损害   因果关系   违法性


【公法视点】

17.平等对待作为科学证据的测谎意见


【作者】邵   劭(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


【摘要】关于测谎的鉴定属性,我国存在多个相互冲突的法律规范。这些冲突体现了对测谎意见的偏见和歧视。测谎意见的信度和效度能够满足法庭需要,对测谎意见的规范分析、技术分析和判例分析均支持测谎意见的合法性。测谎意见具备科学证据的科学属性和证据属性,是开放的科学证据体系的一员,应当给予其平等对待。为使测谎意见更好地发挥科学证据的作用,可以从三方面着手:引入似然率和贝叶斯公式作为测谎意见证明力的科学表达方式;正视测谎契约的积极效用,在法律程序内把科学问题转换为法律问题;协调鉴法关系,提高专家辅助人意见的证据地位,通过庭审实质化加强对测谎意见的审查。


【关键词】测谎   科学证据   似然率   测谎契约   庭审实质化


18.论法院对高校学术纠纷的实体审查


【作者】廖吕有(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摘要】对于高校学术纠纷实体审查,存在支持与反对两种观点。主流观点认为学术纠纷只能“程序性审查”或“武断、恣意”审查,其存在理论瑕疵。实际上,结合美国司法实践的比较研究,实体性审查不等于实质性审查,更不等于代替高校作出判断,法院对于高校的尊重是有限的,法院并非只能在高校“武断、恣意”时才能进行实体审查,且美国已有大量实体审查先例。法院可以选择学术纠纷不同的实体问题(法律问题、事实问题和混合问题)作为切入点进行实体审查。随着审查的深入,司法对于学术自由和专业判断的介入不断增强,法院需要及时地减弱审查强度,匹配适当的审查标准,平衡好师生权益保护与高校学术自由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学术纠纷   实体审查   专业判断


19.实质判断下催收非法债务罪的限缩适用


【作者】韦   冉(山东警察学院)


【摘要】催收非法债务罪是《刑法修正案(十一)》的新增罪名,因其保护法益不清、“情节严重”规定不明及罪数关系存有争议等原因导致出现司法泛化风险,应在实质判断的立场下对该罪的保护法益、情节严重情形及罪数关系进行司法适用限缩。催收非法债务罪的保护法益应为社会公共秩序和公民人身权利,在法益侵害的考量上应更偏重对社会公共秩序的侵害。催收非法债务罪的情节严重认定要在体现公然性和相当程度的实质危害性的前提下进行类型化判断。此外,催收非法债务的行为并非一定以催收非法债务罪定罪处罚,其轻罪化设置决定了某些严重后果出现的情形,应排除该罪的适用,从而充分体现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


【关键词】催收非法债务罪    实质判断    限缩适用  《刑法修正案(十一)》


【文学艺术】

20.当代西方科幻文学理论与科幻文学论“源”


【作者】赵   臻(遵义师范学院)


【摘要】当代西方科幻理论家达科·苏恩文、罗伯特·斯科尔斯、亚当·罗伯茨在科幻文学理论上分别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的理论亦有着各自的不足。通过对有关科幻文学起源的诸种理论以及科幻文学经典的解析,可以看到作为一种极特殊的虚构叙事方式,西方科幻文学奠基于古希腊,也是一种哲学上的隐微写作,具有人与世界之间双重焦点循环哲思的特点——通过双重反思的形式确定自身。理解这一特质,将能有效地解决众多西方科幻理论家对科幻文学本质界定上的偏颇,有效地对西方科幻文学理论予以扬弃。


【关键词】科幻小说   叙事   虚构   假定   双重焦点   哲思


21.新诗版本的出入与不一:一个抽样分析

——以冯至、食指、海子、翟永明和洛夫等为样例


【作者】于慈江(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摘要】论文以20 世纪中国新诗史为坐标,抽取诗人冯至的《蛇》、食指的《相信未来》、海子的《九月》、翟永明的《母亲》和洛夫的《烟之外》等五首代表性诗作的不同版本为抽样对象和对勘样例,聚焦新诗版本的出入不一,展示新诗版本考订的现实必要性与研究价值。


【关键词】冯至   食指   海子   翟永明   洛夫   版本


22.中国传统意象理论在宋代的发展和积淀


【作者】简圣宇(扬州大学)


【摘要】宋代是中国传统意象理论发展的积淀期。宋代文人以前所未有的自觉程度将意象概念运用在话语实践之中。不过与此同时,他们却缺乏针对意象理论本身进行研讨的自觉意识,而仅满足于对意象的技术性运用,结果出现意象话语实践与理论建设之间显著的非均衡问题。尽管如此,宋代文艺活动平民化对普及意象概念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使得意象概念被更多人所熟悉和接受,而展现在文艺创作中的意象思维也由此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宋代   意象   平民化   理学   理趣   天人合一


23.寻访“高人”的行踪

——张炜小说《河湾》论


【作者】李晓燕(曲阜师范大学)


【摘要】《河湾》是茅盾文学奖获奖者张炜2022 年的长篇小说力作。小说以“寻访高人”为隐线,以现代人的“厌倦”困境与心灵迷失为起点,展示了现代“高人”的三个层次:“成功者”、自由者、超越者,小说通过对成功者“女王”洛珈,自由者余之锷夫妇,超越者何典、傅亦衔等人物形象的刻画,反映了作者对当下现实的深切关注、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精神理想的执着追求。小说绘就了一幅现代社会的“访高图”,小说向读者揭示,大自然是人类心灵栖居的家园,那些找回内心良知,找到自身使命,又胸怀天下、品行高尚、知行合一的人,才是真正的“高人”。


【关键词】厌倦   迷失   “高人”   《河湾》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