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深悟透|陈仲: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辩证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这不仅从源头上找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最大精神密钥,而且蕴含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原理,必将永放光芒!
知与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同理,党无精神则不兴。不同的政党有不同精神,不同精神体现出不一样的政治品格,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品格。“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四句话是“知、情、意、行”四个维度的依次展开,共同建构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四梁八柱”。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侧重于“认识论”。“真理”揭示事物发展规律,是对事物的正确认知。事实表明,只有在真理指引下的行动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就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理想”是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一种向往、愿望和期待,是人们前行的内生动力。
真理与理想联系紧密,真理指引理想使其变成现实。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真理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中诞生,并确立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这一崇高而远大的理想不仅站在了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而且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与认知。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侧重于“目标论”。理想是目标的抽象化,目标是理想的具体化;理想引领目标,目标成就理想。中国共产党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具体化为一个个目标,其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侧重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一路上会充满着艰辛与坎坷、矛盾与困难,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总是相伴而生。因此,只有具备坚强毅力才能实现既定理想和目标,否则就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无数共产党人遇到敌人时顽强斗争,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侧重于“价值论”。在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与人民性是高度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都是绝不会得逞的!950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不答应!14亿多中国人民也不答应!”“绝不会得逞”与“两个不答应”掷地有声,彰显党心、民心“万众一心”。因此,“对党忠诚”本身就彰显“不负人民”,“不负人民”就要求“对党忠诚”。
如果说,“对党忠诚”是对各级党组织和每一位党员的基本要求,表现为一切行动听指挥、令行禁止、赤心向党、诚信不隐瞒,那么,“不负人民”则是中国共产党的永恒追求,表现为“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以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和博大情怀。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不仅是伟大建党精神之“魂”,而且是中国共产党一切行动的价值尺度;这不但指引中国共产党人如何“行”,而且保障了中国共产党一定“行”。
我体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解决“知”——“依据什么做、为什么做、为谁做、做什么”的认知问题,“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则是解决“行”——“怎么做、必须做、坚持做”的实践问题,是知与行的高度统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指引行、行落实知;知无行则空、行无知则盲。所谓“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始终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奉行“知行合一”,才取得了一个个伟大胜利、谱写出一首首壮丽诗篇。
源与流:伟大建党精神与精神谱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在中国共产党先驱们那里形成并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以“精神生命”,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奋发有为,并与具体的时空、实践和人物相结合,产生并形成了许多具有历史特点、富有时代特色的新的精神,从井冈山精神到长征精神,从延安精神到西柏坡精神,从抗洪精神到抗疫精神等等,这些精神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姿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已经、正在并将继续激发中国共产党人创造出更多更大更新的伟业。可以说,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大树之“根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其他精神是精神大树之“枝叶”。根深叶茂尽显中国共产党百年风华。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伟大建党精神是“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其他精神则是“流”。源是流之前提,流是源之发展;源无流则枯,流无源则竭。源是“DNA”,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精神谱系之河流淌着伟大建党精神的“DNA”,这一源流形成的“红河”之“中国红”不仅是其“表色”,更是其“底色”,实际上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表里如一之“最初色”。根正苗红花开正艳,源流合体造福人民。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造福人民的“精神之花”才会常开不败。
花与果: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及其引领下的实践与成就
伟大精神引领伟大实践,伟大实践发展伟大精神。如果说,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花园”盛开的第一朵“红花”,那么,它与“花园”中的其他“红花”就构成了人间少有,中国共产党独有的“红色精神花园”,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伟大建党精神是“精神之花”,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发展以及在其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及其成就则是“物质之果”。“花”侧重于精神层面,“果”则侧重于物质层面;“花”孕“果”,“善花”结“善果”;“果”映“花”,“硕果”衬“红花”。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在伟大建党精神指引下的中国共产党不仅带领全国人民缔造了新中国,而且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这些“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的硕果充分验证了伟大建党精神之花的美丽、魅力、伟大与崇高。历久弥新的“伟大建党精神之花”还将继续指引党的建设并激发全国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征程上不断结出新果。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为物质力量”,在真理指引下形成的伟大精神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为物质力量并且超越物质力量。因为“精神的力量”不但可以跨越时空,而且还可以实现代际传承并发扬光大。这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
总之,“知与行”反映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逻辑,“源与流”反映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内在关联,“花与果”反映“精神与物质”的辩证统一。
【作者为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教授】
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
3.著者独白|鄢一龙:中国崛起打破了三大发展迷思
4.李德顺:我认为,这才是当今时代哲学的“前沿”所在
理论周刊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开启理论阅读微分享之旅。
推荐给大家看,请戳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