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深悟透|发展新时代中国的新文化

张海鹏 理论周刊 2024-01-13

点击“理论周刊”关注我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就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深刻阐述,提出了创新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我在现场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感黄钟大吕,震撼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现代中国文化的讲话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我想在这一点上说一点学习的体会。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他在如何认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方面做了深入分析。为此,习近平总书记首先论述了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中国传统文明中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等,创造出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他指出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延续性,是我们坚持家国情怀,坚持大一统的精神支撑,证明了中国必然要走自己的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是以创新为中心的历史发展过程,有守正而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民族向内凝聚,团结统一是福,分裂是祸,各民族融为一体,因此国家统一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民族命运之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多元文化汇聚,超越血缘世袭和宗教信仰,有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宗教信仰多元并存;中华文明还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文明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不搞文化霸权,坚持合作不搞对抗,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全面、精准论述中华文明的特性,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我体会,论述这些,是为了说明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在走自己的路,一直是有自己的特性,这是我们今天提出发展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历史根据,这就是我们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根据。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伟大意义

论述中华文明的特性是这次文化论述的第一个重点。论述的第二个重点,是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伟大意义,说明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进行的,必由之路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这种结合不是文化拼盘,而是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超越传统成为现代的,经由“结合”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充实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带有中国文化特性的,赓续了古老文明的现代文明,具有马克思主义精神,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性的文化新形态。因此,这种结合是一次思想解放。中国在政治上不搞联邦制、邦联制,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是这种思想解放的产物,背后的文化支撑是这种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性的文化新形态。这种结合巩固了文化新形态的文化主体性,增加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坚定了我们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

以上有关中国文化、中国文明特性的论述以及两个结合所产生的文化新形态,是全新的论述,是系统的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在文化领域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一种深刻的规律性的认识,它的内涵极为丰富,需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形态

提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发展、创造新时代中国的新文化,是这篇讲话的鲜明的时代意义,是这篇讲话的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我认为,这是这次讲话的鲜明的时代意义,就是我们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形态的内容,就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结果。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在古代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形成的,反映了中国古代先人的认识水平,具有唯物的、无神的、积极向上的一面,是我国思想文化史极为重要的精神来源。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它可以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源。只有对这些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直接成为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流,成为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传承发展的任务,给我们指出了研究中国历史、研究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路径。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研究中国历史、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要研究中国文化起源和中国文化史,深入发掘、论证中国文化史中的连续性、创造性、统一性、包容性及和平性等5种特性,这是几千年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特性,是我们自傲于文化自信的基本根据,是我们努力创造新文化的基本动力。

在基于文化自信的学术研究同时,我们要反思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洋务运动以来我们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总结这种连续百年的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积极因素包括我们认识了世界,认识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及其思想文化理论,对于丰富我们的文化,强化我们对世界各种文化体系的学习互鉴,对于推动我国的社会变革,是有益的。消极因素包括我们社会中部分人长期迷恋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理念,拿这个来看待中国,觉得哪里都不对。学习进去了,钻进去了,出不来了。结果,对中国做的这些,横竖看不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泛的社会变革,中国式现代化,固然借鉴了西方的某些历史经验,但主要是用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指导的结果,是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实际,就会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本质特征,是全部西方文化不具备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特别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认为这会带来又一次思想解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唯物的、无神的、鼓励人们奋斗向上的嘉言,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施政理念等,的确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解放全人类的胸怀,有一定的契合处。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特点,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这为构建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基因,阐明人类文明新形态,阐明人类文明共同体,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讲话,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担负起创新文化的使命,深入研究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中国传统,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努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理论周刊(ID:lilunzhoukan)【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欣欣子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理论周刊。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开启理论阅读微分享之旅。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 推荐阅读 -


1、铭记伟大胜利|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2、铭记伟大胜利|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砥砺民族风骨

3、铭记伟大胜利|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凝聚磅礴伟力

4、铭记伟大胜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才能捍卫和平

5、“去风险论”的实质、错误和危害

6、蔡昉:政策刺激的对象要从投资转向消费


- 理论1点点 热门视频推荐 -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理论周刊视频号,欢迎关注~

投稿邮箱:llzk123@126.com


推荐给大家,请戳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学深悟透|发展新时代中国的新文化

张海鹏 理论周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