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随想和瞎想

Max 我有病你有药么 2022-11-15

1.最近找到了个好东西

Nick Sleep当年的Nomad基金的合伙人信,Nick在中文投资界名气不大,Nomad也撑死是个3B USD以下的小fund(从100M USD做起来的closed fund),在动辄募1000个亿,砸1000个亿的中国投资圈估计很少有人知道他是谁,Nick本人也很低调,基金基本只有他和合伙人zak在管,除了和WarrenCharlie,还有Munger ClanLi Lu Mohnish Guy 等人交际较深之外,似乎很少会看到他出来点拨“后辈”。在2014年的时候Nick关掉了自己的合伙人基金,给巴菲特写了一封信之后专门去做慈善事业,Nick的相关故事可以在最近比较火的“WiserHappierRicher”里看到。Nick最经典的投资应该是他02年开始一直持有了10多年的AmazonCostco(现在他私人投资里也只有三家AmazonCostcoASOS),从他的信里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对企业竞争优势和价值的深入且独到的思考方式。同时他在那个年代就意识到了复杂经济学等现象,对哲学也有很深的感悟,属实是很吸引我。

但在Nick的投资里最不可思议的其实在津巴布韦的投资,时至今日我也难以想通一个对自由市场充分理解价值投资者是怎么在大力推行国有化下hyperinflation的津巴布韦赚到钱还全身而退的。。。Nick买的其中一家公司是津巴布韦的水泥企业,当时的价格是其replacement cost1/70,其实在通胀环境对于经济上游的原材料生意通常是一种“短暂“的利好,尽管这部分赚来的利润从本质上讲是”虚“的。




2.网络效应

互联网发展了这么多年,投资人和创业者对于网络效应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对于网络效应的科普,我就不在这里赘述,可以阅读许小年的《互联网与商业的本质》,远一点的可以去阅读《链接》或者KK的那些书都是很棒的书。他们详细地把meltcafe effect,双边市场,多边市场和与之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联系了起来。其实网络所产生的network effect在互联网这个事物出现以前就一直存在于人类的文明之中 ,或者讲互联网这个工具只是助力或者显化了原本就存在于商业社会里的网络构成。从而让信息流传递的更加迅速从而带来了更大且更“强韧”的规模。并利用这种规模进行变现。直观点的商业模式是改变已然形成网络的行业,比如零售。亦或者社交所建立的社群规模,从而利用免费的社交服务换取每一个网络中节点的“隐私数据”从而通过广告(加工售卖数据)变现。再不济把那些本存在的供需关系给放大。但是无论网络怎么变,都不能离开原本商业事物发展的本质。一切的“网络效应”,到头来其实就是Scale of economy中的“Scale”,如何形成一个更有效的规模(在多维空间中最大的规模)。他带给这个商业体的一定是竞争优势中的强效“用户粘性”(customer captivity) 且这种用户粘性是自发地在复利积累。并且这种用户粘性极高的“规模“要能够带来更加深入的”规模经济效应“。现代化一切复利现象都是从”规模经济效应“的边际改善起的。所以一个商业体无论通过网络把”规模“做的多大,如果不能持续地推动规模经济深入其实终究会失败或者至少会失去很多规模才能达成平衡点。(共享经济的诸多案例就非常典型。“共享XX”不是不能活,但是恐怕不会是这种规模,而且会在残酷的同质化竞争中成为“资本瘾君子“,不存在任何的真正巩固的现金流创造能力)。

但另一个问题是很少有人去考虑的,我称之为“网络效应的反身性”,实际上任何一个网络或者讲任何一个事物都无非永远扩大,在复利发展的路上一定会不断的分形相变。零售网络就很明显地有这样的特点,根本不存在一家独大的零售商,淘宝开了这么多年,你胡同里的小卖铺和杂货店还是活着。互联网公司网络效应的边界其实都必然存在。或者讲,与其说网络是越扩越大不如说是这个网络其实是在形成一个“共识”完成自己的“性格”,社交网络这种观察很显著,一个社交网络的形成到最后就会对这个网络有很多的标签,说的更直白就是会把相同的人聚在一起,从而让其他人反而更不喜欢用,就像现在年轻人不会去用FB而是用INS一样,实际上INS未来可能增长也很困难。题外话:这也是我认为META其实是一种赶鸭子上架,加上PeterSandy的离开,数据隐私的监管。我是对虽然仅仅有10来倍PEFB仍然有所保留,尽管FB大跌后很多GURUs(李录,Guy还有谁谁)都加仓了,不过3-5年再赶上credit loosen搞个翻倍是有可能的,看你怎么看了。微信几乎是最难的达到这种反身性边界的“网络”,因为他几乎是把你现实世界里的人际关系搬运到了网络里。但是不代表它没有这种反身性,实际上人在这个世界上总是会有不同的圈子的,微信再强,你也有不想在微信里的存在的身份。没有人能战胜微信,但是不代表微信之外不能存在即时社交网络。微信视频号出来之后都是一片赞美认为这个业务发展的很好,反正我的感觉是—如果有的选,我都想卸载微信了,因为我从来不喜欢用抖音快手这种东西。更何况,我不想让我点赞“小姐姐扭腰“被别人看到,人总是有多种面孔的。所以,中文互联网世界过去总是在想怎么打败微信,这其实很妄想,但是想想微信的边界,从而去避开”你死我活“的竞争给其他圈子最即时社交倒兴许是可以成功的。而且微信其实远不是一个即时通讯软件。。。它其实是一个operating system。。。很多内容平台类的业务,monetizing的程度也同样会影响它本身用户的粘性,也就是说打破了原本用户对一个“圈子”的共识,试想一下一个充满了广告的B站,而且内容越来越为了吸引眼球而创造,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流出一些用户。而如果不monetizing似乎又无法支撑不断上涨的用户服务成本,于是乎这种矛盾变形成,实际上除了youtube外似乎很少有什么内容网站能同时维持“内容对用户的吸引”和“盈利能力”的平衡,当然这建立在google决定性的bargaining power上的,也就是说youtube的边际成本曲线允许它玩“给猴子打印机试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方式。除了social media外,零售和消费所产生的网络和品牌效应在我看来也都存在”反身性“,前段时间研究Monster VS Coke的时候有这种联想。(Coke最后是投资了monster,并且跟monster进行了品牌互换从而结束了这场斗争 )。至于网络效应的“反身性”成因,我认为和人的注意力稀缺有关,尤其在这个信息极度爆炸的年代,“共识”本身解放了人类“注意力的带宽”,而这种transform uncertainty to certainty的事才是价值的来源。



3.俩老爷爷可从来不开玩笑

我知道warrenCharlie是段子手,尤其是年龄大了之后,教导年轻人的时候喜欢讲笑话讲故事,Charlie比较straightWarren更“mature”一点。但要是真的你感觉他俩只是随便讲讲笑话还真的错了。比较低级的语言是讲逻辑和事实,高级一点是讲抽象的形而上概念,最高级的语言其实就是在段子里给你把事情讲清楚,因为事物的复杂性没有被忽略。最近心情不好就会看Warren 1998年在Florida University的演讲,满满全是段子,满满全是智慧。Charlie被广泛熟知的身份是投资家,但是在我心里他就是这100年来西方世界最好的哲学家,比哲学家厉害的是他还把这些智慧亲自实践了一遍。—98岁,快乐/智慧/有精力/富有/被尊敬,还能讲笑话和开心地吃饼干。。。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真正的大定(Samadhi三摩地),而不是有些修行人练了一辈子的闭眼打坐冥想的“止”(Samatha)。

这个世界上总有人感觉自己年纪轻轻(50岁以下)比90多岁还一直很富有的老人懂得更多。诚然,他俩也许对新事物没有那么好的理解,所以当他们说什么东西好的时候可能犯错,但是他们说什么东西不好的时候,那一定要听着,因为那是他们能“活”到现在一直富有的原因。这就是“反脆弱”最好的应用!两个90多岁每周20本书的人,见证和管理了几十上百家企业,又经历了几个经济周期的人,他们复利积累起来的智慧远不是几百上千个所谓“聪明且年轻”的大脑可以匹敌的。。。更何况芒格几乎最喜欢的就是避免做“蠢事“。


“比特币是狗屎”这不是开玩笑!

“收管理费的华尔街人不如扔飞刀的猴子”这是大实话!

‘现代金融学是巫术“这真实不虚!(这是Charlie在早年讲的)

。。。


你会发现,俩老爷爷几乎每一句话都在帮我们从行业里根深蒂固的“妄见“解脱。不过问题是很少有人真的愿意接受。人类基本不会轻易去放弃一些让自己可获得“privilege”的东西,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去巩固一些“错误”的学说与做法。Nassim曾经“狂妄”地说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不该存在。”其实说的很对很对。。。我没有听过和见过任何一个从业10年以上基金经理说自己不如散户,然而事实是如果能够全面统计的话,比较“投资15年以上还没被干掉的散户”的收益率和“收了15年管理费的基金经理”的after-fee performance,前者一定是远远好过后者,而后者其实大概率跑不赢“指数”。(很多研究其实证明了这个事情)。


4.如果和5岁的小朋友讲“价值投资”

这是个有趣的话题,当问一个投资人什么是价值投资的时候,他会跟你讲“价值就是自由现金流折现“,”价值投资四要素“之类的等等。。。其实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当跟什么都不懂的5岁小孩讲你在干什么的时候,会怎么跟他们解释”价值投资“?如果你不能跟5岁的小朋友说通这个道理,那你就是还没懂啊。如果一个知识需要复杂的terms和逻辑才能被解释,那说明还没有融会贯通。我们总是被知识遮蔽了双眼,提到投资就本能的想算算账,想自己的那套逻辑,这其实是多么愚蠢的。世界是复杂的。所知即是一种局限且永远片面。

“我们打扫房间,把东西归拢,这就是价值“

“我们把小苗种在花盆里,我们定期浇水,等到它会开花,能结果,这个行为就是投资“

等等。。。

世间只要在创造并积累的东西都是“投资”,而把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的过程就是价值创造。似乎我们长期以来被职业和知识驯化成了一个“slave of scheme”,在那些框架里疯狂打转,最后纠结在怎么赚钱上,然后拿出excel一顿算,看着市场特殊的行为又一顿纠结,有些东西我们量化不了,又不在自己的“逻辑框架”里,人就变得很偏执。但停下来问自己的内心,总是会发现,有些“细节”上的约定俗成的理论和行为其实只是自己害怕去面对未知所以找到的保护伞而已,或者说我们用一个“勤快且聪明”的托词来回避世界的全貌,也可以讲我们把自己伪装的好像很懂这个世界一样。


5.善良和聪明

记得这是贝佐斯的一个故事“聪明容易,善良难”,之所以会突然想到这个,也许是前段时间和家里人的一个电话,他们说我的病是因为“你聪明还善良还有点敏锐”,然后给我出的药方是“试着不要太善良”,哈哈,多么“聪明”的回答,当时听到这句话其实想说,也许性格问题,如果让我取舍,也就是丢掉一个,才能“恢复健康”,我会选择做一个善良的蠢货而不是一个通过自己聪明来占别人便宜的人,更何况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并不聪明也不敏锐。其实“聪明”与“善良”的选择没那么纠结,这甚至都不是一个需要“因地制宜”做出改变的事情,永远选择“善良”准没错。人无论再怎么聪明,都是局限的且永远不可能比整个包含他的“系统”(宇宙)更聪明。我们通过头脑的聪明,不断地比较/分别/建立逻辑和行动,从而建立起“因-果”,不断地求一个更大的“果‘且希望自己更快的求到,但是“聪明的逻辑”却忽略了这个路径外的东西,而任何在这个路径上所产生的结果,已然是其他事物的“因”并且会带来其他的结果,有的能观测有的不能观测,有的到了时候自然会出现。所以用“聪明”去占别人的便宜,从别人的痛苦上收益,那其实这个人还是太“笨”以至于它不知道它“欠”下的是什么,且这个“欠下的债”在合适的时间会以“复利”的返还(因为因果越积累越多)。“聪明”实际上是一场“诅咒”,而“善良”是化解这个“诅咒”的方式。这个思考,无论是佛的“宇宙本心论”还是圣经里伊甸园的故事其实都在讲这个事情。也许很多价值投资人知道“零和游戏里没有赢家”这个说法,但是其实这还有另一个真相“在零和游戏里,获利出局的人才是最大的loser,因为它不知道它付出了(将要付出)什么。“但是即便如此人可能还是不会去选择“善良”,毕竟“善良”的结果也未必容易观察到。甚至会带来当下的痛苦。但是再大的痛苦也只是这个“宇宙系统”中的一部分。任何的伤害都会以一种方式平衡,因为“因-果“关系使然。生命没有意义,反过来讲死亡也没有意义,我们并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地藏本愿经里地藏王菩萨发愿”地狱不空,我不成佛。“其实实相早就昭然若揭—地狱必空,你必成佛。这个“善良”与“聪明”的抉择,从数学上也能够解释(不展开了),NNT在《反脆弱》里谈到的“凸性”和“凹性“正是如此。“善良”是反脆弱的,“聪明“其实终究是”脆弱的“。

《倚天屠龙记》里,觉远从楞严经的夹缝里找到了九阳神功,天下之人都想去少林学那72绝技,可是唯独最不可思议的武功是这九阳神功,觉远练这门武功只有一个原因—这是门善良的武功。人生在世,学一门抗揍的武功,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