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药物所与神经所强强联手,共同推动新药研发“灵长类时代”来临!

药谷君 药融圈 2020-08-31


药谷消息,1月24日,5只生物钟紊乱体细胞克隆猴登上中国综合英文期刊《国家科学评论》封面,标志着中国体细胞克隆技术走向成熟,实验用疾病模型猴批量克隆“照进现实”,全球实验动物使用数量有望大幅降低,药物研发驶入“快车道”。


就在昨日,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模型成果新闻发布会在松江区G60脑智科创基地举行。上海科学家宣布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非人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模型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完成的这一重大科研成果表明,中国正式开启了批量化、标准化创建疾病克隆猴模型的崭新时代,将为脑认知功能研究、重大疾病早期诊断与干预、药物研发等提供新型高效的动物模型。


该成果的应用有助于缩短药物研发周期、提高药物研发成功率,将极大促进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加快我国新药创制与研发。


发布会上,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与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在战略合作框架下,双方将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创建非人灵长类动物药物筛选疾病模型,建立高效的筛选机制,挖掘和验证药物新靶点;基于疾病机制,开发原创新药。另外,双方还将在平台共建和人才培养上开展合作。


G60脑智科创基地自2018年7月18日揭牌以来,建设正稳步推进,有望在两年内完工。据悉,中科院神经所将在半年内先把实验猴迁入上海松江临时基地。未来的G60脑智科创基地,不仅将是猴子们的“花果山”,也是研究脑科学的“前沿阵地”,将包括脑疾病治疗手段研发中心、脑疾病疗效评价中心和新药检测与分析中心。


中科院院士蒲慕明(左一)与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团队(从左二起依次为张洪钧、孙强、刘真)


“中科院神经所和上海药物所作为各自领域的优势机构,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双方在前期已有良好的合作基础,瞄准新药研究,双方的合作有望产出重大创新成果。”上海药物所所长蒋华良院士表示,“此次战略合作可谓强强联合,我们将深化长期合作,推进神经精神疾病领域的新药研发。”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上海药物所瞄准国际生命科学发展的开展创新药物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发展药物研究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围绕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等开展新药研发,加强现代中药的研发 。


2018年,上海药物所作为牵头单位发起的“张江药物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张江药物实验室将以上海药物和生物医学研究力量为基础,通过整合长三角和全国生命科学、医学、化学、药学优势资源,形成以“上海为核心,长三角为基盘,辐射全国”的新型药物研发机构。实验室将以疾病为中心,以“出原创新药”和“出引领技术”为目标,聚焦基于疾病机制研究的新药发现以及药物研发新方法、新技术发展,有效解决我国生物药研发和产业发展“卡脖子”的问题,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新药研发高地和国际一流的药物科学研究中心。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神经科学研究所将致力于神经科学基础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分子、细胞和发育神经生物学、系统和计算神经科学、以及认知和行为神经科学。


神经所目前拥有三十二个研究组,主要的研究领域为分子、细胞和系统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将以每年两到三个研究组的速度招募新的研究组组长,最终至 2020 年达到 50 个研究组的目标。每个研究组由不超过五名的工作人员与数目不等的研究生和博士后组成。多数研究组与国内外的同行有合作研究,长期合作者被聘为神经所的客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部、基金委等对研究所的资助,使研究所研究人员的经费和仪器设备接近国际标准。由著名神经生物学家组成的国际顾问委员会,为神经所的体制、科研工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建议。定期的国际同行对每个研究组的学术评估为保证提高研究所的整体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张江药谷,如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


猜你喜欢



戳原文,即可进入药融圈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