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业观察|探寻非车险健康稳定发展之路

财险人点击关注→ 财保公社 2022-08-05

本文作者:英大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周全亮

发布时间:2018-07-11


近年来,财险行业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稳中向好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充分发挥财产保险的风险管理、社会管理和损失补偿保障功能,积极推进转型与改革,持续优化业务结构,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在多重利好的共同作用下,财险行业非车险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2017年,行业非车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3020.31亿元,同比增长24.21%,高于车险增速14.17个百分点,占比28.65%,同比上升2.41个百分点。但是非车险业务规模攀升的同时,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2017年财险行业承保盈利24.07亿元,非车险业务却整体承保亏损49.82亿元,2018年一季度,非车险保费增长继续提速,但亏损也继续加重,非车险的持续行业性亏损,已对整个行业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构成很大威胁。如何实现非车险业务健康稳定发展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一、非车险业务承保亏损现状



财险行业一直将非车险业务作为效益型险种,主要发挥优化结构、支撑效益的作用。2015年,财险行业实现保费收入8423亿元,其中非车险业务保费收入2224亿元,规模占比仅为26%,财险行业承保利润为100.14亿元,其中非车险业务承保利润为65.69亿元,承保利润贡献高达66%。2016年是行业非车险业务发展的转折年份,当年行业承保整体盈利38.88亿元,非车险业务却承保亏损19.8亿元。到2017年,非车险业务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普遍亏损,使得行业非车险的发展风险不断累积,效益化发展愿望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陷入困境。2018年一季度,财险行业非车险业务增速创历史新高达39%,但是承保亏损3.2亿元,相比去年同期承保盈利22.27亿元形成鲜明对照。


2017年财险行业非车险业务整体亏损49.82亿元。从行业主体来看,85家市场主体中有59家非车险业务亏损,剔除农业保险因素亏损公司达到65家。在63家中资公司中,非车险保费50亿元以上的有9家公司,剔除农险业务,仅有平安财险和太平洋财险两家公司盈利;非车险保费10亿元以上到50亿元之间的公司共15家,其中8家承保盈利,分别是英大财险、永诚财险、鼎和财险、中银财险、阳光农业、安信农业、华泰财险和天安财险,我们不难发现,能盈利的这些中小公司要么股东强大,要么地方政府政策支持,仅有华泰等少数已经开业超20年的公司靠专业能力和长期积累实现盈利;非车险保费10亿元以下的小公司,共39家,仅有铁路自保、鑫安财险和华农财险三家公司实现盈利,铁路自保和鑫安财险主要靠股东业务支持盈利,华农财险既得益于股东部分支持也得益于公司推行低成本战略。从险种来看,按照六大险类分,仅农险盈利23.87亿元,其余五大类财产险、责任险、信用保证险、意外险、健康险都亏损。如将亏损的五大类进一步细分成十一类险种①,只有保证保险、货运险、特殊风险保险三类实现承保盈利,企财险、家财险、工程险、责任险、信用险、船舶险、意外险、健康险等均亏损,主要是健康险亏损27.8亿元,信用险亏损23.16亿元,意外险亏损9.98亿元,责任险亏损7.51亿元。


  



二、行业非车险经营亏损原因分析



财险行业非车险业务承保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内因是亏损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催化剂,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对于中小财险公司来说,除了一般性原因外,还有特殊原因。


 (一)外部原因


一是商车费改。商车费改于2015年启动,2016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车险新条款费率。商车费改后,车险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车险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重塑,行业车险业务增速下滑,盈利空间及对财险公司总体承保利润的贡献度下行压力越来越大。在此形势下,越来越多的财险公司加大在非车险业务发展方面的投入。商车费改导致的竞争外溢,使得非车险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二是行业周期。从外部环境来看,我国的非车险周期主要受经济周期影响,②与宏观经济发展联系尤为紧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宏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决定了目前我国非车险市场仍处于上升期。根据德国安联集团2018年发布的《全球保险市场调研报告》,预计未来十年中国市场保费增速可达13%左右,非车险的增速会更快些。从保险市场自身来看,非车险业务存在承保效益周期,每个周期不长,即行业在常规年景下会经历几年的盈利期,在偶然出现的不利年景会出现经营亏损,财险公司通过好年景积累的盈利来弥补坏年景的亏损。影响非车险各险种承保效益周期因素不同,企财险主要受巨灾损失和大赔案的影响,如我国2008年雪灾地震、2013年海力士火灾、2015年8·12天津爆炸案,工程险、责任险、保证险等业务具有长尾性质,货运险、船舶险等水险受国际贸易、国际航运业影响较大。


另外,再保险市场对非车险业务也有重要影响。2008年的灾害和汶川地震巨灾让参与中国市场的再保险人损失惨重,再保险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收紧态势,直保公司承保能力受到限制,促使各保险主体谨慎选择业务,将保险费率恢复到合理水平。③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再保险主体的不断增加和再保险供给的逐渐扩大,增加了直保公司的承保能力,加剧了直保市场的竞争,对于保险费率下降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国非车险发展仍处于上行周期,还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长周期,但从近十年赔付率、综合成本率等数据波动规律看,在增长的长周期中,承保效益存在短周期。受行业性重大赔案和多种因素影响,目前非车险整体处在连续亏损的短周期中,行业主体需要尽快走出亏损困境。


三是费率降低和责任扩大。国内许多大型保险项目在选择保险公司上通常采取保险招标策略,中标费率不断下降,导致非车险保费费率一降再降,甚至低于纯风险损失率水平。在非车险实际业务开展中,部分中介公司为实现客户利益最大化,盲目增加传统非车险险种的保险责任、降低免赔、延长期限,急剧加大承保风险。


四是互联网保险非常规竞争。互联网保险公司的经营思路与传统保险公司不同,成立之后短期内并不追求承保或投资盈利,而是通过吸引客户、扩大引流方式,增加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估值。在开展意外险等非车险业务时,往往以很高的费用投入获取客户,保险赔付加上第三方销售费用往往大于100%,互联网保险非常规竞争正在打破非车险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


五是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逐年扩大。瑞士再保险公司估计2017年全球自然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达到3050亿美元,几乎是2016年时1880亿美元的两倍,同时也高于近10年的平均水平。我国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产业和人口的集聚、社会财富的增长,自然灾害、重大事故造成的损失也呈现逐年提高趋势,而且对经济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更大。如2015年天津港爆炸单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8亿元。又如受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2016年我国暴雨洪涝灾害南北齐发,当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32.9亿元。


 六是行业统保和政策壁垒。这是造成很多中小公司非车险难以发展以及亏损的特殊原因。大集团、大企业、大项目非车险往往采取招投标方式开展,在标书中会设定资本金、保费规模、项目经验、分支机构覆盖率等指标,通过硬性限定条件,中小公司往往连投标资格都没有。对于农业保险、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性业务,政策对大公司有利,中小公司要么没有资格,即使取得资格,在各级地方政府主导的业务中也往往入不了局。又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期间,满足相关条件有资格组建共保体的公司均为大公司或个别有相应股东背景的中小公司。


(二)内部原因


一是公司战略不明确。我国财险市场七成是车险市场,经营主体的业务来源主要是车险业务。近年来成立的中小公司基本采取跟随式的发展战略,模仿大公司经营方式主要拓展车险业务。对于非车险发展,多数行业主体从战略层面研究不够,尤其是中小公司没有找到自身的比较优势,也就没有准确的市场选择、客户定位,专业方向不明确,业务开拓盲目性大。


二是风控能力欠缺。非车险业务相对复杂,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如保证保险既要防范诈骗风险,又要防范信用风险跨行业跨领域传递,对保险公司的风控能力要求高。行业一个普遍问题是在业务拓展和承保过程中忽视风险识别、风险查勘、风险评估、防灾防损等重要工作,风控能力培育和积累不够。市场缺乏对客户的风险教育与培训,没有能将对价格高度敏感的客户逐渐培养成注重风险管理及保险服务的优质客户。相反,保险主体的非理性竞争产生逆效应,逐渐把优质的效益客户变成给公司带来亏损的大客户。


三是专业人才欠缺。非车险业务覆盖范围广、专业性要求高,在产品开发、业务拓展、核保核赔、风险管控等方面都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支撑,行业比较缺少拥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型人才。尤其是中小公司,成立时间短、品牌知名度低,人才引进和培养更加困难。


四是产品特色欠缺。市场上大多数财险公司经营范围大而全,没有找到自身比较优势,也没有能找到专业需求的发展方向,战略定位不准确导致大多数保险公司非车险产品特色欠缺、同质化高,价格竞争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唯一选择。


五是考核导向重规模、重眼前。在财险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很多财险公司在经营上重规模轻效益、重眼前轻长远,考核导向以做大保费规模、提升当期市场份额为主,与非车险业务发展需要遵循的重视承保效益、注重长远发展等经营理念不相符合。


   



三、非车险业务健康稳定发展对策建议


 

(一)制定政策及加强监管


一是实施分类监管。对于大中小型财险公司实施分类监管,在一定时期和一定非车险业务范围内对中小公司采取扶持措施,打开市场进入壁垒,使得中小公司有机会能参与政策性保险业务、参与重大项目招投标业务,提高新技术新设备参与度。二是积极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等非车险强制保险落地,加大政策执行力度。三是加强产品监管,放开支持鼓励非车险产品创新。四是提升费用透明度。要求在非车险保单上列明经纪费、代理费,使得中介费用公开透明。


(二)净化行业市场环境


一是加强保险消费者风险教育。加强对全社会的风险管理理念宣传,帮助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提高风险意识,学会常规风控方法,改善风险状况。二是行业定期修订纯风险损失率表,使其符合市场实际,要求财险公司严格执行纯风险损失率表。强化纯风险损失率约束力度,避免责任费率报行不一。三是非车险业务计提巨灾准备金。通过计提非车险业务巨灾准备金,使得巨灾损失在时间上得以分散。四是针对高费用问题,严格控制中介费用率最高限度,约束各种非理性的中介费用恶性竞争,尤其是互联网保险公司,遏制中介费用失控。


(三)加强公司经营管理


首先是在公司治理层面制定正确的战略。与非车险发展有关的战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公司战略,就是要把公司建设成为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明确非车险在公司发展中的定位,找准业务发展的方向;第二层次是竞争战略,大公司一般采取低成本战略,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对中小公司而言,一般选择错位竞争,也就是差异化竞争战略,在特定的市场培育核心竞争力,创新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塑造出自己的品牌,赢得消费者的偏好;第三层次是业务发展策略,通常考虑产品/客户、市场/渠道四个重要因素,产品包括传统产品和新产品,客户包括老客户和新客户,市场包括老市场和新市场,渠道包括传统渠道和新渠道,四个要素组合出十六个细分市场,行业竞争主体选择任一市场都要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对中小公司而言明智的选择是积极开发新产品、寻找新客户、运用新渠道、开发新市场。


其次在日常经营层面要坚持正确的经营理念。在行业推进商车费改、新兴财产险业务仍处于发展期的大环境下,各财险公司需要充分认识非车险业务“规模和效益”对公司经营的压舱石作用,切实遵循经营收入和支出相匹配、保险费率与承保风险相匹配的经营理念。


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展非车险业务要建立一支优秀的风险工程师队伍。风险工程师既能够为客户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和解决方案,又能够提供风险管理咨询服务、帮助客户防灾防损,是精通行业知识和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充分发挥精算师和两核人员的作用。精算师的作用不局限在产品定价和计提准备金,而是要深度参与到非车险业务的销售、承保之中。承保前对承保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行业承保理赔大数据结合项目的个性特征进行单独定价。参与和出险客户之间的风险交流,帮助客户改进、改良风险管控措施,把事后赔付转化为事前防灾防损管理。参与非车险业务的续保管理,提供专业建议,提高业务续保率。充分发挥核保人在业务管理中的核心作用,保证核保人的技术指导和风险控制贯穿于非车险的核保、核赔、再保险等各个环节。


三是优化销售-承保-理赔作业模式。将风险管理工作前置到营销端,业务拓展的过程也是风险识别、风险选择和风险定价的过程,避免出现前段展业成功后端拒保的局面,通过风险识别还可以将一些风险套利客户转化为风险中性客户和风险厌恶客户,将不可保风险转化为可保风险。


四是加强防灾防损。对出险事故深入开展统计分析,提出风险管理建议,帮助客户通过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规避等不同方式加强风险管理。如英大财险对于电网财产保险业务的变压器盗窃,建议电力公司采取对变压器进行物理定位的风险规避措施,对于触电人伤案件,统计分析发现有垂钓、施工引起线路破坏漏损、天气原因引起倒杆等原因,建议电力公司分别采取采用绝缘电线、增加安全隔栏、提示高压线远离建筑物、更换设备等方式逐一排查、整改。


最后是在经营绩效评价层面坚持正确的导向。无论是传统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效益发展是任何公司都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财险公司要正确处理好规模和效益的关系,坚持效益优先,建立以效益为主的考核机制,坚决摒弃各种不理性非车险经营行为。




财保公社用户正在看

2020年1-5月财险行业分险种保费收入及增速

中小财险公司如何走出车险高质量发展之路

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履约保证保险资料汇编

平安产险郭晓涛:“平台+数据”型组织是财险公司必由之路

年薪18万起!太平洋产险总部多个优质岗位招聘

总部岗位!平安产险高端责任险业务部招聘客户经理1名

近期粤港澳大湾区促进保险业发展的主要政策汇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