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嫦娥五号成功,终于可以告慰毛主席了!

好文拾遗 2021-07-3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文子稻 Author 子稻

作者:文子稻
来源:文子稻(ID:wenzidao666)
今天特高兴!

嫦娥回娘家,还带回了“礼物”!

媒体报道17日凌晨1点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意味着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然而,在网上引起热议的不是嫦娥,而是从她旁边路过的“小机灵鬼”。

红外影像中的小动物

嗯,还有这个可爱的“暖宝宝”!


为什么返回器全身要贴满暖宝宝?

估计天太冷了,怕她“着凉”。

当然这只是玩笑话。后续科学家估计会回答这个让大家好奇的问题。

这次嫦娥五号的意义非凡。

第一、中国用15年时间成功完成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

有网友翻出15年前世界各国“登月”的雄心壮志。

日本计划2025年在月球建立基地,让机器人做月球的“拓荒者”;

欧洲计划在2020年实现载人登月,同时完成月球基地建设;
俄罗斯新式登月飞船计划在2005年夏天首次试飞;
美国再度登月的时间定在2015年,最迟不超过2020年,并且要在月球建设“多国太空站”;
印度计划在2008年发射第一艘无人登月飞船“月球飞船-Ⅰ号”,并叫板“在太空领域不逊于中国”;


然鹅……


15年后回头再看,原来大家都是说说而已啊。

最后,只有中国这个实在人当真了。

有人说,真正的牛逼,就是把自己曾经吹过的牛逼都一一实现!

第二、月球土壤

月球土壤有什么用?

有人类未来的清洁能源!

现在人类为了获得能源,一般都是通过烧煤、烧气、或用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来发电。再用电驱动一切机器。

但是,烧煤、烧气不仅存在污染,而且作为不可再生能源,总有烧完的那一天。而风能、水能、太阳能又有条件限制。

人类要想获得无限能源,核能是一个方向,但是有潜在的安全隐患。

无污染又安全的可控核聚变技术就成为科学家们的终极追求。

要想实现可控核聚变,需要一种元素---氦3。

有研究预测,1公斤氦3产生的能量,可供北京照明使用5年。

氦3不仅可用于地面核电站,还可以作为火箭以及太空飞船的燃料,用于太空漫游。

但是,地球上缺少氦3元素。

氦3在哪里?

太阳。

大家可以把太阳看成一个巨大的核聚变发电厂,源源不断的给地球提供能源。

而氦3元素也通过太阳风被吹到太空中。

由于地球表现有厚厚的大气层以及地磁场,氦3无法到达地面,所以,地球上氦3元素极其稀少。

但是,月球上由于没有磁场和大气层,太阳风中的氦3元素可以直达月面。于是,在月球土壤中储藏有丰富的氦3资源。

所以,对月壤的研究,就包括对氦3元素的研究。

现在唯一受限制的条件就是人类无法从月球大规模将月壤运回地球。

或许有一天,人类可以在月球上建立发电站,然后再将电力用无线技术传输到地球。

第三、告慰毛主席。

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后,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说:

嫦娥五号从月球上带回的样本将会分为两份保存,一份保存在北京,一份保存在湖南。

“毛主席曾说过‘可上九天揽月’,现在我们实现了‘九天揽月’,所以把月壤放到湖南也是对毛主席的一种告慰。

吴伟仁院士

吴院士“告慰毛主席”的创意,在网上立即获得热烈反响。

可以看出,对毛主席这种朴素的感情其实是有巨大、深厚的群众基础的。

因为,没有毛主席的坚定决心和支持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大国航天。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播种,后人收获。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经过一年的深思熟虑后,毛主席在1958年5月17日的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明确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很快中科院成立581组,由钱学森任组长,带领我国的科学家团队专门研究人造卫星。

12年后,硕果终成。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

太空上响起来中国人民最熟悉的乐章--《东方红》。


现在中国的宇航员已经走向太空,如果追根溯源的话,中国航天的起点要从毛主席那句“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算起。

什么叫不忘初心?

吴院士作为科学家,用朴素的“告慰毛主席”,胜过一万次空喊口号。

吃水不忘挖井人,就是不忘初心!

毛主席家乡在湖南,所以把一份月壤保存到湖南。

其实,在湖南,还有一个人被主席挂念,甚至可以说,与嫦娥工程有某种联系。

每当看到中国的登月工程,我就会第一时间想到毛主席这首词《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是一首寄托对故人哀思的词,读起来荡气回肠,让人心碎。

杨指杨开慧,柳指柳直荀。

两位烈士!

英灵已逝,浩气长存,唯有月亮代表伟人心!

李淑一是谁?

她是杨开慧的闺蜜,两人关系亲密异常。她丈夫柳直荀还是杨介绍的。

柳直荀后来参加革命,李淑一在家教书育儿,等待丈夫归来。

这一等,直到新中国成立,她才知道自己丈夫早在1932年就已经牺牲。

这首词为何叫《蝶恋花·答李淑一》?

因为,李淑一给毛主席写信时,里面附有她早年写的《菩萨蛮·惊梦》:

兰闺索莫翻身早,夜来触动离愁了。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 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

相思最苦。梦见丈夫血衣褴褛更是一夜难眠,垂泪到天明。

毛主席读后,感慨万千,妻子和战友年轻的脸庞浮现脑海,才写下这首著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

毛主席回信时还嘱托:“你如去看直荀的墓的时候,请为我代致悼意。”

诗以言志,诗词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真性情。

后来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还回忆,主席对李淑一的工作和生活十分关心。但是,当有人请求他推荐李淑一去文史馆当馆员时,主席却倍感为难。

1954年3月2日,主席给秘书田家英写信:
“李淑一女士,长沙柳直荀同志(烈士)的未亡人,教书为业,年长课繁,难乎为继。有人求我将她荐到文史馆为馆员,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未知她本人愿意接受此种帮助否?她是杨开慧的亲密朋友,给以帮助也说得过去。请函询杨开智先生转询李淑一先生,请她表示意见。”
这里不是文言文,只要认得里面的文字,当然就能看懂。

以主席之身份,推荐几人,文史馆竟然会因为不符合要求退了回去。搞得主席都不好意思再推荐了。

寥寥几字,体现出主席不搞特权,心胸坦荡,大公无私,对用人单位极其尊重,不摆架子。

想想看,当时这是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最后,主席想用自己的稿费资助李淑一一家的生活,还怕对方不肯接受,又请杨开智(杨开慧之兄)帮忙劝说。

平易近人,助人又体谅人。

伟人风范,日月同辉,永远值得后人敬仰!


最后,“可上九天揽月”这句被吴院士反复提到的诗词,出自毛主席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从1927年9月的秋收起义率部进军井冈山,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起,毛主席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新道路。

1965年5月,毛主席重上井冈山。

38载,弹指一挥间。触动无限感慨,作就这首大气磅礴的传世之作。
 
尤其是最后两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不知激励过多少人。

中国航天人,作为最早饱受美国为首西方国家打压的一个群体,不仅没垮掉,反而,一步步不断勇攀高峰,屡创新高。

中国航天人不愧是中国的脊梁!

今天,嫦娥五号实现了我国首次月面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携带样品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

下一步,就是中国宇航员将脚印留在月球上了。
让我们一起共同期待这一刻的到来!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位卑未敢忘忧国,岂因祸福避趋之!

-END-

作者:文子稻,前报社媒体人,每日解读财经热点、国际风云。文章视角刁钻,文笔犀利,剖析真相。作者微信公众号:文子稻(ID:wenzidao666)

往期内容:

点阅读原文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