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最帅的3个中国男人!刷爆热搜的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好文拾遗 2021-07-2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李月亮 Author 我是李月亮

作者:李月亮

来源:李月亮(ID:bymooneye )

你有没有被这张图刷屏?
是的,54年前的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而54年后,我们的神舟十二号飞船成功发射,带着3名航天员飞到了“天宫”。
“天宫”是我们的空间站,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进入自己在天空的“家”。
领命出征的,是57岁的聂海胜、55岁的刘伯明、41岁的汤洪波。
他们无疑是今天最帅的3个中国男人。
如果一切顺利,他们将在那里工作长达三个月的时间。
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今天早早就打开了电视直播,等待神十二发射。
上午9点22分,激动人心的时刻。
随着一声“发射”,火箭腾空而起。


各方信息不断传来。
正常。正常。正常。
“正常”就是最好的消息。
航天员汤洪波的妈妈昨晚一直揪着心,一夜未睡,一大早就和乡亲们一起看直播。
火箭成功发射的瞬间,她激动地站起身,高举右手,为儿子庆祝。
而另一边,聂海胜的弟弟也眼含泪花,见证了哥哥的第三次飞天。
下午3点多,飞船成功和“天宫”对接。
三位航天员现在已经“飘”在空间站,开始工作了。

这次飞天的3位航天员里,聂海胜是我们特别熟悉的。
神五、神七、神九,他三次备份。
神六、神十、神十二,他三度飞天。
第一次出征太空时,他41岁。
如今16年过去,聂海胜脸上有了岁月的痕迹,但面庞依然干净,笑容里甚至带着少年的青涩。
 
聂海胜生在湖北农村,是个穷人家孩子。
他有五个姐姐,一弟一妹,家里经常吃不饱饭。
聂海胜小时候经常穿着姐姐们的旧衣服,光着脚去上学。
父亲总为他的学费犯愁,有一次交给老师的学费,竟是一只兔子。
有次他还摸了条二三十斤重的大鱼,卖给老师,凑一点学费。
老师们都清晰地记得,聂海胜学习很好,是班里的学习委员,考试经常第一个交卷,还能考满分。
初二时,聂海胜的父亲病逝了,家里愈发艰难。
海胜作为家中唯一的壮劳力,不得不离开学校,去出工挖水渠。
班主任见他连续几天没到学校上课,心里担心,便报告了校长。
校长随后和班主任一起去家访,得知聂家情况后,校长当场表态:以后学费全免,书费有钱就交,没有也免了。
一年后,聂海胜以全镇数一数二的成绩,考上了县重点高中。
每年假期,他要去十几里外的堂兄家帮着搬木材、干农活,一个假期挣十几块钱,拿来交下学期的学费。
有次为了省下八毛钱的路费,他和几个同学一起步行40公里回家,从下午5点,一直走到夜里11点。
而在那些最艰苦的日子里,聂海胜却做着最美的梦。
他从小喜欢飞机,同学家里有关于飞机的书,他一定要借来读。
有次美术课,他用泥巴、水彩做的3个精美的飞机模型。
老师问他将来的理想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要做一名飞机设计师。
还有一次,他在山上放牛时睡着了,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背上长出了硕大的双翅,在蓝天上飞啊飞。
他说,这样的梦,伴随了他多年。
飞翔,也许是埋在他生命深处的密码。
而命运给了他一个绝佳的机会。
聂海胜高中快毕业时,赶上空军招飞行员,他立即去报了名。
他早年的同学说,海胜从小平衡能力和心理素质就特别好。
“学校旁有一道排水管道,离地约有一层多楼高,同学们都不敢在上面走,只有海胜能轻松地走下来。”
这次招飞,聂海胜顺利通过了所有考核,成功录选。
临走时,他不让母亲出来送,怕她难过。
他就像平时上学一样,一个人背着简单的小书包,离开了家。
早期,他学习歼击机驾驶,非常辛苦,需要进行多种特技飞行训练。
一起去的同学身体吃不消,提前退伍了。
而聂海胜则是“苦练标兵”,出色地完成了学业。
“苦练”这个词,从那时起就一直伴随着他。
大家都知道,航天员的训练是很苦的。
比如超重耐力训练。
人要在50秒内,负重超过自身体重8-9倍的重量——等于在人身上压50斤的面袋子,20多袋。
聂海胜说,人会被压得呼吸困难,面部肌肉向两边扯,眼泪不自觉地流。
还有抗眩晕训练。
航天员坐上电动椅后,蒙上眼睛。
电动椅以每分钟24圈飞速旋转,正常人会瞬间脸色苍白,头晕目眩,直冒虚汗,三圈都扛不住。
而航天员要坚持5分钟,才算合格。
此外,他们还要学习各种知识,空气动力学、天文学、心理学、英语等30多个学科。
聂海胜曾经每天都要学到凌晨才睡,家里到处堆着他的学习资料,连墙上都贴满了背记的纸条。
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苦学苦练,终于让他成了中国顶尖的航天员。
航天员训练。后排左一为聂海胜,左二杨利伟,左三费俊龙
2003年,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载人上天。
聂海胜和杨利伟、翟志刚一起入选首飞梯队。
直到火箭发射的前一天下午,才最终确定由杨利伟执行首飞任务,聂海胜、翟志刚作为备份。
杨利伟极好地完成了使命。
回来的时候,聂海胜抱着他,哭了。
他知道,杨利伟的胜利,就是航天员的胜利,就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胜利。
而两年后,聂海胜终于和费俊龙一起,登上了神舟六号飞船,实现了他的“飞天梦”。
那些在地面模拟了上千次的训练,终于迎来了一次实战。
那个少年时梦过无数次的场景,终于照进现实。
 
飞天前,聂海胜的爱人特意给婆婆寄了一件红色羊毛衫,嘱咐聂海胜的弟弟一定要让老人穿上。
聂海胜的母亲当时已因脑溢血,偏瘫失语。
弟弟没敢提前告诉老妈哥哥要“飞天”了。
只是在聂海胜出征那天,把她推到客厅,和她一起看央视直播。
当聂海胜和费俊龙出现在画面上,聂妈妈张了张嘴,似乎想惊叫一声。
弟弟俯在妈妈耳边,向她解说电视画面。
神六腾空而起,聂妈妈高兴地伸出左手,指着电视画面上的飞船……
她内心,一定是为儿子骄傲的。
可惜,这位英雄母亲5年后去世了,没有看到儿子二次、三次飞天。
而聂海胜在老家早已家喻户晓。
因为他,当地报考军校和参军的孩子都大量增加。
他当年就读的小学、中学,已经分别改名为“海胜希望小学”、“海胜中学”。
他的很多同学都已经在老家带孙子了。
可他还在为国出征。
聂海胜说,每次选拔出征的航天员,都是重新洗牌,从0开始。
每个人都在同一条起跑线,都要经过艰苦地训练,之后参加最后的选拔。
不管你之前是谁,只有此刻是所有航天员里最优秀的,才能入选。
所以,57岁的聂海胜这次能够出征,说明他各方面条件都非常过硬。
神十二上的聂海胜,将成为我国飞向太空的最年长航天员。
他说,自己虽已年过半百,但拼搏的心依然年轻。
而和聂海胜一样,中国所有的航天员,都是一身的本领,半生的辛苦,满腔的赤胆忠心。
我们无法一个个写出每一位的故事,在此像他们集体致敬。

很多人不知道,中国还有一位极特殊的“航天员”。
是一条叫“小豹”的小狗。
1960年,钱学森就提出了“载人航天”计划。
而早期我们没有任何经验,不敢直接把航天员送上飞船。
钱学森就提出了“生物火箭”——先用动物来模拟载人的情况。
1964年,我们先把8只小白鼠成功送上了天,算是有了一点经验。
接下来,就要让跟人类最接近的哺乳动物飞天了。
科研人员第一个想到的,是人类的近亲——猴子。
可猴子实在太难搞了。
第一次买猴回实验室,猴子就大闹公共汽车,众乘客不得不一起捕猴。
在实验室中,猴子更是多次挣脱束缚,在实验室里上蹿下跳。
研究人员实在操不起心,不得不把实验对象换成更温厚的汪星人。
当然,汪星人也必须精心挑选。
当时的要求是,体重在13斤左右,性格温和,长得不丑,情商高,胆子大,不咬人,没有病,反应灵敏但不能容易激动……
条件很高,“比找对象都难”。
人们精心挑选了30多只小狗,进行了测试。
 
层层筛选后,两岁多的小豹和三岁多的珊珊脱颖而出,被选中执行任务。
入选后,两个出类拔萃的“勇士”接受了严酷的训练。
人们又在它们体内安装了各种检测器,如血压,心电图,心率和呼吸等检测器。
1966年7月15日上午,一枚神秘的小型火箭在安徽省境内点火升空。
上面乘坐着“特殊航天员”小豹。
火箭的飞行高度70公里,24分钟后,小豹乘坐返回舱安全归来,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
我国首批生物空间飞行数据,也从此诞生。
后来钱学森回到北京时,还特意带了小豹和珊珊。
它们不仅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接见”,而且还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大明星”。

其实“小豹”回来之后,我们就在考虑送真正的航天员飞天了。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
但是,中国的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飞上太空,已经是2003年。
为什么隔了这么多年?
故事要从很久以前说起。
1961年,前苏联就将人类第一位航天员加加林送入太空。
1969年,美国也发射了“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将3名航天员送上了月球,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脚印。
中国不甘落后,秘密上马了第一个载人飞船计划“曙光一号”,这是当时中国最尖端领域的最重要机密之一。
相关部门随之成立,航天员选拔工作也很快展开。
当时的标准是:身高1.59-1.74米,年龄24-38岁,体重55-70千克,飞行时间至少300小时。
挑选非常严格,从两千人里,选出了215人,又再次筛选出88人,最后,19名航天员最终确定。
航天员开始了严格的训练。
科研人员也奋力开展研究。
只是,研制工程举步维艰。
对于载人航天,当时人们几乎没有任何经验,除了从观看的录像中了解一点有限的知识,其余全要自己摸索。
罕见的“曙光一号”设计图纸
更关键的是,载人航天的研究特别烧钱,而那时国家穷,拿不出太多经费来做科研。
经过大量讨论后,毛主席决定,还是先把地球上的事情搞好,地球外面的事情先放一放,先搞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
70年代末期,“曙光一号”被迫下马,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的秘密计划最终没能实现。
中国人第一次飞天的曙光,熄灭了。
再次燃起,已是多年之后。

我们现在看国家航天的发展,感觉一切顺风顺水,理所当然,其实背后有太多惊险和艰难。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载人航天还产生了一个巨大争议——是研究宇宙飞船呢,还是研究航天飞机?
那时航天飞机正流行,也很新潮,很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
相比之下,宇宙飞船显得非常“老土”。
当时我国80%的科研专家都提议发展航天飞机,而只有极少数人支持宇宙飞船。
专家们评定了6套方案,准备提交中央,其中有5套方案是航天飞机,而剩下的最后一个1个方案才是宇宙飞船。
当时,钱学森已经退休,并没有参与讨论。
但有人提议,应该把方案先给钱老看看。
结果出人意料的是,钱老看完方案后写下了短短几个字:“应将飞船案也报中央”。
钱老的意见,是倾向于宇宙飞船。
而事实证明,非常正确。
航天飞机技术极为复杂,航天员逃逸救生困难。
1986年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7名航天员献出了宝贵生命。
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解体,机上7名航天员牺牲。
各国都先后放弃了使用航天飞机,回归到更为安全、稳妥的宇宙飞船。
钱学森早早地看到了这一步,这种远见卓识的确令人佩服。
而这也让中国航天发展,少走了很多弯路,省下了很多钱。

只是,有些弯路,是难以避免的。
航天是个高风险的全新领域,每个国家都曾有过错误的选择和惨痛的教训,我们也不例外。
所有航天人,应该都知道“2.15”事件。
那也是航天人最不愿回首的一天。
1996年2月15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准备起飞。
这是一次特别重要的任务——我们第一次发射一颗外国人的卫星,并且向全世界直播。
不过人们都信心满满。
一切准备就绪。
凌晨三点,火箭顺利点火,升空。
谁想,升空两秒后,火箭飞行姿态忽然出现异常,本应直直向上的火箭,明显开始倾斜。
人们震惊地看着这个庞然大物,完全脱离了预期,开始横着飞,最后掉下来,扎在了两公里外的山坡上。
整个过程只有22秒。
装满燃料的火箭发生了剧烈爆炸,一朵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箭星瞬间俱毁。
控制室的专家和工作人员望着监控大屏幕,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由于进入紧急状态,整个发射场随即断电,指挥室瞬间陷入黑暗,人们的脑海中只有爆炸的火球画面。
所有人心里都是两个字:完了。
更可怕的是,事故出现了人员伤亡。
火箭爆炸的地点正好是在工作人员临时住宿的协作楼和宾馆附近,强烈的气浪瞬间冲垮了大楼。
本来火箭发射前,工作人员都应该进入地下掩体。
但那次有少数科研人员留在了宿舍里。
结果造成了6人当场死亡,57人受伤。
被爆炸冲击波摧毁的协作楼
58岁的总设计师龙乐豪一夜白头。
他说,“我那时才真正知道,什么叫痛苦。”
而如此惨痛的失败,只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焊接点失效造成的。
两个不同的金属焊在一块,直径只有我们头发的几十分之一,起飞之前三秒钟就已经有脱开的迹象,火箭点火后一振动,这个结点就开了。
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焊接点,给整个中国航天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事故之后,官方提出了256条严厉乃至苛刻的改进措施,小到一个螺丝钉,一根电线,都明确了责任。
而截至2019年1月,“长三乙”火箭一共进行了54次发射,其中51次成功,2次部分成功,1次失败。
唯一的一次失败,就是1996年的那次首飞。

为什么说航天事业不容易?
你看,火箭、飞船这样极其复杂、精密的庞然大物,有那么一个小小的焊接点出错,就会造成一次难以想象的灾难。
而中国的航天人,几乎是从0起步,一点一点探索,用最短的时间、花最少的钱,办了很多国家都不敢想的大事。
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与导弹研究机构。
1970年,中国用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
1975年,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实现了人造卫星“收放自如”。
1999年,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
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飞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2007年,“嫦娥一号”来到月球。
2008年,“神舟七号”带三名航天员飞天,翟志刚顺利完成首次出舱活动。
……
2021年5月,“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
2021年6月,三名航天员来到了我们中国的空间站——天宫。
这一步步“天路”,背后都是一代代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
这一路,成千上万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拼命狂奔,跌倒过,伤痛过,纠结过,狂喜过。
多不容易,才铸成了今天的成就。

想当初,我们起步晚,技术差,经济也不行,难以承担大规模的航天投入。
我们感觉独自前行压力巨大,很难赶上国际同行。
于是在国际空间站建设运营时,我们也多次提出一起参与,并且准备了很多材料去申请。
但美国等国家拒绝了我们,理由是对接口技术规格不符。
其实哪有什么不符,只要你提供技术规格,我们都可以改。
但是他们就是不愿带我们玩。
这样的事情,一桩又一桩。
而现在,我们苦苦摸索几十年后,终于搞出了自己的空间站,我们可以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尽情做实验,自己说得算。
这一次,中国已经收到了27个国家的申请入驻中国空间站的申请,中方在评核后,批准了18个国家进驻。
美国也提出了申请,不过被我们拒绝了,因为他们的“项目没达到要求的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太空中只有 “国际空间站”和“天宫”两个空间站。
而国际空间站三年以后就将达到寿命,面临退役。
美国因为经济问题,很可能短时间内不会再建。
到时,我们的“天宫”将成为人类在宇宙中的唯一空间站。
那是地球人在宇宙中唯一的家,更是中国人无与伦比的骄傲。
现在我们的三个航天员正在那里工作。
他们将从今天开始,书写中国航天的崭新篇章。
未来充满挑战,而我们满怀期待。
希望他们工作顺利,平安回家。
更希望中国的飞天事业,继续辉煌蓬勃。
点亮【在看】,致敬伟大的航天员,致敬每一位中国航天人!


-END-

作者简介:李月亮。高人气作家,新女性主义者,扎实写字的手艺人。以理性和智慧陪万千女性成长。新书《好的人生,不慌不忙》当当网热卖中。微信公众号:李月亮。好文拾遗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往期内容:

点阅读原文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