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工作手册第5篇 | 跨性别心理如何产生?

跨儿心理 跨儿心理 2021-09-05


本文是跨儿心理小组编写的《跨儿心理工作手册》连载第5篇


性别心理的产生


人类社会中存在不同的性别,性别的区分基于生理、心理与社会上的性别差异。正是由于有这些性别差异的存在,跨儿才会发现自己的心理与出生分配性别的典型心理不符,具有跨性别的心理。要了解跨性别心理的产生,可以先了解顺性别心理及其差异的产生。


大多数心理学研究显示,顺性别男性和顺性别女性的心理没有大的差异。有的心理学研究发现,顺性别男性和顺性别女性的心理存在一些差异。比如,在观看一些唤起情感反应的图片后,男性和女性不同大脑区域的激活强度,会影响此后回忆这些图片的成功率。又比如,在不同的文化中,男孩都喜欢和男孩一起玩,女孩则喜欢和女孩一起玩,玩耍时男孩一般比女孩更具有攻击性,男孩会组成具有等级结构的大型群体,女孩则会组成合作性的小型群体。心理学家认为,这些性别心理的差异,有的受先天性生理因素(如基因、性激素)的影响,有的受后天性社会因素(例如教养风格、同伴群体)的影响,有的受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的共同影响。


在这些差异的基础上,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儿童产生了不同的性别认同。对于顺性别者,10-14个月的婴儿就已表现出对同性别儿童某些运动的偏好,2-3岁就能够意识、接受并说出自己是男孩或女孩,这种认同会持续存在,虽然此时还无法理解不同性别在生理解剖结构上的差异。对于跨儿,有的人在2-3岁就认同自己是与出生分配性别不同的另一种性别,且这种认同也会持续存在,当ta们在学龄期间理解不同性别在生理解剖结构上的差异后,ta们不会认为自己的认同错了,反而会认为自己的身体长错了。有的跨儿则会对自己的性别产生困惑,并在年龄更大时才会形成跨性别的认同。

 

性别角色(Gender role)指在特定文化中,与男性或女性相关的外表、个性和行为模式。性别角色更多是由文化塑造的,性别角色对一个人的社会化影响在出生伊始就开始了。通过接受父母教养,以及与同伴群体玩耍,儿童在2-3岁开始获得关于性别角色的知识,并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性别角色的偏好和认同。对于顺性别者,偏好和认同自己出生分配性别的性别角色。对于跨儿,偏好和认同与自己出生分配性别不同的性别角色,这会影响其形成跨性别的认同。



(图片来源:sites.google.com/site/8bthesandchild/psychological-studies/psychology-of-gender)

 


跨性别成因的理论与研究


与顺性别心理差异一样,心理学对于跨性别的成因,也从 “先天论”(生理因素)和“后天论”(社会因素)两方面提出理论及开展研究。


“先天论”(生理因素)的研究主要有:

  • 遗传因素:研究发现,跨性别女性比顺性别男性更有可能拥有更长类型的对于雄性激素或睾酮的受体基因,这减少了雄激素和雄激素信号传导,让跨性别女性形成女性的性别认同。而女性特定性CYP17 T-34C等位基因分布模式的丧失,则可能与跨性别男性相关。相比基因不同的异卵双胞胎,基因相同的同卵双胞胎更有可能两人同时是跨性别。

  • 大脑结构与功能:大量研究发现,跨性别女性的某些大脑结构与功能更接近顺性别女性而非顺性别男性,跨性别男性的某些大脑结构与功能则更接近顺性别男性而非顺性别女性。

  • 产前激素暴露多个研究发现,产前雄激素暴露水平与跨性别有关。例如,指长比(一种普遍接受的产前雄激素的暴露标志)与跨性别女性存在相关性。

 

“后天论”(社会因素)的理论主要有:

  • 精神分析理论:该理论认为,跨性别是由于性心理发育遇到障碍,产生了固着,从而形成的。

  • 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没有按照儿童出生分配性别的社会常规对儿童进行抚养教育,或同性别家长缺位、异性别家长与儿童过度亲密,导致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未能习得顺性别的心理,反而习得了跨性别的心理。

 

“后天论”(社会因素)的研究主要有:

  • 约翰·曼尼的双胞胎实验:大卫·利马与布莱恩·利马为一对同卵双胞胎兄弟。在婴儿期时,大卫因事故损坏了外生殖器官。心理学家约翰·曼尼认为,性别认同是由养育子女的方式决定的。约翰·曼尼说服大卫的父母,让大卫接受了性器官改造手术,服用雌激素,并被当作女孩抚养长大。约翰·曼尼发表论文称,大卫成长为一个健康的女孩,心理与行为与其双胞胎兄弟布莱恩截然不同。

 

大卫·利马(1965-2004)

(图片来源:wikipedia.org/wiki/David_Reimer)

 

但是,“后天论”(社会因素)存在很多争议。有证据表明,跨性别不是完全由社会因素决定的。这些证据包括: 

  • 约翰·曼尼双胞胎实验的失败大卫·利马并未如约翰·曼尼所言,成长为一个健康的女孩。他感觉自己不像女孩,并在13岁时试图自杀。此后,大卫被告知他被接受性别改造的事实,并决定恢复男性身份生活,接受性别复原手术与激素治疗。约翰·曼尼双胞胎实验的失败,证明了对顺性别者进行跨性别塑造是无效且有害的。

  • “扭转治疗”的失败:对跨性别者进行顺性别塑造,同样被证明是无效且有害的。“扭转治疗”就是这种的一种塑造,具体内容在后面的章节中会讲到。

  • 性别认同的心理发展有的跨儿在2-3岁时就已形成跨性别认同,在此后的社会化过程中并未受到影响,跨性别认同持续终生。

  • 社会因素的多样性:与顺性别者一样,跨儿的成长环境、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对于为什么有些人是跨性别者,还没有统一的解释。跨性别的表达模式很多元化,令任何简单或单一的解释都难以立足。许多专家认为生理因素(如遗传或产前荷尔蒙水平的影响),及童年、青少年或成年的经历,都可能和跨性别认同有关。

——美国心理学会《关于跨性别者,性别认同及性别表达》



有必要了解跨性别的成因吗?


心理学的任务,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心理工作者的任务,是运用心理学这一工具,为人类造福。


对跨性别的心理与行为进行科学研究,可以更准确地对跨性别进行描述,探索跨性别形成的原因,有助于让心理工作者、跨儿和社会大众对跨性别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心理工作者应当运用这些知识,提升自身为跨儿提供友善服务的能力,提升跨儿的自我认同,提升社会对跨性别的接纳。


了解跨性别的成因与发展规律,有助于预测和控制跨儿的心理。心理工作者应当运用这些知识,帮助跨儿及其亲友应对跨儿可能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由于跨性别本身不是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目前也没有证据证明跨性别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心理工作者不应尝试预防跨性别心理与行为的出现,也不应尝试对已经出现的跨性别心理与行为进行纠正。过去曾有心理工作者和家长尝试对跨性别进行预防和纠正,已经被证明是无效且有害的,具体内容在后面的章节中会讲到。


(图片来源:youtube.com/watch?v=Npm72ilLKkg)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