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500架飞机竟成了环保“照妖镜”!江河湖海却早没了“耐心”

德培论道 2022-06-1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福卡智库 Author 王德培


导读


倘若冰川退缩乃至消亡,实际上将切断众多江河湖泊的水流补给,江河将不存在,内陆干旱地区的“绿洲命脉”也将葬送。



01

说一套,做一套?


2019年达沃斯论坛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气候变化”。


论坛期间,有多个会议与环保、全球变暖等议题有关,包括专题会议“保护我们的地球”。


当地时间1月23日上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论坛上发表演讲时呼吁,“必须在变得无法挽救之前引导出更多的创新”。他列举二氧化碳资源转化和降低氢气制造成本的技术开发作为例子,还就海洋塑料垃圾对策指出:“希望形成需要全球努力的共识。”


不过,与达沃斯会议对气候议题的关注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不少参会者却以与保护地球相悖的方式出席此次论坛。


根据英国《卫报》1月22日的报道,有专家预计,在本届论坛期间会有多达1500架私人飞机在达沃斯当地机场起降,打破前一年创下的记录。


世界经济论坛战略沟通主管Oliver Cann表示,“从环保角度来看,乘坐私人飞机来达沃斯是最糟糕的交通方式。”


对此,有网友在网上留言称,


这是“最讽刺的新闻了”


“他们不是真的为了气候,而是去争取利益”


“就是说让我们百姓把碳排放配额省下来,给这些精英用”


“这跟腐败官员大会上呼吁廉洁奉公有多少差别?当然,开私人飞机呼吁环保比较有派就是了”


“开着3.0排量的车子检测北京大气质量!都这样”


“嘴上都是道义,背地里都是生意”


“环保主义者劝说别人为了环保放弃享受,自己绝对不会为了环保而放弃享受”


······


这种反差恰恰反映了当下世界范围内环保的矛盾、尴尬,不但国家之间为了争夺更多的发展空间,减少环保责任的“束缚”,争吵不休,就是在个体之间,说起环保问题往往都痛心疾首,但谈到实践环保责任又多半不见踪影。环保成了一个说给别人的故事,



02

人类正面临冰川消融的灭顶之灾


然而,不管人们在环保问题上“掩藏”着多少“心机”,如何吵吵闹闹,气候的变化却不等人,“我行我素”地朝着恐怖的方向前进。


在气候的种种变化中,尤其撼山动岳的大变局是冰川融化。


从地理位置看,全球冰川由两极地区的大陆冰川(受冰河之间压力作用而移动形成)与两极至赤道带的山岳冰川(受重力作用而移动形成)构成,总面积共l500多万平方公里。


其中,南极和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上的冰川面积占到总面积的97%,冰量占据总量的99%。


而地球的身体结构类似于苹果、生梨这样的水果,南北两极凹进去的部分是通向地球内核心脏的地球旋转主轴,也是地球的生命主轴,分布在南极北极两端的冰川就是用来保护地球轴心的,并维系着自转轴的平衡。


规模少量的山岳冰川也较为均匀分布,维持着地球重心。


从循环生态看,地球以南极北极为中心轴自转,地球上所有水流都是从北极南极开始向全球各个角落有秩序有规律的扩散流转,各类山脉也纳入到该循环,而冰川堆积与消融之间有个“平衡点”,即雪线以上的累积量与雪线以下的消融量处于平衡状态,从而保证水流源源不断、循环往复地补给,维护着地球外表自然生态圈。


但如今,地球高温热化,“全球变暖冰先知”,冰架消融,冰川融冰入洋速度加快。


美国冰川学家利用激光高度计测量了南极洲六座冰川,发现其每年融化的体积为250立方千米,比其年累积量高出60%,冰川堆积与消融之间呈现“失衡”,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冰川的消亡。


南极一个名为“拉森B”的冰架早在2002年就塌陷了,最大的兰伯特冰川近十年内变薄了45米。而北极冰川退缩得更甚,因为南极是海洋包围着大陆,北极却是陆地包围着大洋,由此带来北极的年平均气温要比南极高出12℃。


2016年北极最大海冰覆盖面积比2010年缩减了111.6万平方公里,创下历史最低值,按这种融冰速度,到2100年,多年生北极海冰将会消失。


北极的中央北冰洋6千立方公里的冰川已断裂,北冰洋有沦为“无冰洋”之虞。南极、北极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南极和北极的冰山尚如此般融化,其他地区更可想而知了。


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地区85%-90%的冰川都在退缩;新疆天山“一号冰川”在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一年间,向后退缩了约13.5米,按现在这个消融速度,预计50年后,整个冰川就会彻底消失。


各地各样的冰川都在进行着消融“大竞赛”,没有最快,只有更快。但问题是,冰川剧烈消退的后果是摧毁性的。


既可能导致大气层流失。当极地冰冠消融,裸露出的岩石覆载的重量变轻,就会往上浮,使得两极变得不如先前扁平,整个地球球体更圆,且有些微的倾斜,因而将自转得更快,地心引力的平衡将被破坏,继而大气层可能流失,人类将受窒息之困。


又或许触发极端灾害。南北极冰川消融将造成磁极变化和跳跃,进而易引起大洪水、大型火山和超强地震爆发,人类及人类文明将遭受毁灭。


更现实而直接的是将带来江河干枯。冰川融水是许多淡水河流的源头,如青藏高原数万个冰川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湄公河的“水源”,养育了亚洲20亿居民;天山冰山的融水保证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中国新疆地区的淡水供应。


倘若冰川退缩乃至消亡,实际上将切断众多江河湖泊的水流补给,江河将不存在,内陆干旱地区的“绿洲命脉”也将葬送。三大后果个个都将使人类陷入灭顶之灾。



03

气候变化背后的中美博弈


全球高温扰乱城市正常秩序,更严重的是还招致江河不复存在这样贴近、切实的后果,将促成人类的生存危机,危机之大莫过于生存危机,那么,全球趋热的根源又在哪里?


在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和高消费文明。工业革命拉开了全球工业化的帷幕,产业链条的延长、人口的聚集必然产生城市及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工业化、城市化必然刺激消费,也只有借助消费的膨胀,工业化、城市化才有了内在驱动力。


通用、西屋电器等欧美企业越做越大,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涌现了“摊大饼”、“串葡萄”,“大城市圈”套“小城市圈”,圈圈相套,高楼、大剧院、体育馆也是“摩肩接踵”、鳞次栉比,这在经济层面产生的不仅是结构性过剩,还有“消费倍增效应”。高速运转的机器、硬邦邦的钢筋水泥、大排量汽车、24小时开着的空调……


个个既是能源消耗源,又是“热源”,所以高温酷暑“屡创新最”。而鉴于美中两国是先后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的老大老二大国,同时也是全球能源消费排名第一、第二的大国,伴随全球气候变暖及中美争“冠”,双方之间的能源博弈一直贯穿其中。


由于石油是生产的基础性资源,也就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最佳武器,美国借口打击恐怖主义、在马六甲海峡巡逻、对中亚渗透就是急于控制中国的海上石油生命线。


虽然美国控制中国能源进口,但是自己肆意消耗能源,这叫“已所不欲却施于人”,不管不顾地排放温室气体,“煤炭总统”特朗普更是傲慢地退出《巴黎协定》,老大耍性子,为了“美国第一”、美国主权,什么海平面上升,什么气候变化,什么国际责任担当,统统去见鬼,不难推断,热爱消费的美国已成为全球变暖的罪魁,但失去的却是号令天下的威望与能力。


鉴此,中美能源竞争已不再局限于两国的利益冲突了,而是拯救地球未来与放纵自己贪婪、负世界责任与玩气候撤退之间的对垒。



04

化解危机的路径


全球气温升高的问题在城市,变局在冰川,根源在文明。


既然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相匹配的能源消费是“高烤”、“连烧”模式及至冰川消融的总根源,而工业化、城市化又是每个经济社会必经的发展路径,不可人为地去封堵,那么,控制高耗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消费也就成了切实可行的突破口。


这即预示着以中国为代表的众多国家若欲抑制气温过快上升、为地球上的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美好未来,就要着眼于降低耗能消费、减少碳排放。


鉴于降能耗有寻找替代和原路升级两个方向,因此破局的趋势将呈现:一方面,开发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低碳排放”。


不过,对海外能源过度依赖又会带来极大的战略脆弱性,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将自主开发以上新能源,并推动新能源产业化,这将是节能减排的力举,也是应对美国“石油封锁”、抢占战略制高点的关键。


另一方面,变消费税为能源税。对于一些无法替代的领域,传统能源仍将发挥作用,不过,将通过税收结构的调整来降其能耗——把消费税转变为能源税。


消费税对同一消费产品(比如汽油)同等纳税,而能源税根据排污量累进制征收,能源税更能促进能源使用的集约化、效率化,降低能源消费强度。


新能源与新的税收结构实现合力并举,将有效扼住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咽喉”,纾解“气候危机”,也即,解救人类生存危机。


精彩推荐

十年还未走出危机,都是特朗普惹的祸?|形势精要

商业模式:抓大趋势还是小趋势?错过大趋势就死定了?为什么流感成常客?

世界正为贫富分化付出代价|形势精要

知识分子被利益“蒙心”?谁来担当变革的力量?新“三国演义”广州也忍不住放大招了!城市发展靠抢人?兜兜转转,进进退退——营商环境、脱欧|一周趋势看点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