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识分子被利益“蒙心”?谁来担当变革的力量?

德培论道 2022-06-1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福卡智库 Author 王德培


导读


社会转型的复杂背景下,面对现实的围追堵截与世俗的百般诱惑,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将很难摆脱各种羁绊。

1

争议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的形象似乎每况愈下。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就曾撰文《争名逐利抢流量,中国的知识分子怎么?》,对于知识分子争利于市痛心疾首。


文中叙述了当下知识分子争名逐利的典型表现,如争流量、争俗、争媚,“知识分子其利益为本、以钱为本,公然地和企业走在一起,各个产业都‘圈养’着一批为自己说话、做广告的知识分子。”


然而,“一旦进入了名利场,知识人便缺少了知识的想象力。一个毫无知识想象力的知识群体如何进行知识创造呢?一个没有知识创造的国家如何崛起呢?”


事实上,在这种现象背后,当下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独立阶层,其边界已被模糊,其身份已被融化,其利益已被分化。


首先,随着精英教育大众化,知识分子队伍以每年新增七八百万的速度快速膨胀着。


与此同时,殡葬、屠宰、足疗、家政等传统意义上的非脑力劳动岗位正被无数本科、硕士甚至博士竞相追捧着。


知识分子的经典边界已悄然模糊,光环亦黯然褪色。


其次,知识分子特有的策士传统决定其“目光向上”,习惯于为求见用而迎合,导致独立人格、自由思想普遍缺失,知识分子消融于芸芸众生之中,身份已无从辨识。


其三,纵观近年来经济学界乃至整个知识界,争当利益集团代言人已成某些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潜规则。


知识分子被利益所捕获,为利益所分化,甚至因此丧失了最基本的底线。


于是,一方面知识分子的形象越来越饱受争议,对于知识分子的质疑也已经从前几年的“知识分子不管用”变成了近几年的“知识分子从未像现在这样堕落”;


但另一方面,面对社会纷繁复杂的形势和变化,希望知识分子重拾担当的呼声也渐长,认为这是制造拐点、推动社会回到正确前进方向的必由之路。



2

时代切换,“命运”转变


毋庸置疑,知识分子曾有过自己的“光辉岁月”。


1978年国家一穷二白,各行各业的知识精英们热情高涨、各显其能,对经济建设的历史性推动无可抹杀。


然而,90年代之后“不争论”却废掉了知识分子的“武功”, 既然“不争论”了要“摸着石头过河”,知识分子的独门武器批判精神也就没了用武之地,整个阶层随之没落。


大批知识分子投身市场经济的大潮,完成了向商人的蜕变。


不过,就算“武功”尽失,知识分子内心依然存在着挥之不去的委屈与不解:离开了方方面面的知识支撑,社会怎么可能正常运转?


对此疑问,需要辩证地看。


一则,知识在社会进步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促进社会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二则,在知识过剩的今天,知识已经无法制造社会进程的拐点。


在知识短缺的工业文明时期,知识作为理性的产物,是对信息碎片进行系统处理和理性构建的结晶,吻合了工业革命的内在发展逻辑,因此知识就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这无论是从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科技的角度均可获得充分的实证。


然而,到了如今的信息文明时代,信息泛滥、知识爆炸,人人都有知识,则知识的边际效用便迅速递减,且知识越多越“反动”——反对变革、反对创新,于是,知识非但不能制造拐点,反而容易沦为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鉴此,从群体意义上来看,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被边缘化也就有其历史必然性。


3

知识过剩,智慧稀缺


相比于知识因过剩而失去昔日的光环,闪耀着洞见与创新光芒的智慧却正在成为新时期制造社会拐点的真正力量。


制造拐点需要的是对社会发展脉络的过人洞察力、对内在联系的捕捉能力及创新能力,而这三种能力恰是智慧所具备的。


当前主流观点普遍将智慧稀缺归因于信息时代导致了整个社会的低智商化,其直接表现就是阅读语言正日益边缘化,而肤浅的网络语言却成为主流表达式。


不少人认为,网络语言习惯于只用判断而全无论述及逻辑推演,因此,耸人听闻的“标题党”与篇幅短小的微博成为网络语境下碎片化阅读的最佳载体。


并且随着对手机和互联网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年轻一代的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日趋下降。甚至有说法称,当代年轻人只关心自己周围3米以内的事情。


此外,急躁的社会难以接受纸质阅读,网民们更喜欢要么通过虚拟的点击进行电子阅读,要么干脆通过视频直接面对面交流。


尽管信息社会令人思维退化的说辞确有一定道理,不过换个角度,以上种种均有其合理存在的理由。


网络语言与阅读语言之争,实质上类似于当年新文化运动中的文言与白话之争,后者当时也被指为粗鄙浅薄,却因顺应了知识普及化的时代潮流最终开启了民智。


而三米网民及其网络交流方式,作为信息时代的常态其实与衣食百姓并无本质不同。


换言之,这些均非智慧稀缺的真正理由。


4

推动时代拐点的核心力量转移


曾有人说,“这不是一个能够产生大师的年代”,此话不无道理。


史上大师辈出的年代往往是乱世,动荡的社会、坎坷的命运,恰能开阔眼界胸襟,激发其创作灵感,产生和时代相呼应的伟大作品。


到了和平盛世,社会缺乏深刻变化,加上文化被产业化,以自然人出现的巨匠自然就难以再现。


与向不能产生大师的年代“索要”大师同理,智慧稀缺的真正原因在于,人们习惯于向知识寻找智慧,是找错了方向。


知识仅为智慧提供了理性基础,却因无法摆脱追求体系化的纸枷锁而不能上升为智慧。


事实上,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进化,未来自然人会越来越“笨”,而东西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而东西的“聪明”来自于智慧的系统集成,而非知识的简单复制。比如,智能马桶正体现了这种集成的魅力:它可使人在如厕的同时获得全方位的体检,即将人体排泄物与身体状况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人们对健康关注度日益细化的趋势加以集合,形成新的创新。


而知识分子往往固守于经典系统的思想体系,容易陷入路径依赖与循环论证,缺乏突破与创新,因此,社会进步依然需要精英,只是精英已不在知识过剩时代的知识分子中间,而在于擅长捕获“内在联系”的“集成商”中间。


那么,从“集成商”的角度判断,谁将真正影响新时期的历史进程?


是以互联网为标志的大众草根、坚守道统的知识分子、还是以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面目出现的智者?


互联网有一个著名假设:如果向猴子提供足够的打字机,总会有一些猴子能够在键盘上敲出《莎士比亚全集》。这实际上是对大众草根推动历史进程的变相鼓吹。


然而,今天越来越多的精英开始对此发出反击:WEB造就的“业余者”狂欢与依靠共识的共同体逻辑最终将使整个价值体系标准崩溃。


此外,如何将分散并随机分布的思想碎片模块化并加以系统集成,绝非惯于散兵游勇式打斗的大众草根所擅长。


至于知识分子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力,显见的是,对道统的“担当”必须建立在知识分子实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基础上,否则用理性之光照亮蒙昧心灵的启蒙只会沦为空中楼阁。


而问题在于,社会转型的复杂背景下,面对现实的围追堵截与世俗的百般诱惑,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将很难摆脱各种羁绊。


而拥有智慧的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或凭着对未来趋势的洞见、对普遍规律的敏锐捕捉,更善于从全息全维的角度审时度势,不仅可以在各模块间自由切换,且更趋向于用集成化解冲突,以此形成的合成创新,尽管难于捉摸,却将真正改变历史。


因此,相关领域拥有智慧的XX家,才更可能成为制造历史拐点的隐秘力量。



精彩推荐

新“三国演义”

“一代”放不开手是“二代”不给力之过?——“一代暴富易,三代皆富难”的魔咒?

广州也忍不住放大招了!城市发展靠抢人?

老龄化社会:“左脑”时代消退,“右脑”时代登场?

兜兜转转,进进退退——营商环境、脱欧|一周趋势看点

“一代”放不开手是“二代”不给力之过?——“一代暴富易,三代皆富难”的魔咒?

吃上低价药有多难?美国道路不行,印度路线也走不下去了

没有手机活不下去?手机到底改变了什么?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