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START的成绩与争议

ARTDBG 打边鼓 2023-03-25
第五届iSTART开幕现场


受访:张意 余玥
采访:唐逸翔
编辑:池艺涵 悉通(实习生)


iSTART儿童艺术节的总策展人李杰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过,2008年汶川大地震唤醒了A4美术馆,来自社会各方对灾区的自发性支援展现出了人们的共情能力,而美术馆的艺术疗愈对于灾区失亲儿童的无力,又迫使A4美术馆去重新思考自己应该如何面对“儿童”这个广大又隐秘的群体。

天灾后促生的人道主义精神是iSTART的创立契机,这个儿童艺术节持续9年不断以夯实的劳动为儿童自由的想象搭起公共空间,但正如溪流连着大海,儿童或任何一个被圈出的社会群体,都关乎着所有人的命运脉络。A4美术馆馆长孙莉在一次打边鼓的访谈中提及,A4希望能够跳出艺术系统,打破当代艺术的边界,跟更多的公众连接,并承担一个公共机构改变行业与城市的社会职能。

那么作为社会公共机构的美术馆,应当如何承担自己的社会职能,参与并建立儿童美育的公共话语体系?在iSTART这样的项目里,美术馆应当如何定位它自身的义务、如何与其他公共枢纽交互、又应当如何把儿童美育做得更好?

我们这次邀请了张意与余玥两位学者谈了谈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他们二位对于iSTART的思考始发于高校中美育的匮乏与中国当代艺术时而疏忽的自身脉络梳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二人最重视的便是美育现场对于社会中的人性之启蒙与培育。

美术馆在意识上的自省性与态度上的开放性,往往使它的成功伴随着被讨论甚至被批评的声音,但张意与余玥认为,这正是iSTART最宝贵的地方:在美术馆中游戏般的实验现场中,日益彼此隔绝的公众却能被“艺术”这种诉说日常生活的共通语言,重新连接到一块,正如他们二人所言,流动的空间才能有鲜活的相遇。

以下为打边鼓与A4美术馆联合策划系列儿童专题的第六篇。文章发布前经受访人审校。





张意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2012年在英国剑桥大学社会学系访学一年。主要学术专著有:《知识追求与文化关怀:布迪厄的文化理论研究》(2020)、《文化与符号权力——布迪厄文化社会学导论》(2005),另有编著和译著。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研究、英语文学、艺术学等。近年介入当代艺术的实践与研究中。


+

余玥

四川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助理,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德国波鸿大学哲学系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中心暨黑格尔档案馆哲学博士,中国德国哲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有德国古典哲学、现代性问题、实践哲学、美学等。






1、 整体观看,不要折叠

连续观看多届iSTART之后,我的确感受到它越来越丰富:从展览的层次,到展览的参与度,到它的开放性,这非常值得肯定。

但我也想知道,当美术馆做儿童美育时,它是否对我们社会存在的矛盾与危机有着充分的估计?

当前社会的儿童命题越来越多,但我们依旧处在一个相当贫瘠的状态:现在的儿童教育太功利化,整个教育就是要把儿童全都打造成城市中产阶级精英。这种目标的单一性严重折叠了儿童的可能性,这就是李杰提到的“我们看不到真实的儿童。”

我们对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是怀有一腔热情,但是社会的消费性和既定轨道与机制已经形成了一种对人的格式化,这非常强烈地影响了许多家庭,当然也会影响儿童本身。美术馆做美育,提问非常重要,而且无论艺术家也好,学者也好,都要跨出自己的界域,向其他领域提问,这样美术馆的儿童美育才能建立一种整体性的观看和思考。


2、 是美育,还是功利?

教育的功利化深刻影响了社会美育的实践,因为美育的过程是缓慢的,但是功利强调的是效用性与即时性。

上次李杰说的一句话,我记得挺清楚:“为什么培植土壤的工作这么重要?因为土壤的肥力在下降。”我也想到以前跟一个老师聊天的时候,他说:“如果社会病了,并且是重病,你恰恰不能急剧地去改变它,这会让它承受不了;你需要‘调养’社会。”

社会美育与调养的关系是紧密的,美育工作的第一步就应该积极参与到调养社会和恢复肥力的重建工作中,去唤醒不同处境中的人们的觉察力和行动力。

但是这第一步我们做起来都很困难,尤其当面对一些虚假的迫切要求时。社会美育需要的是一个游戏空间,而游戏就是去排除功利性的考虑。但我们现在却要求社会美育能快速建立起非功利性的游戏空间。

这种要求展现在社会美育要急迫地建设多少示范区域,多少保护区,把儿童像熊猫一样圈养起来似乎就是成就了一些空间。今天一说到社会美育,首先想到的常见方式就是画墙壁或者放电影,但这和美育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急切效应要求的翻版。

2022 iSTART “不存在游戏博物馆”开幕现场,摄影:詹田力


3、儿童艺术节要心平气和地做

我想提出的是,对儿童也好,对整个社会美育也好,我们要更多地观照日常空间。

有时我们觉得日常空间是等而下之的,它和知识生产、社会和法律建制等比较,似乎是低层次的经验。但今天的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思考意识到了日常生活是需要我们思考和重塑的基础领域,其中就包括儿童问题。

儿童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和美术馆之间建立起一种辩证关系,或美术馆能以各种游戏仪式激发儿童的想象和感知,那么儿童就能把在美术馆里获得的想象感知,渗透进日常生活的瞬间。这二者融为一团后就形成我们成为“第三空间”的游戏空间,游戏是在人放松而有想象流动的空间中才能发生的,游戏的本质的确是反对快速效用以及反功利性的。

拿儿童艺术节来看,如果它可以心平气和地办下去,甚至延续几代人去培养,我们是不是就能让土壤慢慢恢复原有的活力,让土壤增厚?通过不断地零敲碎打与积累培育出的良性的日常生活空间,或许就能通过游戏式的浸润,唤醒人们的意识,从而对人进行一种感性重组,比如改变病态的家庭关系、病态的专制、病态的学校中的强力灌输等等。感性重组之后我们或许能多一点幽默精神,对现实有更从容的态度,而这只能通过社会美育这种长效机制来做到。


4、 警惕浪漫化儿童

我们要对浪漫化的儿童保持警惕。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很多时候也觉得我们的确正在尊重儿童,但是尊重不意味着去理想化儿童。许多反乌托邦小说里的儿童就是人类恶的根源,比如威廉·戈尔丁的《蝇王》就是通过几个被抛在荒岛上的儿童,以他们中相互的阴谋斗争和置之死地,赤裸地呈现未来社会的那种惨酷。

人性是有理想的一面,但我们要对人性阴暗而沉重的另一面保持足够的意识,才能够呼唤人性的美好。

我认为这一次iSTART《Oliver’s Twist 人生密室》对于今天的儿童非常重要,它取材自《雾都孤儿》,这部小说正是以悲剧形式揭示儿童的生存状况,而我们的儿童教育是缺乏悲剧教育的。悲剧教育的价值在于它锤炼我们的身心与意志,让我们看到人性中的力量与深刻。

教育者作为儿童与社会之间的链接,在尊重儿童的同时,应该保持强烈清醒的批判态度:儿童并不代表一种与社会秩序相对抗的天然,他们的天性中是包含着人性之恶的。


5、健康的人性之上才有健康的儿童

李杰反复和我们讲A4的计划不仅仅关于儿童,而是关于整个童年的,那么我们所说的美育问题,便需要在平衡地观测社会各方力量之后,去展开有深度的探讨。悲剧教育不是给孩子一些痛苦的经验就OK了,我们需要承认社会严肃的正义问题,儿童需要思索这种问题的能力培养。

就人性这一点来说:健康人性到底意味着什么?成年人自己有没有想过在健康人性的基础上所生长出来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iSTART现在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它背后是极大的工作量和不断扩展的探讨范围,但我们能看到,iSTART其实应该做更进一步的、关于人在不同阶段的心智结构的讨论。

卢梭是最早开始关注不同年龄段的心智结构发展的人,他是基于很强的社会批判意识写作《爱弥儿》的。卢梭对于健康人性的回答我很赞同:健康人性包含健康的感受,儿童在健康感受之上的成长才慢慢呈现出与世界稳定而可持续的关联。他提出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从呵护教育,到强调儿童自身感觉,再到与世界建立观念性关联,最后到生命的二次诞生。每个阶段的表达是不同的,运行机制也不同,不同能力的培养需要放在合适的阶段。

我们常说社会有问题,但问题会随着时间得到改善。那么改善的可能性在哪?这件事情在今天的关注是非常少的。当这种成人视角未经过批判就被传递给儿童的时候,我们忽略掉的却是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自己的成长是什么样子?我们有没有好好去想过,我们自己的健康人性是什么?智慧不是随着人年纪的增长而增长的,问题也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


6、成年人自己没有能量,谈何儿童赋能?

能量大小,取决于做什么。成年人不去做我们该做的事情,我们自身是没有能量的。如果我们没有能量,儿童就没有能量,反之亦然。如果不谈这个联系就去谈儿童的能量或谈儿童赋能,是空泛的。

第四届iSTART儿童艺术节展览现场

7、儿童 = 资源?

A4的儿童艺术节对于美术馆自身身份定义有着重要的转折意义。你能看到艺术家对于儿童作为艺术家,甚至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这件事情,有着很强的警醒。原因很简单:当代艺术如何在当下实现它的自我识别与自我身份认同?

iSTART在这个意义上就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确实看到了它在美育的层面触及到的公共艺术反专业化。但我们不要忘记了,iSTART中是有各种不同专业领域和社会阶层的沟通,可它依然是专门化进程中的专门化沟通。那么公共艺术要从其他艺术中分离出来,要形成自己的叙述逻辑和目的主张,也要经受别人的质疑与提问。

在目前公共艺术的分区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将“儿童”视为资源的抢夺和纠缠,这其中呈现出的问题是:怎么做儿童?是艺术家的儿童,还是公众的儿童,还是美术馆的儿童?但是这些问题在iSTART的讨论中却是隐藏的,我们看不到问题中各方的资源交缠,看不到他们间的对话。不论是学界,还是实践现场,一切的呈现都是不清楚的,这些都联系到整个当代艺术的脉络与自我观察,这也是为什么这些问题会伴随在iSTART的成功与争议中。


8、儿童的策展:重新定义儿童

A4美术馆以iSTART为儿童主题来进行一个美术馆的公共艺术考量,的确是照亮了社会公共教育以往最缺乏关注的薄弱环节,这非常有必要,更值得肯定。

对于余老师提到的人在不同阶段的心智结构,我们也会反思:儿童毕竟只是生命的一个环节,儿童是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结合在一起的。人老了也有赤子之心,儿童问题是与人性问题相生相随的。在这个层面上,如果我们把人性与儿童性进行整体考量,那么我们就能将更多儿童问题渗透进成人的艺术中去。

所以我想,儿童的策展,首先需要结合A4美术馆的目标——面向未来、面向城市和面向社会。如此结合能扩大儿童的边界,社会也将理解重新定义后的儿童,而非以单薄的概念和本质化理解的,通俗意义上的儿童。

2022 iSTART “不存在游戏博物”参展作品“星星说”,摄影:方正


9、急于求果,没有必要

从狭义的层面上,iSTART有多年关于儿童和童年的行动成果,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光谱上都有自己的重量;从更广大的尺度上来说,它让敏感的“有识之士”觉察到了一些困境,那么他们随之会去做各式各样的努力,所以iSTART在广义上也是非常珍贵的。

但是,如果问iSTART是否改变了我们对儿童创作,甚至是对艺术的认知,我的判断是:没有。iSTART现在正在建立,它目前还处在自我反省并寻求改变的状态中,参与者还在周旋它是否能让自身的可能性得以展现。现在就去谈iSTART的效果,过于仓促了一点。


10、等一等,事实会回答iSTART

我们的确没有必要现在就做出对iSTART的结论。因为,以后会有很多事实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比如曾经策展的孩子后来成为艺术家,或者他们未来在相关领域做出创造。这些一代一代的个体事实,会用他们的生命经验来回答iSTART取得了什么成果;这些具体化的故事,比我们对iSTART做一个简单的印象式回答更有价值。


*1、3、4、8、10:张意

*2、5、6、7、9:余玥


文中用图由受访人惠允。



A4美术馆 于2008年3月由成都万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办,2016年8月迁入麓湖生态城艺展中心,正式注册成为民办非营利机构。在创始馆长孙莉的带领下,A4美术馆从推广国际先锋艺术的项目空间,逐渐升级为一个拥12个空间、共6500平米的城市生态型美术馆。创办以来,A4美术馆共举办了近百场专业的当代艺术展览,超过2000场人文类讲座、沙龙、工作坊,与国内外近600位知名艺术家,40余位专业策展人合作。



打边鼓 是一个专注于儿童与成长的媒体平台,由打边炉ARTDBL于2019年创立。打边鼓聚焦儿童,努力以平常心输出审慎、有启发性的观点,藉由策划、出版、播客等媒体实践,推动艺术、城市与儿童的连接,为孩子打开更多的可能性,陪伴孩子的成长。




相关文章

儿童空间设计的目标,不应该是做一个小人国


乡村美育,是为了让乡村的孩子成为更加自信的人




文章版权归深圳市打边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转载、合作及广告投放请联系我们:info@artdbl.com,微信:artdbl2017,电话:0755-8654915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