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中可移动的小木梯,A4美术馆第八届iSTART儿童艺术节,方正拍摄
近期,我们频繁地跟多位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展开去聊,到底什么是一个对儿童友好的设计,怎么观察城市街道、公园、学校等空间现状与潜在问题?其中一个共识就是,我们都希望能够让孩子感受自然、触及真实。可是,这份说起来美好的愿望,如何能够从细处着手并转化为实质的空间体验,依然有着太多需要辨识、商榷和实践的地方。
除了公园、学校以外,美术馆也往往成为孩子与家庭活动的场所。尤其近一两年来,越来越多美术馆开始办儿童艺术节,热闹之余,不得不让我们在一个问题上反复琢磨:儿童展览只是一场视觉嘉年华吗?
这一次,我们邀请到同样是建筑师的吴开洵,来谈谈儿童展览的空间呈现。从2021年开始,他已经连续在A4美术馆,做了两届iSTART儿童艺术节的展陈设计。
在吴开洵看来,同理心是做儿童空间的关键。他最直接的个人经历是,身处异国时,突然发现自己处在一个不对等的空间尺度里。而正是这样的体验,他才意识到,小孩子可能每天都在经历那种错位尺度所带来的“费劲”。比如,在大人的餐桌上,够不着菜,比如,在一般规范的公共卫生间里,没有办法自主上厕所。他坦言,这都是他做儿童设计的动力所在。因为任何时候,我们都有可能遭遇与儿童相似的困境。
以下为打边鼓与A4美术馆联合策划系列儿童专题的第五篇。文章发布前经受访人审校。
吴开洵
开始设计 C² (Cross Collaborative)合伙人,德国法兰克福艺术策展协会Option 17 e.V. 会长,Städelschule建筑艺术学院建筑研究生。同时任职于schneider+schumacher architekten (法兰克福)项目建筑师。
我一直觉得,小孩子的体验欲望是非常大的。我们不必迎合儿童,不需要专门为了他,去做一个小尺度的空间。相反,有必要的是,在一个正常的空间里,我们能够给予孩子一些探索的元素,提供可能的学习机会,而不只是在那消耗了体力、把所有地方都打造成游乐场,这就是对儿童友好的设计了。去年和今年,我都分别参与到A4美术馆iSTART儿童艺术节的展陈设计中。上一届做设计,对我来说,会拘谨一点,总是想着儿童展览应该需要多从儿童的角度去考虑。所以最后它看起来,明显就是一个儿童空间,为儿童做设计的痕迹比较重,每部分墙面都有不同的颜色变化。有的孩子到了展览现场,就可能惊呼,“哇,这一片是黄墙,那一片是蓝墙,上楼又是绿墙!”到了今年这届,我觉得会松弛一点,稍微往回退了一步,减弱墙体颜色之余,在展陈材料上进行了更多的探索。比如展场内的巨大橡树用原木来制作,玩具工厂的拱门采用了阳光板,而“星星说”乡村儿童诗歌的展览单元,就以白色金属材质编织的薄网形式来呈现。通过这些相对温和的材料,我希望能给每个看展的孩子,带来一种空间体验上的亲切感和探索欲。至于要不要考虑更多空间设计上的留白,加入更贴近自然的元素,也许是下一步能够继续思考和探索的事情。
“玩具工厂”的拱门采用了阳光板,第八届iSTART儿童艺术节,方正拍摄
我小时候住在成都双林路附近的小区里。大概五六岁,我就跟大哥哥们去探险,翻墙,爬上屋顶,从一栋楼跳到另一栋楼,有点像现在玩的跑酷。我现在回想起来,很奇妙,当时所有的房子对我来说,都不会有神圣宏大的感觉,反而就像一个个玩具,可以随便把玩,可以自由地去寻找不同的机关和暗道,特别有意思。一般来说,好像在小孩子眼中,城市建筑都会显得很高大。可是,要能有一个翻墙、登顶的体验过程,小孩子就有机会看到建筑的不同角度,也许是一种俯瞰式的观察,也许跟放大镜一样,注意到建筑物之间的小缝隙、小角落。所以我想,很可能小时候爬房的这种经历,让我不经意间就把建筑给解构了,尺度变小,把它看成一种可以玩耍的事物。现在我就希望能够把这样一种体验带给儿童,通过设计,能让他们感受真实的建筑空间,并发现其中的种种变化。记得建筑师马岩松做过一个幼儿园的改造,当时他就说,北京有一句老话来形容调皮捣蛋的小孩,叫“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小孩对空间的渴望,并不是我们认为的,只是在平地上奔跑,他其实也非常喜欢爬上爬下。最后,马岩松把这个幼儿园改造成一个小孩能够直接跑上屋顶的空间。对我来说,为小朋友做设计,其实就是去抓住一些原真的东西,并把它转化成空间语言。
儿童对空间细部的感知会非常敏锐,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按成人标准设定好的空间里,很多时候,这种空间尺度对小孩来说就是错位的。我在德国有过一个很有趣的体验,就是去卫生间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做的小便池特别高,只有尽量往上踮起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后来,每次看到小孩子来卫生间,发现自己不能上厕所,需要父母帮忙,或者在餐桌上因为凳子太低、桌子太大,够不着菜,就开始哭闹,开始大发雷霆,在那时候,我都会非常理解。这恰恰也是因为我来了不同国家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可能处在一个不对等的空间里,往往我就觉得自己像那些小孩一样,得非常费劲,才能勉强够着不属于我的尺度。所有这些细节,都在提醒我们建筑师,应该去考虑儿童视角及其空间体验,并且这种考量,不仅仅只是面对幼儿园设计,也应该在不同的公共空间当中践行。我很希望通过改造或设计,让小朋友在这些空间里能有更好的体验,觉得这个地方有趣、好玩,这是我做儿童设计的动力。以白色金属材质编织的薄网形式,呈现乡村儿童诗歌,第八届iSTART儿童艺术节,詹田力拍摄做儿童空间设计,既要有对儿童友好的一面,也同样需要遵循真实存在的空间尺度。孩子是不会在乎建筑物本身有多高多低的,他更关心的是,能不能在一个地方自由探索。所以做儿童空间,我们并不是去设计一个小人国。真正对儿童友好的设计,对我来说,应该是在整个设计过程里,能让儿童参与进来,比如通过做工作坊,共同讨论,倾听互相的想法。很多时候,我们都太喜欢把一些概念强加到空间设计里,但很有可能,借由做儿童设计,我们反而能够去实践新的方法,即不单单只是抛出建筑师自己的概念,而是把这个概念作为一个与儿童、与空间使用者共同思考的结果。在今年这届iSTART里,我们做了很多小木梯,类似于餐厅里的婴儿座椅,这其实就是一种空间上的弥补。通过这些能够随时移动的小木梯,小孩子自己就能体验到不同空间的展览陈列。后来在现场里,我看到有些小朋友会搬着小木梯,去到自己喜欢的地方,走上前观看。比起小人国,我们更希望做一个有弹性的真实空间,让孩子可以自在探索,其实这些小木梯,就是一个能让他们由小孩变成大人的道具。
橡树局部,第八届iSTART儿童艺术节展陈设计,方正拍摄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看,欧洲的博物馆、美术馆,他们的空间是很高、很宏大的,但小朋友依然会在里面跑来跑去,到处看作品。他们不会专门为儿童做空间上的大改动,可是会有很多细节的部分,像是设置儿童小乐园,它的玩具就会跟馆内作品相关,同时也会有小木梯、软垫、懒人沙发等设施,为包括儿童、家庭、成年观众在内的所有人,提供不同程度的便利。我也发现,在他们日常的美术馆里,会有非常多儿童工作坊,不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都有老师带小朋友到美术馆来参观,比如参与导览、进行现场素描。美术馆已经非常自然而然地把儿童作为参观者的重要一员,会有专门的服务,这已经成为他们文化的常态。这些都是无形的设计,而不是非得要有我们以为的、眼见的那种儿童友好空间。反观国内,所谓儿童友好的设计,更多是出现在一些有意思的幼儿园里,比如那种看着比较酷炫的、有很多丰富颜色的、特意设计得有趣空间的幼儿园。可是,这些经过一番修饰的视觉化空间,到底是儿童自己想要,还是幼儿园、建筑师想要?丹麦的幼儿园设计,如果单是看照片,可能你会觉得这不过就是很普通的房子,不太像一个幼儿园,并且也都是高尺度的空间,可是它的用料是木质的、贴近自然的,还有着非常多能让儿童自己探索的空间。不是看起来像为儿童做的设计,就是一个好的设计。我经常觉得我们建筑师很像一个演员。因为当演员面对不同角色的时候,他会去了解这个角色,体验这个角色,最后再成为这个角色。这对建筑师来说,也是同理,做儿童设计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儿童,学习怎么从他们的眼睛里去看待这个世界,然后再去设想儿童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空间。如果有机会,最好是更多地体验孩子们的生活,比如是不是可以去到儿童生活的家里,或者到幼儿园里,体验他们一天的生活状态,他们的行为方式是什么样子的,可能理想中的儿童空间就会呈现出来。*文中用图,如无特别说明,皆由A4美术馆与受访人惠允。
A4美术馆 于2008年3月由成都万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办,2016年8月迁入麓湖生态城艺展中心,正式注册成为民办非营利机构。在创始馆长孙莉的带领下,A4美术馆从推广国际先锋艺术的项目空间,逐渐升级为一个拥12个空间、共6500平米的城市生态型美术馆。创办以来,A4美术馆共举办了近百场专业的当代艺术展览,超过2000场人文类讲座、沙龙、工作坊,与国内外近600位知名艺术家,40余位专业策展人合作。打边鼓 是一个专注于儿童与成长的媒体平台,由打边炉ARTDBL于2019年创立。打边鼓聚焦儿童,努力以平常心输出审慎、有启发性的观点,藉由策划、出版、播客等媒体实践,推动艺术、城市与儿童的连接,为孩子打开更多的可能性,陪伴孩子的成长。
相关文章
文章版权归深圳市打边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转载、合作及广告投放请联系我们:info@artdbl.com,微信:artdbl2017,电话:0755-8654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