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还有“第二春”吗
文丨西部君
西部城事的弱存在感省份、省会系列,前面已经谈到过兰州、甘肃、宁夏、南昌等。后台不少读者留言追问能不能分析一下太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挥别煤炭产业的黄金时代,特别是这一两年,随着中部崛起的势头明显加速,包括太原在内的山西,在区域发展的版图中显得相对更失色了。
最新公布的三季度经济情况显示,山西前三季度GDP比上年同期增长6.1%,实现了2017年以来连续7个季度均保持在6%以上。这与前几年相比,如2016年1.1%的增速,确实堪称是大有起色。
但对照看,仍难言理想。一,这一增速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更低于中部其它五省,如相对较低的河南今年三季度都有7.4%,两者差距在1个百分点以上。
来源:澎湃新闻
相比山西全省,省会太原的情况相对更好。
今年上半年太原GDP增速达到9.1%,不仅位居全省11个市第一位,也稳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是2015年上半年以来首次重返9%以上的增长区间,也是2015年上半年以来连续13个月的最高点。这一成绩也被官方称之为“来之不易”的高增长。
那么,由此是否说明太原真的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快车道?
1.过去五年,太原常住人口只增加10万
今天太原、山西的没落,是相对过去的辉煌而言。更早时候的晋商时代就不必说了。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煤炭黄金年代,以及山西“煤老板”群体的崛起中,就足以窥见山西和太原过去的光辉岁月。
但随着全社会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型,以及陆权时代向海权时代的过渡,过去“靠煤吃煤”,在陆权时代创造辉煌的山西,却同步进入了漫长的下行通道。
以省会太原为例。在GDP总量上,自2005年被合肥反超后,就逐步被拉开差距,2017年太原GDP体量已不及合肥的一半。在整个中部地区,更是落在了洛阳、襄阳、宜昌三个地级市之后。
太原衰落,另一个常被拿来作为例证的数据是,2008年到2013年,太原在校小学生人数从29.8万人降到2013年的25.4万,5年种下降了14.8%(全国小学生5年平均下降9.4%)。
即便是近年经济稍微企稳,2013到2017年,太原的常住人口也只从427.77万增加到437.97万,也就是说5年间只增长了十万人。
可作为对比的是,在中部同样相对较弱的南昌,2013年至2015年的三年时间里,都增加了11.87万人。
2. 依赖房地产,产业结构有空心化之虞
在作别煤炭黄金年代后,太原紧紧抓住了投资和房地产。
据中国经营报今年9月报道:
在大拆大建方面,记者粗略统计2013年~2018年太原市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显示,6年间,太原市仅道路方面就新建、改扩建主辅道路共计858条,平均一年改扩建143条道路。此外,在城中村改造中,据现有数据可查,太原市就有至少84个村被拆迁。
随之而来的是,土地出让金收入一路看涨:
据记者统计发现,2013年~2017年的5年间,土地出让金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之比分别为0.67∶1、0.53∶1、0.54∶1、0.84∶1、0.92∶1。
与此同时,太原房价也出现了较快增长,并多次被约谈。
而与对房地产和土地财政的倚重加深相对应的是,太原的第二产业有空心化之虞。
三大产业比重分别从2013年的1.6%、43.6%、54.8%调整为1.2%、37.6%、61.2%。第二产业比重下降6%。
西部君粗略对比,太原很可能是中部六省会中,唯一一个第三产超过60%的省会。这未必正常。
不是说不该发展第三产业。而是需要提醒的是,对于太原这种原本以第二产业著称,且仍处于欠发达状态的的城市,如果不重视打好工业基础,过早把重心转移到第三产业,从长远来看,有可能会埋下巨大的发展隐患。
3.固投方向存在偏颇
另外,统计公报显示,太原2017全年固定资产投资964.86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中央项目投资66.51亿元,增长58.3%;省属项目投资117.82亿元,增长13.4%;市属及以下项目投资780.53亿元,增长3.0%。
虽然固投增速与2013年的26.5%比起来,已经不算快,甚至显得乏力,但从结构可以看出,太原固定资产投资越往下,增速越乏力,说明投资的能力也显得捉襟见肘,不排除是由于前几年的透支所致。
来源:2017太原统计公报
另外固投的方向,也不乏疑问。比如,与大拆大建的大手笔相比,太原至今是全国少数几个未通地铁的省会城市;分产业看,三次产业投资比重分别为0.8%、14.1%和85.1%。工业投资下降了13.2%,而主要固投都流向了第三产业。
由上可见,随着煤炭产业降温,太原还并没有找到有分量的替代性第二产业。这从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也可以一见端倪:
来源:2017太原统计公报
4.把太原的龙头地位立起来
资源型的内陆城市要转型,的确并非易事。国内的东北,美国的铁锈地带都是例子。但太原还是有一定潜力可挖。西部君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改善营商环境。国内资源型城市,一般都面临一个问题,即长期习惯了由大国企主导的产业生态,而对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经验。
从媒体的报道看,太原同样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如果能够在营商环境的改善上多做加法,培育良性的市场经济生态,给投资者建立信心,太原的经济质量和后劲相信要好得多。
其次是增强省会的龙头作用。太原是全国少数几个从人口到面积都被省内其他地级市超过的省会之一。不管是对内的凝聚力,还是对外的辐射力,太原的省会地位都有待加强。而这实际也是太原的机会。
事实上,早在2016年,山西就提出“要进一步做强省会城市这个龙头,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但具体计划和措施显得比较表面。比如这几年引发较多议论的太原是否应该合并榆次甚至是晋中一事,目前就一直无实质性进展。
西部君认为,考虑到太原目前的人口、面积,特别是囿于地形等空间因素限制,推动太原合并榆次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发展选项。
而做大做强省会的龙头作用,无论是对于山西争取未来中部崛起战略中的政策机遇,还是吸引人口、产业,都有积极作用。
再者,树立品牌和大产业意识。过去,太原主要依赖于单一化的煤炭产业,导致除了煤炭,太原乃至整个山西都缺乏足够响亮的名片,像同为资源型地区的内蒙古至少还有伊利、蒙牛这样的国民品牌。
所以,如何因地制宜,找准新兴产业方向,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和引进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大品牌、大产业,对于目前太原的突围至关重要。
这方面,西安近几年利用抖音重塑形象,依靠“抢人大战”、大手笔招商引资揽才、抢企业,就很值得学习。西安也是一个具有较重历史包袱的城市,太原一定程度上同样如此。西安的成功,说明丢掉历史包袱,打开思路,敢闯敢试,很重要。
小结
太原的状况,之于国内一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是具有代表性的。
西部君在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对这类城市的发展有两点很明显的感触:
一,完全丢掉传统产业不是办法。传统资源型产业需要的是转型,而不是完全抛弃。毕竟,一个城市乃至一个省的发展,不可能完全脱离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更何况,发展新产业也没那么容易。
最务实的做法,是在探索新产业的同时,对现有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作进一步开发和技术改造,延长产业链,做精做细。这既可减少试错风险,也能够避免出现产业空心化的倾向。
二,控制好房价很重要。几乎所有内陆资源城市面临的另一种困境是:习惯了粗放型增长,一旦主导产业降速了,卖地,投资房地产,就成了下意识的选择和最后的救命稻草。
由此就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一方面,过度的房地产开发可能挤压其它产业发展,导致人口流失;而房价过快上涨,在无产业人口支撑的情况下,也无异于是间接赶人。最后,人少了,积压的房子又可能形成新的风险。
因此,越是转型城市,越要防止出现房价的“一线化倾向”。
这些误区,太原同样应该避免。
--- E N D ---
转载、合作微信:hbdx1990xz
往期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