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稳
文丨西部君
又到了各城市比成绩的时刻。
昨天西部君分析了重庆,今天继续看成都。
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重庆在2018年的表现,“转型”当是重要选项。而对成都来说,这个关键词,西部君认为,应该就是“稳”。
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透露的2018年经济数据为: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元、增长8%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9.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3%、9%。
GDP增长8%,虽然较2017年降低了0.1个百分点。但只要横向比较,就知道这个数据,已经算相当不错。
在全国GDP总量前十名城市排位中,成都再次站稳第八。其中增速,和同为8%左右的武汉并列第一。它们也是前十名中,仅有的两座增速保持8%的城市。
这几年成都和武汉之间的差距非常小,2017年前者只略超后者几百亿元,大概可能就是一个大项目的差距。
2018年两个城市的增速相当,说明相互排位依然不变。总量差距也应该继续维持在千亿元以下。
从对未来的预期看,成都定下的2019年增速目标为7.5%,在全国前十名城市中,也可以算得上是数一数二。
01
强工业和固投:稳增长
在不少人的直观印象中,成都给人的风格总是偏“软”,比如说到“手游第四城”,说到“网红城市”,都非常契合成都一以贯之的形象。
但对于一个经济体量达一万多亿的特大城市来说,仅靠服务业、靠手游,是无法支撑的。说到底,工业必须有,而且必须强。
2018年,成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五大产业增加值增长10.8%,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2%。
从增速看,较去年有所下滑,但是,这个增速横向比较其他城市的表现,不算差了。特别是在比重上,五大新兴产业的拉大作用非常可观。
2018年全年的具体数据还没公布,仅看前11个月的数据:
来源:成都统计局
前11月,成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8.5%,略高于整体的GDP增速。在几大产业中,除了石化,其余都保持了增长。特别是电子信息、机械等还实现了两位数增幅。
汽车产业虽然比2017年全年下滑了8.5个百分点,但考虑汽车工业的大环境,并不算糟糕。
成都也明确提出2019年将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具体目标是:
力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超过8000亿元;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超过7000亿元;推动医药健康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力争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
如果上述目标能够实现,成都的工业基础和未来的发展空间,就要稳得多。
近些年,除了工业转型,多数城市的经济降速也还与固投的趋缓有直接关系。
对成都来说,虽然固投高峰也已过去,但天府机场、天府新区、地铁、铁路建设,以及世界大运会筹备,和跨越龙泉山向东发展,固投的空间仍较大。
2018年成都固投同比增长10%,2019年的预期也是10%以上,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在眼下谈固投,不是说要依赖固投拉动经济,而是说,确保必要的固投增长,可以为经济转型提供相对从容的转圜空间,其实也是在为未来打基础。
工业稳住,新动能展现出不错势头,固投依然强健,在整体经济增长趋缓、转型越来越迫切的今天,这是一个必须抓住的机会。不说弯道超车,但至少可以保证不掉队。而这一点,对当下任何一座城市来说,都很重要。
02
做大消费市场:稳未来
在对2019年的布局中,成都提到的一个目标,值得关注:
培育壮大消费市场:努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五大新兴服务业提档升级,大力提升“成都制造”“成都创造”“成都服务”品质;支持零售业创新发展。
为什么这个方面需要被特别强调?因为在传统的三驾马车中,较之投资、出口,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
以全国的总体情况看,2018年上半年,国内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2个百分点。
尽管消费与投资对经济的实际贡献,在业界也存在不同看法。但内需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已是事实。
成都多年来就有“生活城市”“休闲之都”的称号。可以说,消费,恰恰是成都的强项所在。
去年初,成都市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大会就提出:
到2022年,成都要形成商贸、旅游、文化、餐饮、康养五个千亿级消费市场,生活型服务业增加值达到五千亿以上,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中心城市。
从长远看,休闲经济只会越来越被倚重,人们会越来越愿意为休闲买单。
但前提是,你得有足够多能够让人愿意掏钱的休闲产品和服务。成都向来在旅游、文创方面有较好的基础,这个优势和基础就该好好利用,并做强做大。
在这个角度,成都其实颇有点“未来之城”的气质。打造消费中心城市,也就是抢夺和稳住未来的城市发展空间。
当然,不能低估这其中的竞争性,和提高服务品质的难度。毕竟,随着休闲需求提升,社会休闲要求也会越来越“挑剔”。如果仅仅靠在“抖音”上做网红城市,是远远不够的。
03
挺起“主干”:稳住区域凝聚力
2018年的成都,在区域经济中的表现,最重要的“变量”应该不是在哪些榜单中又拿了多少第一,而是响应“一干多支”的号召,要明确承担起四川“主干”的作用。
这个方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总结是:
深入推进区域合作:认真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签署成德眉资同城化合作协议;推动环成都经济圈7市一体化发展。
2019年的目标则更具体:
发挥主干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有序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五区协同发展;加快推进省内市州合作园区建设。
在《每月“拿下”一个兄弟城市!成都变了》中,西部君曾分析过,成都已经在发挥对省内兄弟城市的反哺作用:
作为传统的强势省会,又是副省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发展到当前阶段,适时体现自己在区域内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要求,也是成都的责任所在。同时,成都也已经具备这个能力。
但是,虽说是反哺,对于成都来说,同样也是机遇,是对既有发展空间的一种突破。
如果说过去多年,成都是埋头赶路往前冲,那么,在今后,成都则要更好的起到“带路”作用。要在增强区域间协作的基础上,致力于把四川的大蛋糕做大,并由此扩大共同机遇。
就拿产业布局来说,过去川内一些市州可能已着眼于与周边城市合作,配套产业、打通市场,但在“五区协同”战略下,成都如果能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就可以挖掘更多的合作空间,在更大的区域内优化产业和资源配置。
2018年,四川GDP已经首次跨越4万亿大关。这么大一个经济体,更多的机会,有待成都去发挥整合作用。
打造“强省会”,是在政策、资源上带动、突出省会作用。对现在的成都而言,继续壮大,光靠外部的政策、资源的倾斜已远远不够。在省内构建一个共同的大市场,并以此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才是成都应该继续挖掘的成长空间,也是稳住区域凝聚力的不二之途。
end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转载、合作微信:hbdx1990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