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在给区域发展定调方面,会议有一个重要表述:
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
去年10月底,高层在《求是》杂志上发表重要文章,其中明确提到,城市单体规模不能无限扩张,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而就在前几天,《“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点名徐州、洛阳、襄阳、长治等城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强调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是否是对强省会的有意调整?避免一市(省会)独大,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哪些城市又将迎来机遇?
01
强省会的流行,是近些年的一个显著现象。不过,避免“一市独大”的定调出炉后,对城市协调发展的要求明显增多。
比如,此前下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到,“推动特大城市瘦身健体,有序建设大中城市”。
此次中央会议专门部署,要求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这和城镇化建设任务中常见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表述相呼应。
当然,这一说法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今年8月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高层在定调区域发展思路时,同样强调要“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
来源:国民经略
如何理解呢?首先,从一些大型国家战略来看,平衡区域发展的工作,一直在推动进行。
像前面提到的黄河流域战略,就是对沿黄地区的一种拉动。另外,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目的都是为了缩小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促进地域平衡。
以更微观的城市视角看,“平衡性协调性”的指向也很明确:城镇化下半场,中小城市人口、产业面临流失危险,所以要避免大城市的虹吸作用,加剧城市极化效应。
所谓平衡性、协调性,说白了,就是不能让所有的经济资源都集中到大城市。
因此,国家文件近日对徐州、洛阳、襄阳、长治特别点名,支持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这并不是偶然。
避免一市独大,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建设省域副中心,反映的都是对大城市至上的城镇化总体思路的一种微调。
来源:网络
而在地方层面,各省其实也在有意培育副中心。《领导决策信息》的不完全统计显示:
在2021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等正式文件中,共计9省15个城市明确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具体包括,赣州、洛阳、宝鸡、桂林、衡阳、临汾、岳阳、宜昌、大同、柳州、长治、襄阳、湛江、芜湖、汕头等等。
而在长三角地区,不久前下发的《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则提供了均衡协调发展的另一个思路。
02
要求大城市瘦身健体,不再盲目摊大饼,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过去这些年来,以省会为代表的中心城市不断发展壮大,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GDP、人口等城市规模指标高速增长。过去十年来,成都、郑州、西安、合肥等城市的GDP翻了三倍左右,常住人口数量达到或逼近千万大关。
其二,强省会城市的首位度不断提升。其中,长春、西安、哈尔滨、成都、武汉等地的GDP全省占比,都超过30%。资源向省会城市集中,省份在参与区域竞争、承揽国家战略时,有更具竞争力的王牌。这种强省与强省会互为支撑的格局,让一些双核甚至多中心的省份,也开始要做大做强省会。但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本来就是客观经济规律,有强省会政策的干预,资源向中心城市流动的速度更快,相应的,首位城市和末位城市的差距逐渐增大。于是,一些省会城市做大了,甚至出现城市病,但周边城市被严重虹吸,越来越弱,强省会变成了一边做加法、一边做减法。这当然不符合共富的大方向。所以,避免一市独大,省域副中心城市就成了重要的抓手。它存在的意义是,让省内的城市结构更合理,而不至于出现断档。像前不久,湖南就同步印发了《支持岳阳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意见》和《支持衡阳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意见》,扶持岳阳、衡阳双副中心上位。河南在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上,日前也提出,支持南阳建设副中心城市,开启双保险的副中心发展模式。至于四川,很早就明确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达州等7个城市为区域中心城市,并鼓励和支持它们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其实,中西部很多“有条件的省区”,举全省之力做大省会,还有个很明显的弊端——都市圈时代,那些中心城市辐射不到的地区,谁来带动呢?毕竟像河南、四川等,都算得上规模庞大、幅员辽阔的大省,只有一个大城市,显然很难带动全省的发展。强省会建设到一定阶段时,扶持副中心,必要性会更加急迫。按照“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强省会会成为过去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随着各地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步伐加快,未来的城市发展格局,其实会朝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既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单一地全面支持大城市。事实上,留意一些地方的区域政策动态,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强省会和省域副中心城市方面,不少省区明确表态“全都要”。以上面提到的湖南为例,在打造岳阳、衡阳双副中心的同时,日前还首次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实施强省会战略。而长沙的首位度在29%左右,不算低了。11月发布的《广西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中,广西不仅要“深入实施强首府战略,高标准建设南宁都市圈”,还要“推动柳州、桂林升级发展,建设广西副中心城市”。至于其他地方,在避免一市独大、大城市瘦身健体的总体定调下,也并没有抛弃强省会,反而是释放出了明确加强的信号。像江西日前提到,“省会兴则全省兴”;福建则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州实施强省会战略的若干意见》,支持福州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一些发展水平相对更低的中小省区,如甘肃,日前发布的《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同样提到,要“持续增强兰州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综合功能”。越来越多的省份,明确吹响强省会的号角;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将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上议程。这当然不矛盾。它反映出了区域发展的复杂性,很难靠一套简单的方法论来解决问题。在承认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对区域发展做均衡性的调整,避免中小城市被抛下,将成为未来的核心思路。至于平衡点在哪里,则得靠地方去因地制宜,具体拿捏。总的来说,省会依然是赢家。但被地方钦定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或者有副中心潜力的城市,也将获得比以往更大的发展机遇。
商务合作、转载开白联系:微信:zmxzyh50(备注身份优先通过)未经授权请勿擅自复制、转载
任耀龙律师团队
为西部城事提供版权及法律服务
区域丨地产丨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