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短剧,从“8天破亿”到“最短风口”

胖部 狐厂娱乐观察 2024-01-11


广电总局宣布启动一个月专项短剧治理工作后,抖音日前下架了119部小程序剧。


一夜之间,号称“2023最赚钱赛道”的微短剧行业,转眼成了人人唱衰的“最短风口”。


但客观来说,现在肯定不是微短剧风口的终点。无论呐喊微短剧“付费元年”、还是高呼“最短风口”的人,都有自己的一笔账。


这个今年最火的财富故事,不妨挤掉泡沫看一看。


此前吹上天的微短剧生意,主要指的是“小程序剧”。


用户通过两微一抖、小红书等平台的信息流广告,点击跳转到某个微信或抖音等小程序观看剧集,前十集左右免费,之后每集在1-3元不等;盈利模式也不同于长视频的分账、短视频的广告,而是完全靠用户付费充值。


这种模式,在今年引爆了财富密码。


制作成本不到50万的《无双》,号称上线8天充值破亿;《闪婚后,傅先生马甲藏不住了》24小时充值流水破2000万……一时间,社交平台上频频出现配色大红大黄的小程序剧庆功大蛋糕。


拍摄一周,成本30-50万,然后撬动千万级收入,这让短剧成为“2023年最赚钱的赛道”,并直接引爆了资本市场。比如中文在线股价创下近七年新高,日成交金额直逼70亿元;相关股票基本全线飘红。


对很多内容从业者,这简直难以理解。


如何让用户为内容付费,十年来长视频、音乐等各种内容平台为此想尽了办法。即使目前开始盈利,下沉市场依然是未能暖热的一块坚冰。


结果一转眼,下沉用户为一部剧可以充值两三百,比长视频一年会员费还多。谁不得问一句凭什么?



这就要看懂小程序剧的整个操作逻辑,不妨按销售三元素“人、货、场”做一分析。


“场”是小程序剧的核心,也就是渠道。


很多人知道小程序剧主要靠投流,但或许不清楚其疯狂程度。微短剧行业常说“赚十块投九块”,头部毛利率甚至不到10%,也就是说,1000万充值的背后,投流费用可能要在900万以上。


《无双》承制方西安丰行方面曾回应过,“破亿”其实是投流广告消耗“破亿”;按照比较乐观的ROI标准1.2计算,其最终实际营收在2000万左右。这其实已经是业内天花板级的表现。


制作方一般的判断标准是,如果ROI在1.15,项目就依然处于盈利状态,可以继续保持投流力度,并根据这个标准进行多次投流。


整个操作过程其实会很快,按照“黄金3小时”的说法,前期投入一定要大,能不能火就看前几个小时的充值情况;一旦判断ROI情况良好,前期的充值收入也会马上被投入买流。


这俨然是一门依赖广告的快消品生意。


虽然如此,薄利多销快跑,小程序剧依然是有盈利空间的,尤其是下场较早的从业者,2022年大部分都赚到了钱。


那么问题来了。


这么个高端“场”,“货”却有些拿不出手。


十天出剧本、一周拍摄、一个月内搞定100集以上,而且基本就是赘婿、战神、霸总等烂俗故事,这样粗制滥造的内容,到底怎么能卖出去?



其实不难理解,就那点事。


一方面,相比于平台微短剧,小程序剧前期审核成本低,不排除有大量低俗、擦边的元素存在。有数据显示,小程序剧消费者男性占七成。


另一方面,小程序卖的主要就是情绪,也就是“爽”,现实世界有多憋屈,短剧里半分钟一个反转的剧情就有多攒劲。对于微短剧主创,把爽点合理分布到每个时间点是基本功。


理解了“货”,也就理解了“人”。


一般认为微短剧受众主要集中在精神生活空虚的下沉市场,还有所谓“三保”受众(保安,保姆,保洁)的说法。


但《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止去年末,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10.12亿,其中超50%的用户看过3分钟以内的短剧。



粗暴认为这些都是下沉用户是不确切的,实际上,不乏年轻白领人群边氪金边在评论区高喊着“我是土狗我愿意”。从这些受众的观察,或许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微短剧付费的“风口”会在2023年呼啸而来。


今年以来,整个市场的单日消费总额画出了一条直直的上扬线,国庆假期单日破亿,年产值预计达200多亿;据字节跳动监测数据,以小程序剧为主的付费短剧,年充值流水达180多亿元。


而别人贪婪时,确实值得恐惧。

其实,小程序剧的治理,也并非刚刚开始的,相关查处工作从去年就已经开始。


问题很明白,内容低俗、擦边的情况不在少数。目前整个产业模式,可以说还处于一种野蛮生长阶段,主要监管手段是平台将违规内容下架。


同时,微短剧的低质化、同质化问题,也并不符合当前内容行业的导向要求。


从业者怕两点,一是后续实行审查上线机制,那么市场萎缩几乎是可预见的。


二是伴随着竞争进一步加剧,不但缺乏差异化的产品,营收难度将直线飙升,而且行业声量提升、进入主流视野后,监管必然趋严。


要把微短剧做成长期生意,必须闯内容关。


事实上,围绕着内容该怎么做,市面上一直有“品质论”和“故事论”两种理念。


前者以长视频平台为主,倡导10分钟的横屏微短剧,主打提升视听体验,比如导演曾庆杰去年以来的《念念无明》《虚颜》等制作水准都颇受好评,今年的《招惹》分账破2000万。


另一边则是短视频平台,倡导2-3分钟的竖屏微短剧,明确喊出了“卷故事不卷制作”。


相比于长视频平台,短视频端聚合流量的效率显然更高,所以内容样态直接被移植到了小程序剧。而同样的内容问题,短视频平台也在面对。


从2021年开始,短视频平台就有意改变微短剧“土狗”的定位,提升内容价值。比如抖音引入了很多头部影视公司,柠萌影业的作品《二十九》系列总播放量就破了20亿。


快手主要是明确内容导向,提出了“爆款=情绪价值+人物塑造+热点”,一定程度上对内容的叙事性和现实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续出现了一批现实题材爆款如《胡同儿》《仁心》等,以及10亿播放的30+熟龄女性短剧《再婚》。


今年爆火的口碑之作《逃出大英博物馆》,也说明在微短剧领域,观众对有情绪的好内容是有需求和认同的。



诚然,微短剧的体裁决定了短周期、轻体量、快回款的商业模式,平台能够影响头部站内内容,但面对整个市场,目前也很难改变整体良莠不齐的现状。


但是无论从制作还是故事,推动内容升级,都是平台延长产业生命的必然选择。


此前一大批行业内外的公司已经宣布下场微短剧,阅文发布“剧本征集令”,各大影视公司、MCN 机构、直播电商等推出内容甚至APP产品,甚至百度、小米们也带着旗下小说平台要分一杯羹。



一方面,有为了股价炒作一把的考虑;另一方面,客观上都有对微短剧产业较乐观的估计。


微短剧的资本风口期确实已过顶峰,在最烈火烹油的时候,监管泼了一盆冷水,资本市场恐怕不会延续疯狂。


但从行业现状看,目前的快消品生意,并非不能继续做下去。即使后续开始推动先审查后上线,主要打击的也是低俗擦边的问题,内容低质、同质不是短时间解决的问题。


一段时间内,“爽点”依然是市场刚需,无论放在小程序变现,还是直接在短视频平台养号卖广告,内容只要够“爽”都不难。


这并非没有门槛,包括对一些传统影视公司,要如何获得微短剧观众的欢心,做好节奏和“爽点”,也需要从头学起。


事实上,这些公司下场也并不只为了微短剧的收益,也有更多元的价值,比如柠萌影业的《二十九》、长信传媒的《女神酒店》,都是公司长剧的衍生内容,天然有剧宣价值,而且账号获得流量后,后续也是不错的传播渠道。

而在巨头们纷纷下场后,行业空间被进一步挤压,不少公司和从业者,已经将目光放在海外。


比如去年8月中文在线在海外推出了短剧平台ReelShort,APP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地甚至拿下过下载榜首。


在APP首页上,就能看到如《黑老大爱上我》《我的敌人是狼王》等本土化的内容。不但规避了监管风险,也打开了全新市场,类似产品还在快速涌现。



当前的乱象,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行业初期的阵痛期,随着微短剧进入主流视野,正常化、正规化是必然的方向。


正如当初的影视行业,形形色色的资本都能进来捞一笔,这是行业前期的正常情况;但当闯入者走开,要在这条路上长久走下去的,不能轻易砸自己饭碗。


播前待爆,是福是祸?

IP“姊妹篇”,影视“老大难”

结束四个月罢工,北美影视行业怎么样了?

王阳,更适合年轻观众体质的靳东?

流量“爆改”霸总

男主降级,二番难寻

“你不喜欢观众,观众怎么喜欢你?”| 金鸡观察

剧集公司三季报,领跑与掉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