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骂着中心化交易平台,还不得不用!去中心化的为什么还不行?

孙副社长 白话区块链 2019-04-09

白话区块链

从入门到精通,看我就够了! 

上周推送的去中心化交易平台的文章提到过,现在的各种中心化区块链资产交易平台,实际上是“交易所+银行”二合一的综合金融机构。

去中心化交易平台要做的,就是把其中的“银行”功能剥离下来,从而在“记录”和“执行”两个环节预防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

首先,在“记录”环节,去中心化交易平台的交易信息,由于是不同钱包地址之间的转账,所以,可以在区块链上进行分布式存储。

其次,在执行环节,如果用户觉得某个交易平台的撮合系统不行,可以果断断开连接,转而到另一家交易所的撮合系统上。整个过程,资产一直都在用户自己的钱包里,只要私钥保管得当,不会有任何失窃和转账错误的担忧。



但是,当去中心化交易平台的项目方,费尽心思地想要在记录环节确保交易信息上链,在执行环节确保私钥分布式管理时,他们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常识:绝对的安全一定会牺牲其他一些东西。

具体来说,牺牲的是:交易环节的成交效率,以及资产管理的便利性。而正是这种便利性的缺失,使得去中心化交易平台始终难以获得圈内主流用户的认可,毕竟短视是人性的弱点:人们即便知道中心化交易平台存在安全隐患,也一般会存在侥幸心理,继续我行我素;但如若交易平台的操作延迟卡滞,那他们定会愤懑离去、弃之不用

今天将向大家介绍:去中心化交易平台在优化“记录”和“执行”这两个环节中,所踩的那些雷,以及解决平台自身痛点的可能方案。

没有免费的午餐:费时费钱的上链流程

首先来看“记录”环节。众所周知,在区块链资产交易时,往往有以下几个操作:充币、挂单、成交、提币,有时候可能还需要进行撤单。

在中心化交易平台,这些都是再平常不过的操作。然而,在去中心化交易平台,这些极其普通的操作,却往往成为投资者的噩梦,原因也非常简单:在理想化的去中心化交易平台,上面的每个操作、每个行为,都会被记录到区块链上。

而这样一来,就直接引发了两个问题:

第一,交易平台撮合系统所需要的扩展性往往非常之高,目前的区块链技术很难满足大规模信息上链的需求。如果交易频次过高,引发数据信息拥堵,那在中心化交易平台中流畅无比的正常操作,到了去中心化交易平台,都会卡得跟使用了三四年的旧手机一样,因为这些密集的操作信息,都需要被打包上链。

第二,在区块链上记账,需要支付手续费给矿工。因此,在去中心化交易平台上进行买卖,不仅有时间成本,还有一定的经济成本。如果恰逢区块链网络拥堵,交易迟迟难以确认,矿工就可以坐地起价,那场景更是“画美不看”,去年的以太猫事件和今年的FCoin投票事件,参与过的朋友想必深有体会。



所以,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坎坷之后,现在很多想开发去中心化交易平台的项目方,都深刻地体会到了:在区块链资产的交易中,能往区块链上少放信息,就尽量少放。

因为每次在区块链上记账,都意味着更高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而对用户来说,这就意味着非常糟糕的使用体验:你能想象在某个交易平台上,挂个单需要两三分钟,还得扣你一笔手续费吗?有这个功夫,心仪的对手单早就被人抢走了。

因此,现在很多新生的去中心化交易平台项目,都只把最后成交清算环节的信息记在区块链上。至于前面的挂单、撤单这样的配对撮合信息,干脆就不往区块链上记录,毕竟这样的效率相对来说最高。这就好比跟领导汇报工作,只要告诉领导工作的结果就OK,至于执行过程中间那些杂七杂八的琐事,就别拿出来烦领导了。



但是,一个有趣的事情是,对于项目方来说,在选择了去中心化交易平台的道路之后,想要再回到中心化的配对撮合方案,可就没那么容易了。由于没有中心化交易平台那样的集中式钱包,又没有区块链来记录用户挂单的情况,去中心化交易平台项目方并不清楚用户的交易意愿如何。

这怎么办呢?显然,没有两把刷子,“撮合不上链”的目的无法落实下去。正是因为存在较高的技术门槛,所以目前新增的中心化交易平台数量,要比去中心化交易平台的数量多很多。但新增的去中心化交易平台,更容易吸引投资,因为现在敢做去中心化交易平台的项目方,一般都比较靠谱,而且往往有自己的独特技术与模式。



那么,这些去中心化交易平台的项目方,都有着哪些独特的模式呢?先在这里留个悬念,暂且按下不表,因为对去中心化交易平台的项目方来说,现在还有一个更为紧迫、更为关键的难题:去中心化交易平台在“执行”环节面临巨大痛点,即钱包难用。

私钥管理的困扰:开银行不如存银行

在去中心化交易平台的宣传中,项目方最爱说:“中心化交易平台不安全,资产还是放在自己的钱包最放心,私钥还是由自己保存比较好……”

对专业的投资者来说,这话一点也没错。但如果是普通的投资者呢?私钥的管理权落在了自己手里,真的“最放心”吗?严格来说,还真不一定。

虽然现在的数字钱包与过去几年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除了资产保管功能之外,还开拓了包括行情、快讯、甚至是去中心化交平台等各类功能。然而,重剑无锋大巧不工,这一连串花拳绣腿固然华丽异常,却没有解决一个最基本的痛点:私钥保管不方便。

笔者虽然并不清楚目前市场上钱包的下载情况,但初步判定,这个下载量必然是远远低于投资者的数量。由个人来保管私钥,无论是安全性、还是便利性,与中心化交易所相比,体验都相差甚远。

首先来看大家最关心的安全性问题。可能很多读者会说:“私钥保管有什么难的,网上教程一大堆,按着教程做就行了呗!”笔者估摸着给出这种建议的朋友,有不少已经是有车有房,基本安定下来了,所以只要把私钥抄在纸条上,或是买个冷钱包,安安心心地放在家里就OK了。

然而,我们要知道,这社会上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投资者,他们的流动性很大,经常租房,有一些还是合租。对于他们来说,私钥的保管就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了。窃贼、中介、甚至是室友,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安全威胁,这怎么办呢?

别给各种“何不食肉糜”的建议了。对于这部分暂时“居无定所”的投资者,将资产放在中心化交易平台,就是他们最好的资产保管方式。

谈完了安全性,接着来看便利性。一般来说,市场上的每种钱包,都对应着一条基础公链,然而,自去年年底以来,底层公链的数量突然出现了一个大爆发。问题来了:

如果买了10种基于不同公链的区块链资产,那是不是就要下载10种钱包,然后记10串私钥呢?

之前,诸多公链的Token都是以ERC-20的形式,存在以太坊钱包里,所以仅仅需要一个以太坊钱包即可。有许多投资者,至今还没搞清楚如何操作钱包,如何防止丢币、丢私钥,就让他们去下载10种不同的钱包,一个个来回切换,一个个备份私钥,简直要了他们的老命,更别提有时候还需要手动领空投糖果、主网上线后Token切换(类似于EOS的映射)等一堆麻烦事了。

图:目前的公链已经多达数十条

既不安全、又不方便……就笔者所见到的情况来看,很多新手其实对数字钱包并没有什么兴趣。要知道,现在中心化交易平台的安防手段和完善程度已今非昔比,完全可以成为投资者一个傻瓜式的跨链钱包、一个可以自动更换主网Token、领取空投糖果的一站式服务平台。这也是很多人把数字资产存在中心化交易平台的最大原因。



看到这里,相信你也明白了:为啥钱包的问题,要比扩展性的约束更让去中心化交易平台的项目方头疼,因为扩展性的问题多少还能通过技术增强和商业模式革新来进行自我改进,但是钱包这项业务,根本就不在去中心化交易平台的业务范畴之内。这就好比一些高速公路的收费站一样,公路修得特别棒,结果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不力,公路途经的城镇几乎就没什么人,又有什么用呢?

头疼医脚:去中心化交易的未来关键在数字钱包?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它实际上面临着记录环节“撮合系统低效率”和执行环节“数字钱包差体验”的双重夹击。

对于记录环节的困境,目前有两种解决方式:

一是在撮合协议上进行优化,也就是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和商业创新来提高交易的效率。目前大多数项目方做的都是这件事情,具体情况将会在下一篇文章中举例介绍。

二是干脆直接开发一条资产交易友好型的底层公链,大大提高交易信息确认上链的速度。这种巨型工程,只有“比较土豪”的中心化交易平台才有实力做,比如说币安、OK、火币和ZB等。

但是,不管是上面的哪一种途径,它的主动权(也就是想不想做,具体怎么做)都掌握在交易平台自己的手里。也就是说,交易平台的项目方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实现。

然而,在执行环节,也就是“数字钱包”这个领域,目前的去中心化交易平台项目方基本无能为力。就像上面举的例子一样,公路修得再棒,结果周边的城镇都没有什么人,跟谁收费去?除非亲自上阵去招商引资、打造产业集群从而聚集人口,才能赚到钱。除此之外,真的无路可走。

具体到数字世界,解决问题的方式其实也是一样。如果去中心化交易平台想要增加用户数量,除了把交易撮合系统做好之外,在数字钱包领域可能也得亲自上阵,把后者打磨得足够好用之后,才能繁荣自己的生态。否则,交易网络上都没什么钱包用户,流动性差,深度不够,价格被顶破或砸穿都是分分钟的事,那就算成交效率再高,又有什么用呢?

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的去中心化交易平台,很有可能会和数字钱包之间形成某种程度上的联合,例如成立钱包研发部门,或是入股钱包部门项目方,再或是双方交叉持股等。毕竟,数字钱包便利性的问题一日不解决,去中心化交易基本上就没法开展。况且现在钱包行业属于买方市场,不是用户在适应钱包,而是钱包在求着用户,只要有一点不爽,用户就会选择更加快捷方便的中心化交易平台。

所以说,无论是去中心化交易平台,还是数字钱包项目方,未来都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虽然一些币种和钱包已经搞出了包括“自己设密码”和“简化为助记词”等方式,但严格来说,并没有把私钥简化到大众非常容易接受的程度。

只有当数字钱包能够达到以下两个标准时,它的使用才会大众化:

1. 密码足够复杂,让黑客怎么都破解不了;

2. 密码足够“简单”,能够让钱包用户非常容易记住。

严格来说,要做到这一点,着实不易。根据笔者对科技行业有限的了解,包括面相、虹膜、声音在内的一系列生物识别技术,可能会成为未来钱包私钥的一种存在方式。毕竟,这才是对黑客而言极度复杂、对自己而言异常简单的加密方式。

“尽人事而听天命”,当下的去中心化交易平台行业,实在是既不幸又幸运。不幸之处在于,包括钱包在内的“天命”,现在对它而言非常不利;而幸运之处在于,它可以将这个难以掌控的“听天命”,转化为更容易掌控的“尽人事”,尽管过程会有些坎坷,但其可行性还没有低到可以完全被忽视的地步。

那么,在“尽人事”的这个环节上,那些在去中心化交易领域探索的先行者们,目前又具体做了哪些努力呢,可以被归类为几种模式呢?在下期的文章中,将会对此进行具体的阐述,敬请期待。

相关阅读:

——End——

『声明:文章为白话区块链特约作者,工业区块链DIPNET理事孙副社长供稿,不代表白话区块链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或建议。』

很多时候,留言比正文更精彩

↓快来升级认知顺便挖个矿吧↓

喜欢请给我们点赞哦,谢谢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