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存还是毁灭——小交易所交易挖矿的破局之路!

孙副社长 白话区块链 2019-04-08

白话区块链

从入门到精通,看我就够了!

谁,是点燃本轮交易挖矿大战的始作俑者?接上篇平台币——交易所军备竞赛的战略性武器

不出意外的话,估计95%的读者都会脱口而出:FCoin。而剩下的一些朋友,可能会回答其他曾经尝试过这一模式的交易所,比如龙网等。这些回答也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这些交易所的确是交易挖矿的先行者;说它不对,是因为这些交易挖矿的主意,并非猛然一下萌生出来,而是在一股强大的压力之下,被逼迫出来的。

而这股力量,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三大交易所。

1.公链既出,大局已定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困惑:此话怎讲?

还记得我们在上一篇文章里提到的么?首先,在主营业务(挂单成交速度、充提币速度、资产安全性等)上,中小交易所自觉无力与头部交易所进行正面竞争,于是转而开始在增值服务领域尝试突破,正如它们所预期的,头部交易所很快察觉到了这种趋势,也开始移师增值服务。在最开始的时候,各交易所在增值服务上还没有体现出太多差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头部交易所的优势开始显现出来——举个例子,在“投票上币”中,假设火币和一家小交易所竞争,那项目方肯定是希望上火币,从而会从黑市上去绞尽脑汁购买HT大户的投票权,而不是优先选择二线交易所。在这样的情况下,“火腿”肯定要比二线平台币的升值空间大。从而头部交易所也能在在增值服务上赶超后者。



这还不是压垮行业格局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正让中小交易所彻底崩溃的,源于币安交易所在3月份的一条声明——币安方面宣布:开发独立的底层公链,届时BNB将成为这条链上的Token;随即,火币和OKEX也快速跟进,相继表示要开发独立的基础链。就在吃瓜群众还在面对着这两条新闻一脸“懵逼”时,二三线交易所的负责人已经拍断了大腿,他们知道,在常规的增值服务上,自己已经永远没有超越三大头部交易所的可能了。


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会看到HT Chain或是OK Chain

各位朋友,我们要知道一件事情:开发底层公链对于增加平台币的使用场景以及拉动其价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项工作的技术和资金门槛都极高,不是谁都能干的;相信部分读者听说过,底层公链对于DAPP而言,类似操作系统,而操作系统开发是一个异常庞大的工程,开发人员动辄成百上千,资金需求量少则数亿美金,多则数十亿美元;所以,目前区块链行业中,具备开发出靠谱底层公链能力的团队屈指可数,这其中就包括“富可敌国”的头部交易所,而资源匮乏的中小平台只能“望链兴叹”了。

可以这样说,头部交易所的底层公链计划,彻底终结了交易所领域原有的增值服务模式,使得头部交易所在增值服务方面完全压倒了后续的中小交易所,加剧了该行业的马太效应。从此刻起,对于那些想在平台领域杀出一条血路的团队来说,只有尝试以一种新的思路为自己的平台币赋予价值,而这个思路,就是交易挖矿

2.交易挖矿——后进者的破局之路

为什么是交易挖矿?

事实上,如果我们展开交易所的增值服务模式,就会发现,交易挖矿的出现,与其说是某某创业团队的灵光一闪,不如说是交易所增值服务进化的一种必然。

我们先看以平台币为入口传统的交易所增值服务模式:
首先,交易所为平台币营造使用场景,比如投票上币、开发公链等,在这种需求场景的拉动下,平台币价格上涨,从而引来更多慕名而至的投资者,最终带来交易量,交易平台从中获益。



而头部交易所更强的技术和行业资源,就决定了他们必然会在这个逻辑链条的第一步——也就是“打造使用场景”上压制中小交易所。从这点上看,头部交易所在增值服务上的胜出,实际上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剩下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即使头部交易所不开发公链,最后的结局,恐怕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毫无疑问,对于那些处于追赶状态的中小交易所来说,若是再跟大平台在这条逻辑链条上纠缠,那么在增值服务战场上,迎接它们的必将是惨烈的大败。如果想避免这个结局,就必须从这个逻辑链条中剔除最不利于它们的一环,也就是“打造平台币的使用场景”,这样一来,交易所增值服务的逻辑链条,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但是,问题在于:作为一类商品,平台币不会无缘无故就上涨的,要么减少供给,但这种方式已经被包括BNB、KCS、BigONE在内的交易所试过了,效果一般;要么增加需求,然而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中小交易所手里的资源,根本无法在营造平台币使用场景上和大平台相比,怎么办?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初创团队试图将逻辑链条变成闭环,将其从单一的“链状”变成“环状”,也就是让交易量的上升跟平台币涨价联系到一起,最终变成了下面的样子:



那么问题来了:交易所交易量的增加,如何能够实现“平台币上涨”的目标呢?很简单:交易量的增加必然带来手续费的增加,而手续费的增加如果能推动平台币价格的上涨,就说明两者之间是有紧密关联的,就好像股票的分红一样,这就需要交易所将其手续费以平台币或是原始交易币的方式,分发给那些平台币的持有者,而这就是现在已经被大家熟知的“交易挖矿”模式。

套路已定,剩下的就只是行动了。2018年5月底,由火币前CTO张健创办的FCoin在低调中启动了“交易挖矿”之旅,严格来说,FCoin并非此举的首创,在它之前,龙网、DigiFinex、CEO和OKEX等交易所都曾尝试过这一模式。但FCoin受到的关注,却远远高于前者,主要原因是规则上的改进与创新,由此引发了两个舆论爆点:

  • 首先,其平台币FT在短短的20天内,暴涨100倍;在熊市中走出了“超级疯牛”的行情;

  • 其次,在目睹了FT的神迹之后,大批的投资者开始将自己的资产转移到FCoin平台,使得FT的交易量也出现暴涨,其单日交易额一度超过后6名之和。

两张一度刷爆朋友圈的图

FCoin的交易挖矿模式,震撼了整个币圈。在其标杆作用下,全行业一时间模仿者甚众,以此为维度,整个交易所领域被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对交易挖矿不感冒,坚持原有经营模式的平台,主要包括一些老牌的头部交易所,例如我们熟悉的三大巨头、ZB、CoinBase等;

二是积极模仿FT模式,开展交易挖矿业务的平台,主要为一些初创的中小交易所,比如Coinneal、Bit-Z、BKEX等。

3.十字路口,传统平台币的二八格局

交易挖矿所点燃的这场行业风暴,不仅刺激了身处熊市投资者的麻木的神经,更让常居交易额榜首的平台巨头们大感震惊,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从交易量头名的宝座跌落之后,部分交易所的负责人极度抵触这一事实,公开在社交媒体上炮轰FT这类挖矿模式是“刷量”、“传销”,“资金盘”。对友商发出如此之露骨言行,当事人心理所受冲击由此可见一斑。

这种风度尽失去的言论背后,透露着头部交易所对交易挖矿的成绩既眼红不已,又不敢轻易模仿。原因很简单:当时这种模式实际上还处于高度的争议之中,业内各路名流反对、力挺、中立者皆有之,整个局势尚不明朗(更何况由于身处“被颠覆者”的处境,很多交易所负责人从情感上不愿意接受交易挖矿模式)。而对坐拥数十上百万用户的头部交易所来说,如果贸然尝试这种方式并惨遭失败,势必将导致用户的大量流失,毕竟船大难掉头,敢于敌前大转弯的,往往都是光着脚的初创企业。从这点来看,一二线交易所所拥有的海量用户资源,反而成为了他们改革的负担。而最终的结果我们也都看到了:头部交易所没有选择交易挖矿这种机遇与风险俱存的模式,而是延续了原有的增值服务模式。

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对于这些传统的数字货币交易所来说,它们的平台币所遵循的增值服务路线,依然是前面提到传统的“链式逻辑”,也就是通过打造各种各样的场景,让用户可以从持有平台币中获得利益,而这种利益无非是两方面:

在价格方面,通过增加需求、以及削减供应让平台币本身的价值提升,比如上币投票等。

而在数量方面,通过包括空投在内的诸多活动,让平台币的持有者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数字货币。在此,我们选取了目前市场上市值排名前7名的平台币,将其对投资者的激励措施展示如下:


市值排名前7的、无交易挖矿功能的平台币
(亿元人民币,来源非小号)


各交易所为让平台币保值增值所采取的措施

不难看出,以二线交易所龙头ZB为基点,整个“非挖矿”交易所阵营可以被一劈为二:在ZB之前,前三大交易所在给平台打造使用场景、使得其平台币价格占据了明显优势,除了开发自身的公链之外,还有着扶持各种所谓“生态联盟计划”。而在其之后的二三线交易所,其平台币的功能和投资价值几乎被甩出“几个街区”,其投资价值也十分“鸡肋”,至于ZB本身,也只能说勉强跟上三大巨头的脚步,毕竟其近期也跟风推出了底层公链开发和交易所扶持计划。具体细节无需多言,ZB和BIX今年迄今为止的走势已经说明了一切——基本上就是随大市逐流,而并没能起到像HT和OKB那样的避险作用。





4.出师难捷,挖矿平台币脆弱的逻辑链条

传统交易所并没有跟风进行“交易挖矿”,是否就代表它们彻底放弃了这块阵地呢?并非如此。包括三大巨头与ZB在内的头部玩家,正在搞所谓的“交易所扶持计划”,也就是向其他交易所的创业团队开放部分技术和管理架构,甚至还会进行资金援助。

头部交易所们这是想干嘛呢?这其实就是龙头交易所对“交易挖矿”所进行的一种间接尝试,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些头部平台不愿亲自上阵搞挖矿,于是就扶持一些“白手套”来试水。而这种迷之操作的背后,其实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作为一种刚刚诞生的商业模式,“交易挖矿”目前所存在的问题相当大,还需要进行相当程度的改善。头部交易所这招可谓高明:有风险,所以不直接参与;可能是机会,所以扶持“小弟”参与,也不会错过机会。

回到“交易挖矿”的这个逻辑链条,“平台币涨→资金涌入→带来交易量→平台币涨”,从表面上看,这是个闭环的正反馈模式,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深入剖析的话,就可以发现,这个逻辑环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会出现问题。

脆弱链条之——技术之殇

让我们从头开始梳理。一般来说,“交易挖矿”这个逻辑环的第一步,是交易所发布交易规则后,外部资金出于对利益的追逐,涌入交易所开始进行高频交易,结果有些矿工刚刚放出机器人,准备大干一场时,一件非常Low的事情出现了——大额高速的交易把交易平台服务器直接搞崩溃。而这就是“交易挖矿”过程中的第一个坑:资金涌入,不代表能够带来交易量。

我们要知道一点:尽管交易挖矿的商业模式容易模仿,但创建交易所本身技术门槛却是极高的。对平台方面来说,他们除了保障交易所安全稳定运行外,还需具备高性能的撮合引擎以及完备的风控技术。很多人在争相模仿FCoin时可能忘了,打响“交易挖矿第一炮“的张健,是前火币网的CTO,当然了,很多人是不屑这个Title的,于是当他们一头冲进这个领域,企图复制甚至赶超FCoin的神迹时,带给用户的只有网站卡顿、挂单不流畅、显示错误、服务器宕机等各种不堪,最终留下一片连绵不绝的骂名。



脆弱链条之——平台币抛压

OK,让我们假设交易所团队成功闯过了这第一道坎,成功获得了大量的交易额,那么这些交易额真的就能转化为平台币币价的上涨,或是用户手中币量的增加吗?

在理想的情景下,这个想法是没错的:毕竟,按照目前普遍的交易挖矿模式:平台币持有者的手续费分红=平台币持有量占比×手续费总额。我们假设一个用户拥有平台总量1%的代币,那对他来说,每天都可以获得平台前一天手续费1%的分红,如果交易量上升,那无疑相当于他得到的分红也有所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平台币哪有不涨的道理呢?(当然,这里有一个预设的前提:平台币已经全部释放完毕。)

但是,现实之所以残酷,就是因为实际情况远比理想化的模型要复杂得多,具体到交易挖矿上,体现在交易所运行初期所表现出的诸多的变化与不确定性。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交易挖矿”模式发展的初期,最初涌入交易所的用户,往往都是那些专业的投机矿工。他们在用机器人给平台带来了海量交易额的同时,也把大量新挖出来的平台币集中到了自己的手里。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投机矿工参与到这场挖矿大战中,市面上流通的平台币开始不断增加,对于那些早期大户来说,他们手里的平台币,占总流通量的比例实际上是在不断下降的。如果手续费总额的增长速度,足以弥补平台币占比的下降速度情况还好,但如果弥补不了——对不起,该矿工所获得的代币奖励,就会出现滑坡。

说到这里,笔者要强调一下:各位读者不要觉得那些投机矿工们刷量挖矿,是一门一本万利的生意,做过量化交易的朋友可能会知道:刷量机器人的开发和维护,也是需要成本的。如果有一天,刷量所获得的代币收益下滑至无法让矿工满意,甚至不足以覆盖维护机器人所运行的成本时,这些投机的矿工们势必会选择离开,而这个时候,一些大户就会做出让所有交易所最害怕的事情:抛售平台币。由于他们持有量极大,所以此时的平台币价,不被他们砸穿牢底已经是万幸,至于上涨?实在是太奢求了。



脆弱链条之——抢夺矿工

再退一步,让我们假设,一个交易所现在相继挺过了上面的两道坎,也就是把资金涌入转化为了交易量,同时又让交易量助力于平台币价格增长,那么,它通过平台币上涨,就能确保资金的涌入吗?

没有那么简单!对于投资者来说,他们追逐的是利益最大化,只想寻找涨的最快的投资标的;平台币的挑选,实际上也是一个货比三家的过程。然而问题在于:目前的平台币市场,由于大量新玩家的涌入,已经变成了一个货比N家的局面。就在笔者写下这篇文章的之时,无数的创业团队正在不断地涌入交易所领域,作为后发的追赶者,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在经营模式中加入了“交易挖矿”,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下的交易所创业领域,“交易挖矿”正逐渐成为各大团队的一种标配,而如果某个平台币涨幅不能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比较靠前的位置,那么对不起,即便吆喝得再响,同样会被逐利的资金所抛弃。


目前市场上部分较热的初创挖矿交易所

不难看出,在这样的情况下,“挖矿交易平台”的逻辑链条,其实是存在着诸多非常脆弱的环节,而目前新生交易所的初创团队,在解决这些薄弱点的问题上也是伤透了脑筋。那么,“交易挖矿”的模式未来将走向何方,而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又如何能够从平台币的投资中把握住属于自己的机遇呢?在下期的文章,也就是本次《交易所三部曲》的最后一章中,笔者将会向大家作进一步的介绍,敬请各位读者朋友持续关注。

——End——

『声明:文章为白话区块链特约作者,工业区块链DIPNET理事孙副社长供稿,不代表白话区块链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或建议。』

交易所相关文章:


喜欢请给我们点赞哦,谢谢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