氹仔卓家村古迹处处,完好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亦建有迄今逾300年历史的关帝天后庙。坊间认为,可将卓家村原村落及各景点串连成一条休闲文化历史路线,在村内增设“打卡”点,吸引居民及旅客进区观光,打造成氹仔富特色的休闲文化地标。
坊间冀氹北地区加快发展,善用土地资源。(资料图片)
时移世易,昔日氹仔建有数条古村落,因填海造地、开辟新路,早已湮没于高厦之中。如今仍存在且为人熟知的古村落非卓家村、三家村莫属,卓家村内亦建有迄今逾300年历史的关帝天后庙。澳门口述历史协会副理事长阮世豪认为,根据该协会团队研究并考察可证,卓家村古迹处处,完好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条件打造成氹仔富特色的休闲文化地标。
村内有不少古树
阮世豪称,翻查已故历史学家王文达所著《澳门掌故》,文中提及“氹仔北部往昔曾存在数个小村,较为人熟悉分别为周家村、三家村和卓家村,数条小村大多务农,炮竹工作,捕鱼为生”。现时,有关古村落遗址在史伯泰马路一侧。建村之初,村民以卓姓为多,村名因而得来。后来不少外姓人家陆续迁入,而今卓姓的原籍居民仅存数户,其他相继迁离。据其族谱记载,族人原由南雄珠玑巷迁居香山南屏,再迁三乡雍陌、番禺官堂村,最后迁至氹仔定居。对于周家村,已难觅村落痕迹,大致位置在今创福豪庭附近,靠近光远炮竹厂,地段已被建成现代住宅或酒店。三家村则邻近湖畔大厦,现况不改,只因区内土地性质复杂,难合并发展。另方面看,正因为社区发展未有寸进,仍能保留着古村落的原有风貌。
“绿苑”遗址
阮世豪直言,十多年来,该协会团队成员经常走街串巷,积极梳理氹仔村落肌理,并将访谈内容整理并出版专著,曾约谈数位卓家村原居民,再参考其他文献作史料研究,旨为发掘卓家村在氹仔历史的重要地位。位于卓家村路的关帝天后古庙建于约清康熙年间,属被评定的不动产(建筑文物),该庙是鲜有的连体庙宇,一为天后庙,一为关帝庙,两庙殿内相通。据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民常在关帝诞会举行庆祝活动,如关公神像出巡、神功戏演出、抢花炮等。据老村民忆述,在卓家村路上端位置,曾建设澳葡政府兵营及火药库,营中驻守葡兵有白人,亦有黑人。菜园路上曾有一间上世纪八十年代知名的绿苑夜总会,如今只剩破壁上“绿苑”二字。菜园路两侧亦见10棵遮天蔽日假菩提树,均被纳入三级澳门古树名木,极其珍贵及具历史意义。
阮世豪
卓家村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及旅游导赏资源,他认为具条件打造一条休闲文化路线,让公众藉走访卓家村多了解氹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外,更可提升大众尤其年轻人的保育意识,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
关帝天后古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
澳门山西青年会副会长袁应龙认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关帝天后古庙,为卓家村一大文化地标,历史内涵丰富。村落古刹配以两旁古树古木,乡村风情甚浓。建议跨部门善用资源,藉推广关帝及天后信仰,更好传承民间传统习俗。
袁应龙
袁应龙认同有关方面将卓家村原村落及各景点串连成一条休闲文化历史路线,让居民及旅客藉走进古村落,全面认识氹仔的发展和变迁,感受更多。一向以来,不少居民信奉天后及关帝,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颇多,皆是本澳重要的社区文化记忆。该会成立以来,致力促进晋澳多领域合作,尤其重视传承和宣讲关帝文化。关帝以忠义仁勇著称,不仅是民间保护神,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在当下社会,传承好关帝忠义仁勇美德,有助强化大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传统价值观,弘扬正气。
团体冀加强推广关帝文化
近年,包括“关帝诞”在内的不同节庆,成功列入澳门新一批非物质文遗名录。为此,他认为善用卓家村内关帝天后古庙资源正是时机,可长远配合推广社区旅游,但大前提是跨部门及早理顺村内的可利用土地,再巧妙串连各景点景区,有序提升该处古村落的知名度。他希望当局鼓励庙方能复办昔日的传统节庆活动,还原原有村落生活面貌,并加强多渠道宣传,考虑在村内增设“打卡”点,全方位吸引居民及旅客进区观光,盘活社区。
吴先生
年逾6旬的卓家村原居民吴先生称,离开该区多年,但对村内的人与事皆记忆犹深,难忘在村落生活的日子。近来,每见到旧有的农地变成堆满废铁的闲置地,感到很可惜,加上区内原有渠网被堵塞多时,且蚊患严重,逢风季雨季亦会水浸,存在极大缺陷。有见及此,很认同坊间支持该区打造成文化休闲区,善用现有的村落资源,为社区注入生气。倘成功打造成“打卡”点,料可为旅客提供一处新的游点。
现年40多岁,家住三家村而不愿出镜的卢先生称,从小居住在三家村,是地地道道的村民,记得小时候的村落充满田园气息,环境很好,但随着时代发展,如今到处可见荒废的铁皮屋,更是不同杂物的收容站,影响原有村落面貌。多年来,同样面对大雨水浸、渠网堵塞、蚊患问题等问题,多次向不同政府部门反映,惜现状难改,且未有实际的改善方案,村民感到无奈。期望政府能考虑团体倡议活化善用村落资源的方案,借机重整各村落规划,切实解决存在已久的各项民生问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