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澳门记忆】大三巴竟然有“仔”?

澳門日報 澳門日報 2023-09-23


大三巴牌坊是澳门地标,大家都相当熟悉,其实澳门还有一个“三巴仔”。


圣若瑟教堂有“三巴仔”之称

在三巴仔街北面尽头,有一组鲜明的建筑群,就是圣若瑟修院及教堂,与功德林遥相对望。1728年,耶稣会中国副省创办这所专门培训赴中国内地传教神职人员的修院。该处主体建筑包括修院大楼和两座附设的教堂,建筑群矗立在澳门岗顶之巅,是岗顶一带的地标。圣若瑟修院教堂为巴洛克式建筑,大门前有52级石阶,从地面仰望圆顶,颇为壮观。



三巴仔由来有段古



该区附近街道均以“三巴仔”命名

“三巴”是圣保禄(São Paulo)的中文译音,由于圣若瑟敎堂的兴建时间,晚于圣保禄敎堂(坊间俗称“大三巴”),规模也较小,坊间习惯称之为“三巴仔”,又即“小三巴”,以此区别于“大三巴”。

时而世易,附近街道均以“三巴”命名,如三巴仔街、三巴仔横街、三巴仔斜巷、三巴仔里、三巴仔围等,这一带也叫做“三巴仔”,是澳门南区较早期的住宅区。



石仔修路串连内港



圣若瑟修院神父与毕业生合照

此前,该区有一条从澳门岗顶(古称磨盘山)前往内港渔村的土路,圣若瑟修院创办后,神父们以石仔修筑这条由内港直通修院的快捷方式,用于运输建筑材料及教会所需的其他物资,以及人员往来。时至今日,该区仍以民居为主,保留着昔日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



相关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