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席酉民 | 未来教育的核心:心智营造

管理50人 2023-05-2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和谐管理研究中心 Author 席酉民

时代的变革及其对人的能力的需求使教育转型迫在眉睫。首先,教育亟须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其次,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拥有能够立足未来社会且健康发展的心智。第三,社会对人的能力需求从原有的相对稳定环境下的传统心智模式升级为复杂不确定环境下的复杂心智。西交利物浦大学在和谐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复杂心智模式——和谐心智。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办学实践表明,融合教育是孕育复杂心智的有效途径。

学者简介

席酉民,教授、博导,1987年获中国大陆第一个管理工程博士学位,1993年成为中国管理工程领域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现任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陕西MBA学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长(轮值)、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工商管理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以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综合性奖励。主要从事战略管理及政策分析、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管理行为与领导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1987年创立了和谐理论,并将其扩展成和谐管理理论。


面对时代和各种新技术的挑战,“反思教育”、“重塑教学”、“再定义大学”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随着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的流行,教育不得已全面迁移至线上,学生的反应、家庭的焦虑、老师的困惑和学校的应对使教育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诚然,无论是临时举措还是长期布局,在线教育都无法完全替代校园教育,教育“改变人、提升人”这一根本目标也不会改变,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融合。正如有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经过此番应急实践,再也回不到以前的教学了”。在获取知识日益便捷的今天,由学校和老师主导的知识传授型教育将转向何方?学生应该怎样学和接受什么样的培养?未来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在这方方面面的转型中,未来教育的核心应聚焦于何处?



一、未来社会生存需要心智升级


未来已来。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第四次产业革命(4IR)或第二机器时代(2MA),大量颠覆性技术正在或即将改变人类工作、学习、生活方式,转变社会的运行形态,使得人类认知和生存的范式革命成为可能。例如,数字化和网络化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企业的商业模式,很多工作岗位将被智能机器人所替代。不仅人要学会与机器协同工作,而且社会的发展对人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需求。


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报告罗列的2020年需要的10大能力,即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力、人员管理能力、和他人协作能力、情商力、判断力和决策力、服务导向能力、谈判力、认知灵活力。



时代的变革和对人的能力需求加剧了现行教育体系转型的紧迫性。人要想站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肩膀上驾驭未来,仅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各种新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提升其创新精神、智慧和领导力才是关键。换言之,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人的心智升级与完善至关重要。对于学校来说,除借助各种现代技术迅速帮助学生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外,还要帮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复杂不确定世界中的认知和生存能力。支持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并使其游刃有余地生存于未来社会的条件是孕育和营造他们的心智模式(mindset)。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并快速转向普及化教育,但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管理体系等未能根据需要完成转型。2019新型冠状病毒疾病的流行和爆发式在线教育的刺激,使教育再次面临快速转型升级的难得机遇,是时候利用中国人擅长的整体思维和包容精神,站在中西方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大量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及全面网上教学的东风,大胆创新,探索未来教育新模式,引领新时代的教育了!


二、未来教育的核心在于心智营造


为了使学生立足未来社会且健康发展,拥有符合这个时代的心智模式是教育的核心任务。


心智模式是深植我们心中关于自己、他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心智模式对每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会惯性地让我们将自己的推论视为事实,从而影响我们行为的结果,并不断强化。



不同的制度环境和文化基础也会影响心智模式的形成,不仅东西方人会有明显的心智模式差异,每个人的心智模式也会不同。心智模式常常是不完整的,但人们往往难以意识到其缺陷的存在,所以会深陷其中而不自知。因此,心智模式的不断升级和完善是人们更好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自然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的核心关注点。


展望日益全球化的世界,无论是中国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迅速崛起,还是全球政治经济市场的跌跌宕宕,都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全球互联引发的此起彼伏的种种风暴。尽管反全球化的抬头之势,但数字化、网络化却不断强化全球的互联和相互制衡,人工智能、物联网会诱发各类范式革命,异军突起的各类“独角兽”(公司)也不断掀起资本市场的巨大波澜,凡此种种,使整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Uncertainty)、模糊性(Ambiguity)、复杂性(Complexity)和多变性(Changeability)(简称UACC)。


不管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我们都得生活在这种UACC的环境里。UACC环境下世界运行逻辑的改变对人类当下心智会产生巨大冲击,例如我们需要从传统的关注个体转向关联互动,从强调控制转向学会适应,从重视相对确定的设计优化到关注动态的系统演化,从习惯于相对稳定到学会变化管理,从客观的观察者到卷入其中的参与者等。


无论是主动投入还是被动卷入,人们要适应未来学习、工作、生活和社会的种种新范式,需要构建UACC环境的心智模式,换句话说,即从我们原来熟悉的相对简单和稳定时代的心智模式转换到能在UACC环境下生存的新的心智模式,我们称之为“复杂心智”(Complexity Mindset)。



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从建校伊始就意识到这一点,决心在教育重塑的时代,根据社会发展、整合人类智慧和东西方最优实践,探索未来的教育体系,培育具有复杂心智的世界公民,以影响中国和世界的教育发展。尽管准确把握复杂心智很难,但如果我们能将西方重制度、逻辑、科学的心智特点与东方擅长艺术及模糊和不确定性应对的优势相结合,并能针对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加以转换,那么无论走到哪里或与什么样的人竞争与合作,我们都会有相对优势。


基于这样的逻辑,西浦针对未来世界公民的担当,提出了西浦学生应具备的素养体系,即以“开心生活、成功事业”为理念,以“提高人类生存能力” 为核心目标,以“创新和贡献”为核心价值观,以“和而不同”为核心伦理观,以“全球视野与练达”为核心世界观。这就包含了丰富的生存于未来世界的复杂心智。


另外,西浦在学生大学四年的成长期中,着力转变和提升学生的心智模式,如强化学生“世界公民”的责任感,培育他们国际化的视野;通过研究导向型的教育孕育其问题意识和好奇心;以兴趣导向释放学生的学习动力,培育他们的审辩式思维、独立思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带领学生融入真实的世界,帮助他们屹立于世界发展的最前沿。


针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西浦特别开发了为期两周的网络短期课程”世界公民素养——西浦学生的抗疫之道”,该课程内容涵盖社会责任、数字素养、可持续发展、社会创新四大方向中的10项不同基础课程,以及与疫情紧密结合、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多元主题模块。其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具备在不确定性、复杂性环境中独立应对突发危机的心智管理。


三、“和谐心智”:一种复杂心智模式



当前,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促使人类快速迈入一个新的时代,范式革命正在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人类的生存规则。美国学者伊藤穰一和杰夫·豪在其撰写的《爆裂》一书中提到,要在未来生存,必须适应新的生存原则。它包括:


1)涌现优于权威,2)拉力优于推理,3)指南针优于地图,4)风险优于安全,5)违抗优于服从,6)实践优于理论,7)多样性优于能力,8)韧性优于力量,9)系统优于个体。


最为根本的是,社会日益由众多小事件和小人物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推动,进而演化出超越人们想象甚或控制的现象。要适应这个涌现的、演化的时代,素养、心智、能力、智慧将成为制胜的法宝。


为了能够构建适应UACC环境的复杂心智,首先我们需要对未来有清晰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并基于此形成相应的发展理论。30年前,我在整合东西方人类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复杂和不确定环境的和谐理论,并与团队一道将其扩展为一种问题解决学——和谐管理理论。


和谐管理的世界观认为,人类活动是不确定和多元的(本体论),是有限干预下的演化(认识论),其演化过程充满了博弈(方法论)。对此,和谐管理理论提出了一套面对世界和解决问题的理论框架,包括愿景和使命、和谐主题、和则、谐则及和谐耦合五个核心概念。


其中,愿景和使命是发展的定位和长远目标,一般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战略意义;和谐主题是特定时期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随发展可能调整或演化;谐则是通过科学设计和优化降低不确定性的规则和主张,例如制度、流程和架构建设等,优化设计是运用谐则的主要手段;和则是通过参与者能动性的诱导演化以应对不确定性的规则和主张,激励机制、工作环境和文化的建设及创新生态的营造是运用和则的主要手段;和谐耦合是根据愿景和使命,在特定的和谐主题下,通过融合和则与谐则共同应对UACC的机制和动态调整过程。



此外,领导在愿景与和谐主题的确定、和则与谐则的耦合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根据和谐管理理论,在UACC环境中,当面对特定问题时,应在遵从愿景和使命的基础上,分析特定阶段的和谐主题,并根据和谐主题来构建适当的和则与谐则体系以及耦合方式,并在发展中根据环境和运行情况不断进行动态调整,直到进入下一个和谐主题的“愿景和使命——和谐主题——和则与谐则体系——和谐耦合”的循环。


基于和谐管理理论,我们可勾勒出一种复杂心智的模式——“和谐心智”。它包括:


(1)“动态演化的系统观”,系统地、动态地看待事物及其环境和发展,捕捉有意义的变化、有价值的趋势,形成发展定位、基本的商业模式和长期目标,即愿景和使命。


(2)主题思维和整合能力。UACC时代,拥有长期稳定的战略已经很奢侈,往往需要通过一系列阶段性核心任务或关键议题或子战略(和谐主题)的演化实现愿景和使命,在这一演化过程中,围绕愿景和使命的主题思维会确保路线和方向正确;针对UACC时代知识、资源、需求碎片化的特征,围绕主题通过网络进行整合的能力,不仅利于创造价值和分享价值,而且将成为屹立于这个时代的竞争利器。


(3)东西智慧融合和创新的能力。在UACC世界,片面追求“科学”或“人性”都会沦为幼稚甚或陷入死胡同,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立体思维习惯以及人文(和则)与科学(谐则)互动的分析能力会帮人们看到真谛、整合西方重制度、逻辑、科学的心智特点和东方擅长艺术及模糊和不确定性应对的优势,并根据未来世界趋势以融合和再造,这种和则与谐则并行互动且螺旋式融合提升的能力,会孕育相对竞争优势和过人的视野和智慧。


(4)多元共生动态平衡的造诣。网络时代的逻辑是共享和共生,发展途径是营造生态系统,从而整合资源,刺激创新和创造价值,再通过网络分享价值。然而,面对UACC,人们极易被各种杂乱无章、似是而非的信息、眼花缭乱的时尚所左右和吸引,失去方向和自我。


清晰的愿景和使命可以防止迷失,和谐主题可以帮助抓住每个阶段发展的核心任务,和则与谐则体系的可以支持生态体系的构建,但这个多元共生生态体系的维护和驾驭依赖于上述几方面的有机融合和适时调整,即和谐耦合。因此我们需要随时保持战略的清晰(愿景使命导向),工作重心的聚焦(主题思维),对趋势的洞见和对突变或转向的敏锐(和谐主题的调整和漂移),生态系统的营造(根据和谐主题对和则与谐则体系的恰当运用),上述几方面有机耦合的和谐生态的维护。


(5)突破现状、升级和谐的远见和魄力。生态系统的和谐永远是相对的,随环境变化与发展阶段需要不断升级,因此孕育、保护和促进边缘或颠覆性创新(edge or disruptive innovation)的能力,并适时促进生态系统不断升级,才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最高智慧。


复杂心智的内涵很深奥,难以把握和一蹴而成,如果理解了和谐管理理论应对UACC世界的基本哲学和原理,掌握其驾驭发展的思维框架,就能够构建“和谐心智”,从而拥有顺应时代趋势、应对未来挑战的复杂心智,以跑赢未来,成就一番富有创造性和社会价值的事业和收获一个更加多彩灿烂的人生。


四、“和谐心智”的孕育与教育的融合


从西浦的素养体系和上述“和谐心智”模型不难体会到,传统的以学校和老师主导的知识传输型教育或国内比较流行的应试式教育已无法适应未来的需求,更难担当“改变人、提升人”的教育本质,自然谈不上心智模式的转型与“和谐心智”的营造,所以教育变革十分必要。



首先,面向未来,中国教育需要实现双重转型。一是针对中国改革开放社会新形态的转型,二是根据世界经济技术大变局的转型。具体而言,目前面临七大挑战:


一、从精英教育转型到大众化教育,大学的各项功能定位和管理理念如何随之调整?二、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机制,大学治理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怎样改变?三、从传统的官僚机械组织转变成为网络化环境下的知识组织,大学的管理体系和组织方式如何转型?四、从原来的知识传播转向数字和智能技术支持下更为贴合时代的全新功能,大学育人模式和教育流程怎样变革?五、从书斋式教学转向更为实用主义的教育,大学人文精神与创新文化如何形成?六、从传统书童到网络一代,人才观念、教育理念、大学概念如何升级?七、从相对封闭到日益开放和国际化,如何构建多元化文化共处和国际化的校园环境?


其次,在新的社会与技术环境面前,人才观念、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均需要升级。西浦定位于面向未来的大学,自然需要针对未来趋势,扬长避短,融合创新,自2006年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在五个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1)在教育理念上,西浦从教授知识转变为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2)帮助学生实现三个维度、九个方面的转变,具体来说这种转变包括从孩子到年轻成人再到世界公民,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再到研究导向型学习,从盲目学习到兴趣导向再到人生规划。


(3)倡导研究导向型教育,即学生研究导向型学习,教师研究导向型教学,教职人员研究导向型工作,三者互相影响和促进,以实现持续创新的有效机制。


(4)在教学模式上,西浦既吸纳了美式教育的灵活性,又采用了英式教育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再融入了中国和苏联教育重基础的优点,综合打造出西浦国际化教育新模式。


(5)在以上种种理念和模式的指导下,最终实现校内外良性互动与合作,塑造出“自然、知识和社会三级生态系统”共生的大学发展形态和教育环境。



第三,教育不等同于教学,未来的教育更不同于目前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育。届时,人们可能会在大学以前掌握生存的基本知识,学会了学习,于是到大学年龄时不应再是为了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等标签而学习,而是按照自己的人生兴趣,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帮助下,追随自己的梦想,开启终生的以兴趣驱动的学习、创新和创业旅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专业之间的联系、人的学习和成长、教育与产业发展、大学与社会将会更加融合。这里的融合不是目前大家热议的产教融合、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融合,或是专业间的相互补充式的融合等对传统教育改良的融合,而是一种能够孕育“和谐心智”的系统性融合。


面对充满范式革命的社会,我们只有从未来社会形态和范式出发,研究其对未来人才的需求,认识到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和大学形态才适合这样的人才涌现并充分实践,才能实现这种融合。


2017年,西浦在其前10建立的“国际化专业精英教育模式”(西浦1.0)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融合式教育(Syntegrative Education,SE),该模式致力于培养有一定专业基础、极强整合能力及创业精神和跨文化领导力、特别是拥有不断丰富和升级的复杂心智的未来业界精英。


不难看出,这种人才的孕育一定会突破当下的教育理念、育人模式、教学方式、组织体系和大学形态,因此我们称之为“西浦2.0”。


其关键点在于,针对未来大量技能型工作将被机器取代,人类工作会向创造性、融合式方向转移的特点,不再强调专业或职业导向,而是以能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支持引领未来行业发展的创业家(Entrepreneur)教育为导向,将专业、行业、管理(领导)、创业、素养教育等相融合,与企业伙伴合作成立行业学院,以行业整合专业知识,形成一种校企融合的大学新形态。学校通过真实的学习场景和创新创业环境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提升他们的和谐心智支持其围绕兴趣展开终生学习和创新与创业活动。


五、结语


和谐心智的形成是在一定的教育生态和文化环境下,通过一个演化的过程慢慢孕育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理念和体系的转型是关键,教育生态和文化的形成是基础,教学模式的升级是途径。



在我加盟西浦后,就把“和谐管理理论”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哲学和方法论,取得了受人关注的成效。在西浦2.0版本开启之际,我进一步勾勒出了“和谐心智”模型,希望借以和谐管理融合东西方智慧赢得未来。西浦快速发展源于其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追求以及“勇于突破、敢于创新、乐于探索、善于融合、智慧坚守”的精神,而其背后的基石就是和谐心智和融合智慧。


期望我们对教育的研究与思考(明道)以及西浦脚踏实地的持续创新(笃行),能够体现西浦校训“博学明道、笃行任事”的承诺,也能对教育重塑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贡献绵薄力量。



● 原文刊发:《高等教育研究》2020年4月

● 图片选自www.pexels.com/


编辑:上海大学  薛奕曦

点击下面链接 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徐飞校长接受旧金山华人电视台专访:“一带一路与中国高铁”(上)

徐飞校长接受旧金山华人电视台专访:“一带一路与中国高铁”(下)

徐飞:面对疫情,企业如何化危为机、转型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