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美相遇》:中美之间200多年的误解与想象

书讯 万象文摘 2022-03-19

在地球村,中、美的角色正在既低调又高调的发生转变,我们既是看客又是参与者。

在这个时代,美国依然是一个很强大的国家,对世界有影响力的国家,需要我们关注和研究的国家。

而欲理解当下的中美关系——大国关系、制度差异、贸易战、留学生……等等诸多困扰——须从《中美相遇》开始!

——探寻中美交往史的起点,不是1979年的中美建交,不是1949年共和国的建立,也不是抗战时期的飞虎队与史迪威,而是200多年前,那场跨越太平洋的相遇。

1784年,新生的美利坚派出一艘“中国皇后”号帆船,前往乾隆治下的中国。

美国为何而来?美国从一开始就带着笃定的侵略意识吗?为什么在那么多列强中,独独是美国,放弃“庚子赔款”,并把它用作留美幼童的经费?敌意从何而来,善意从何而生?

——必须说,意识形态化的“屈辱史观”,从根本上无力反映和解释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关系的高度动态和复杂性。

1784年“中国皇后号”停泊在广州的黄埔港

万象君郑重推荐!中美关系演化推进的逻辑和复杂动因的谜底,就写在《中美相遇》一书之中。

必读本书的3个理由:

◎ 理解今日中美关系,必须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改开以来,中美关系屡次大起大落,背后的根本原因何在?

只有把历史拉远,我们才能发现在同中国两百多年的交往中,影响美国对华想象、看法、政策和行为的有两点:一是对中国市场的想象,二是美国的价值观。

当美国烟草公司想向世界推广美国香烟时,在地图上看到中国有四万万人口,大呼“这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

另一方面,自诞生之初,美国便具有一种传播先进文明的“使命感”,自称是“山巅之城”,200多年前美国如此对待清朝,而今,这套理念依旧延续,不理解这一点,就无法理解美国执着于世界“民主化”的努力。

因此,破解中美关系僵局,必须借助更为长远的历史视野和更为宽广的历史角度,才能理解美国“根子上的东西”。

美国商人在清朝港口采购商品

◎ 颠覆对晚清的固有认知,探寻中美认知差异的根源

传统观点简单化地认为,清代中国闭关锁国,耳目闭塞。本书指出中国实际上一直拥有一个活跃的朝贡外交体系。只是后来,世界秩序被西方基于主权国家的体系所主导,很多人在接受了这套体系后,得出了“清朝闭关锁国”的结论。

中美初遇,许多行动建立在对彼此错误的想象之上。

在美国独立革命发生一年半之前,列克星敦已经先一把火革了中国茶叶的命——北美殖民地为了抵制东印度公司倾销中国茶叶,便对其做了曲解想象:

茶叶是在中国这个“可怕的东方专制主义”国家种出来的,喝了这种茶,东方专制主义便会潜入殖民地居民体内,摄走他们追求自由的灵魂,让他们永远匍匐在英国君主的脚下。

正因为大多数美国人缺乏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理解,才会使众多“妖魔化”中国、敌视中国的行为很容易得到市场。这个道理,反过来也是一样。

清朝商民目送“中国皇后号”离港返航

◎ 图文结合,中美交往史的细节一览无余

全书包括150多张图片,有当时拍摄的老照片、各种历史文件、地图、图表、和名人书信手迹,其中很多得到了各国文管部门的特别授权,十分难得。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查看更多详情。

正如程映虹老师所言:“本书像是在中美关系处于又一个十字路口时,有人在路边竖起一列橱窗,用图像、场景和细节向行人展示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对中美关系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和背后的各种关联。”

此外,与传统历史类图书更多关注战争与条约这类大事件不同,本书将相当多的笔墨放在个体故事之上,通过这些小故事,才更容易看清被大事件简化的历史本质,看清个体与集体、个人与国家命运之间复杂深刻的联系。

王元崇是美国特拉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精研中国近代史和中美关系史。本书从传统世界秩序、中西商业关系、近代外交体制、在美中国人、交涉事件诸角度切入,讲述“中美两个大国相遇之后的第一个百年间的交往故事”。

为此,万象君再次诚挚推荐王元崇《中美相遇》,时下阅读这本书,有助于我们拨开历史迷雾,从中找到“中美关系何以如此?”的真相。本书获王缉思、沈志华、程映虹、陈兼、牛军等史学名家鼎力推荐,感兴趣的书友可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