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历史,“真相”为何总是输?

万象文摘 2021-10-3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Author 先知书店



读历史,“真相”为何总是输?
文、编:先知书店

索尔仁尼琴曾说,一句真话的分量,比整个世界都重。历史最基本的作用,就是辨别真伪、探明真相。

 

如果仅仅为了满足消遣和猎奇,我们不必读历史,读虚构文学就绰绰有余了。

 

大众层次的文化消费,是最流行、最容易满足的;因为他们厌倦了日常生活的乏味,渴望用最小的努力换取最大的刺激:

 

在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时代,大众收藏最多的,是“一剑砍翻三个人”的骑士小说;今天,各种题材、各种形式的文化胶囊,“偷”走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奶头乐文化”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流行。它们远比读历史更刺激、更轻松、更廉价……

 

所以,一个愿意花时间读历史的人,往往是爱知求真、理性谦卑的人。当大众沉溺于“流行”的时候,他们已经踏出了“探寻历史真相”的一步。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步——敢于追索历史真相的人,需要翻越很多极大的障碍。



被历史学究耽误的真相

 

◎被泥沙掩埋的真相

 

很多真相之所以被遗忘,要么是其中有令人不快的记忆,要么是它们被认为“不重要”,于是被尘封,甚至消失在沧桑岁月中。

 

很多被遗失的历史真相,其重要性被长期低估——包括一些涉及我们日常生活的宝贵观念。

 

在信息爆炸的智能时代,我们寻找真相的困难越发明显。海量的信息就像海量的泥沙,有价值的真相就像金粒,总是被掩藏其中。

 

很多历史学家喜欢堆砌名词,看似学识渊博、立场客观——与其说他们是历史学家,不如说是历史学究——普利策奖得主、历史学者塔奇曼认为这是一种极不负责地偷懒,他们把功课都扔给了读者,但读者根本无法从庞杂的名词或概念中找到真相。

 

好的历史,信息量巨大,但很少堆砌名词和概念。好的作者,在搜集完资料后,不是粘贴复制后填空,而是会花数倍的时间从泥沙中淘出金矿,然后精炼提纯,让读者在“沉浸式阅读”中,看清历史的真面目。

 

◎被刻意筛选的真相

 

古往今来的绝大多数历史写作者,之所以无法做到“公正还原历史真相”,往往是因为“价值先行”——凭自己的喜好筛选史料,甚至以“推理、想象”等方式捏造历史。

 

秦始皇、拿破仑都是“千古一帝”,后世的崇拜者在编纂他们的历史时,刻意淡化了他们残酷、嗜血、荒淫无道的史实,为了“替古人原谅暴君”,他们不惜和史料打架。

 

康有为为了让改良师出有名,炮制了《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声称“孔子想搞立宪改革,从前孔子书注都是假的”。他还假想出一个完美的彼得大帝,要光绪效仿。

 

诚然,人不可能做到绝对的“理性、中立、客观”,作家一定会有自己的态度,也应该有自己的态度,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一个合格的历史作家,就必须是一个“隐身的说书人”——既经得起文献检验,又有细节相互印证;既有整全、高度的视角,又有读者自由思考的空间。(塔奇曼《历史的技艺》)

 

夹叙夹议、苛求古人、代读者做价值判断……都是历史的大忌——这些内容完全可以放到附录中去谈,绝不能用来挟持史料,甚至和文献打架。

 


塔奇曼的作品,因文笔优美、情节跌宕而闻名于世,因此时常被人质疑为捏造。但是她斩钉截铁地说“我从不捏造任何历史,包括天气。”比如,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军登陆法国时的情景,塔奇曼写道:“一声夏日惊雷在半空炸响,接着是血色残阳”——这样的文字,源自一位英国军官的日记。

 

为了探寻历史真相,塔奇曼总是“以最快速度扑向原始文献”:未出版的私人信件、工作日志、手写的报告、公文中的便条……为了还原战争场景,她甚至实地考察了战壕和传令摩托。

 

一个喜欢追索真相、思想冒险的读者,一定会带着问题意识去寻找可靠的读物;


一个尊重历史真相、而非虚假宣传的作家,一定会“让原始文献自己开口说话”。


一个伟大的作家,除了“让原始文献自己开口说话”,还不会带着自己的价值主张去筛选史料。这样的历史作品,可读、可信、可传世。第一次读,就想收藏,重读很多遍后,仍然不后悔收藏。


被刻意,甚至强制掩盖的“真相”

 

除了历史本身,渴望真相的读者,更多时候面临着一个更严峻的问题——历史真相被强行遮盖、扭曲。

 

历史学家自身的错漏,如果没有外力加持,很难扩散流毒;只要思想市场保持公平竞争,真相总会水落石出。

 

然而在人类历史中,专制君主为了维系自身的道统,总要删改史料、垄断历史。

 

有人说,一个历史如果有多个版本,并且具备相互印证的细节,那就说明“真相被遮盖的可能性极小”。事实上,这种说法还是低估了来自强制外力的涂改能力。

 

为了让伪史看起来更像真品,君主会描摹出很多动人的细节,让盲从者深信不疑,让研究者如坠迷雾。

 

燕王朱棣篡位成功后,为了将自己美化成符合祖制的合法君主,命令史官们以虚构、隐没、润饰的手法,系统地篡改、销毁了诸多历史记载,还亲自查验,以防疏漏。

 

面对强权的威慑,只有极具史胆的作家,才敢于捍卫真相:齐国史官冒着灭门的风险,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司马迁顶着触怒汉武帝的危险,记述刘邦的背信弃义;琼斯先生因为坚持报道乌克兰的饥荒,身败名裂、死于非命。

 

在浩如烟海、假货遍地的“历史”中,如何挣脱权力宰制、追求历史真相?作者必须呈现出真实可靠、线索清晰的史料,而读者必须有寻找真相的见识和勇气——在信息管道狭窄、真相稀缺的时代如此,在信息泛滥、真伪难辨的时代,更是如此。

 

探索历史真相,就像侦探破案。品味文字的冒险、突破思想的禁忌,有着最诱人、最持久的吸引力。他有一种“摄人心魂的魔力”,让人一见如故,又常读常新。


……


历史真相的缺失,往往是历史灾难一再发生的根源。巴巴拉·塔奇曼是一个从来不吝惜说真话的历史学家,当别的历史学家都顾左右而言它时,只有她才有一针见血指出问题的勇气。

历史有脑子,但人往往没有。每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各国领导人,几乎都深知治国之术和权力游戏,却同时陷入惊人的集体愚蠢、迷之自信,这些聪明绝顶的职业政客,亲手将人类文明拖入了毁灭性的大灾难。

如果没有像塔奇曼这样持之以恒地对人类灾难机制的深刻揭示,很多政治家与社会精英的智慧恐怕要大打折扣。

肯尼迪曾因为读了她的《八月炮火》而下决心要保持冷静,从而避免了一场可能毁灭人类的核大战。尼克松将他的书作为开启中美破冰之旅的国礼,曼彻斯特、黄仁宇、马伯庸等作家将塔奇曼的书作为“模仿”对象……

然而,遗憾的是,塔奇曼的作品在中国被长期被忽视。她的部分作品引入国内后,曾一度绝版。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骄傲之塔:战前世界的肖像》等六部作品,并与近两年出版/再版的《圣经与利剑》《八月炮火》组成“塔奇曼作品集”,一共八卷九册,是迄今简体中文世界最全版。

人类避免灾难的唯一方式,就是充分了解灾难。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本系列。


▍延伸阅读

王笛:从历史的最底层往上看

野夫:渡尽劫波

这么好的德国人却为什么这么倒霉?|押沙龙

张宏杰: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十大不同

张宏杰:明清两代,为何越反越腐?

一个国家的缺点,会变成国民性格的缺点

秦制两千年:走不出的历史循环

进步,很多时候是灾难倒逼的

樊树志:劝君少谈乾隆帝

赵林:人类历史的五个文明形态

罗新:历史学家应该为所有那些被遗忘的、失去了声音的人发出声音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