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言而有信是圣人之德,身体力行会把人累死
游戏规则
文|王朔
上世纪末,几个人打算编一本《新诗300首》,其中一人因对为首者不服,抢先用这书名出了选本,其他人便说他“破坏游戏规则”。
此言一出,才发觉“游戏规则”这话早已挂在大家嘴边,每遇纠纷,很少再说对头“逆历史潮流而动”、“不革命”什么的,更爱说“不按牌理出牌”,即“破坏游戏规则”。
这是一个进步,尤其是做共同的生意,本与“革命”“历史”无关,犯不着陷人于国家机器的对立面。
什么是“游戏规则”?一想也糊涂,似不如法律条文、国务院行政令、北京市民文明公约、买卖合同那样清楚,内容不详,但谁要犯规,大家立刻有反应。像什么呢?还是像一个道德约束。
所谓游戏,也无非是人与人共事。人的野蛮人心里最清楚,大家住在一起,已经很游戏了。从大家决心结束人吃人的日子那天起,就有了约定:说话算话,要么不答应,答应了便要履约,除非声明收回承诺、认罚,否则这义务便不可解除。
这显然是一切契约的基础,人和人避免冲突的基础。我仔细想了想那些曾引起我不满和我使他人不满的事儿,大约爆发点都在言而无信或食言自肥,一件小事引发巨大的愤怒。
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朋友之间,很少人但行小事便立合同,其实我也不信合同真有约束力,一个人要决心自利,把合同刻在石头上也没用。大凡恶意违约者都是权衡过的,认定违约所得大过履约所得才执意如此行事。
也不是每一项违约都牵涉到大宗金钱和真能造成实在损害,大量的违约失信都是无后果的,仅给当事另一方带来一点情感挫折。
我年轻时,不会说“不”,对无兴趣的邀请,往往采取欣然应诺、欣然爽约的放任态度,不知得罪了多少方正之士。以我多年轻诺寡信的经验,不存在实在损害的言而无信,背信者并无太多罪恶感,被指责之后,还会油然而起一种怨恨:怎么着,我欠你?
这文章怎么越写越像讲人生小道理了?这不是我的本意。
我本来是想捋一捋我熟悉的文学和影视两个行当中的游戏规则,我感到这里有约定俗成的规矩,但一直是下意识遵守,真写又提笔忘事,不知怎么胡乱归到所有游戏规则是“说话算话”了。——就当是一篇好说大话,最后给自己说乱了的范文吧。
继续把胡扯扯完,言而有信是圣人之德,身体力行会把人累死——这个话题又大,以后再说。
还是说这言而无信,小的,毁不了人的那种——我这是愣给自己找辙啊。——这就像发低烧,难受,但是个警告:你身体有炎症。
言而无信就是人品上的一个小炎症,犯了,可以提醒你:此人不可交。谁能同全体人民一起做游戏?成长的过程就是把人——不相干的人,一把一把往外摘。
发现写小说的怎么写文章了么?讲不通了,就打个似是而非的比方,轻轻绕过。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