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人性有多丑陋?无人监管的监狱里,好人6天变成人间恶魔!
2018年11月,法国巴黎爆发了“黄背心”运动,年轻人们穿着黄背心, 头戴安全帽,蒙面上街打砸抢,在凯旋门上画涂鸦,与防暴警察发生激烈冲突。
参与暴乱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学生。这些日常在老师、同学眼中都是善良优秀的人为什么会突然做出这些暴力举动?这让我想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戈尔丁的《蝇王》。这部寓言体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后的一场核爆,一群6岁到12岁的儿童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荒岛上。起初他们还能和睦相处,12岁的拉尔夫扮演了领导的角色,在岛上建立新的秩序。可唱诗班的领队杰克不服,带领另一伙孩子去森林寻找食物,在杀死了一头野猪后,他性情大变,甚至杀死了一个男孩,心中的恶魔彻底被释放出来,这群儿童在岛上展开了争夺权力的杀戮。戈尔丁的小说灵感来自二战时期600多万名犹太人被屠杀的现实。这些杀害了无数平民的法西斯分子,他们天生就是冷酷无情的坏人吗?也许,善恶只在一念之间。在集体的狂热之下,民众失智,被导向恶的一边。根据真实事件改变的德国电影《浪潮》也讨论了同样的问题,成为一个优秀的纳粹,只需要五天。文格尔是德国高校的一名老师,他在讲述独裁的课堂上做了一个模拟独裁实验。在为期一周的实验中,他给这个班级组织取名叫“浪潮”。短短三天,这个班级的学生都对自己的组织高度认同,他们团结、亢奋而激进,所有持反对意见的同学被视为异类。其他班级的学生,甚至逃课来到他们的班级,加入“浪潮”之中,文格尔自己也陷入到领袖和老师的双重角色,他开始意识到实验逐渐失控。第五天,他把所有学生召集到礼堂中,宣布实验的结束和组织的解散,他不再大声严厉地讲话,而是柔和又带着自责地说:“我们差一点就成为了优秀的纳粹。”最早关注“好人为什么会做恶”,并用心理学研究这一问题的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他发现,二战期间很多德国士兵在经历战争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于是开始思考,是什么让原因,让这些普通人开始做恶?1969年,他做了著名的蒙面点击实验,他将互不认识的大学生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学生被带到昏暗的房间,他们带上头套,穿上白大褂,彼此看不清谁是谁。请一名“全副武装”的学生,对另一名“全副武装”的学生实施电击 。第二组学生则被带到明亮的房间,他们穿着平常的衣服,每个人胸前都有写着自己名字的名片。实验时,津巴多礼貌的叫每个人的名字,请她们实施电击 。当然,被电击者其实都是他助手扮演的,电击装置也并未通电。实验结果却让津巴多大为震惊,第一组大学生电击的次数比第二组多了两倍,且持续时间更长。蒙面会诱发恶的行为,因为没人知道做恶的人是谁。之后,为了进一步验证“好人为什么会做恶”这个问题,津巴多做出了心理学史上最著名也最具争议的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以此来拷问人性的善恶。今天推荐的文章来自国防大学心理学教员潘楷文的新书《不要挑战人性——史上20个经典人性实验》,书中讲到“人的行为并非全由理性、性格、经历所支配,决定人行善或作恶的,是社会环境,以及塑造环境的系统性力量。”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恶魔,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对抗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卡夫卡曾经说,你不必是真正的罪犯,看守你的人也不用是真正的狱卒。只要你被看守了,时间一久,你就会忘记自由,相信自己是囚犯,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囚犯。
与此相对应,一旦你穿上制服并被赋予一个角色,你就会变了个人。你就得照着剧本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将这个现象命名为“路西法效应”。
▲菲利普·津巴多教授
多年后,津巴多教授首度撰书详述其事,并结合从该实验到伊拉克监狱虐囚案等三十多年来的社会现象,写成《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一书,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彻解释“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路西法效应”告诉我们,环境可以逐渐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而情境可以立刻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也会迅速变成嗜血的狂魔。
在日常生活中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下,我们是否会像上帝的天使路西法一样,不知不觉地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之事,从而堕落成魔鬼撒旦。善恶的界限在哪里,人性的脆弱超乎你的想象!
▲《路西法效应》内页展示
一个人是善还是恶,影响因素不仅有他的性格、经历、信仰乃至基因,还有社会的情境以及塑造情境的系统化力量。如果不知道后者,很可能沦陷其中,而不自知。很可能在善恶之间,向脆弱的人性跪倒。邪恶在平凡人中存在,也由平凡人来执行,不思考的恶,会让人失去人性的光辉。大到国家,小到公司等团体,好的环境和制度,会使坏人变好;坏的环境和制度,会使好人作恶。为此,少数派文选联合先知书店诚挚推荐津巴多《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这是一本剖析复杂人性,看见恶性背后的成因,绕不开的经典著作。本书是一记重拳、一剂猛药,让人读着脊背发凉,头脑清醒。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