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朋党史:再繁盛的帝国,都不免被一场党争打败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Author 先知书店
终结一场盛世的是什么?
有人说是战乱,有人说是灾荒,有人说是制度危机,也有人说是昏聩的皇帝。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所有的战争、灾荒、危机,乃至皇权问题,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引爆点——党争。
一部权力史,一部中国官僚政治史,就是一部朋党之争的历史。中国历代最强的盛世,无不亡于党争;再繁盛的帝国,都不免被一场党争打败:
1. 一场巫蛊之祸,终结了汉代的汉武盛世。
这一次党争,成为汉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发生在汉武帝晚年的事件,开始是因为太子被诬陷为以巫蛊诅咒皇帝。持续时间虽然不到一年,最终却是以一万多人死伤、长安血流成河、朝廷几无可用之才的结局而告终。
从文景之治开始积累的国力至此一朝尽丧。不但太子身死,皇帝失去培养多年的接班人,武帝的太子、皇后、公主、丞相以及其他诸多重臣都因牵连进了此事而被处死,四十万人受到牵连。更严重的后果,是使得皇权的继任者缺少倚靠,进而导致外戚专权,成为王朝痼疾,最终将两汉带入覆亡。
2. 一场相权之争,终结了大唐的开元盛世。
这场唐玄宗后期多位宰相之间的党争,直接引发了安史之乱,所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唐代皇帝竭力分割相权,为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使得相权极为分散。宰相人数少则三四人,多则十余人。但是派系斗争却更为激烈,宰相结党擅权常常成为皇帝的心腹之患。尤其是唐玄宗后期,先有李林甫为独揽相权,结党营私,履兴大狱;之后又有杨国忠与之分庭抗礼,夺取相权。
接连不断的激烈党争,由此引发的中央高层和边境将领们结党并互相倾轧的政治乱局,直接导致盛唐全面崩塌,中国历史在此分为两段。开放、多元与包容的盛唐气象在此戛然而止,内敛、封闭与保守逐渐成为文化的主流。
3. 一场新旧党争,终结了文化经济空前繁荣的北宋盛世。
从宋神宗时开启的新党旧党之争,几经反复,直至北宋灭亡而未绝。一个个能臣名相,才华横溢的天才之士,都被党争所吞噬。
新旧党争围绕王安石变法而起,本来是政治上的分歧,渐渐演变成了党同伐异,新、旧两党更迭执政,双方互相推到对方的国策,造成国力大损。党争使得朝廷耗极其严重,许多名臣被清理一空。
直至宋徽宗一朝,最终不得不起用缺乏政治才能的蔡京,北宋也自此走向了末路。直接引发了王朝史上最为耻辱的“靖康之难”,国都陷落,皇帝被俘。一个文化、艺术、经济都登峰造极的盛世,转眼跌落谷底。曾经的汴梁繁华,成为几代人不断追忆的梦境。
4. 一场东林党争,终结了明朝最繁荣鼎盛的万历时代。
明代万历时期,经济一度达到明代的高峰,“中外乂安,海内殷阜”。然而,这场持续几十年的东林党争,不但让让大好局面在短时间里就消亡殆尽,更是直接导致整个明朝在四十年间就迅速走向灭亡。
从万历中后期开始,先是东林党和齐、楚、浙三党之争,后来演变为东林党与阉党之争,一直到明朝覆亡,南明福王小朝廷的党争仍在继续,“复社”与阉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斗得死去活来。
史载朝内士大夫“各是所是,各非所非,恩怨相寻,冰炭互角”。崇祯帝不得不长叹:“诸臣但知党同逐异,便己肥家!”为了达到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往往欲置对方于死地而无所不用其极。
盛世亡于党争。为什么再强大的盛世,都避免不了被党争吞噬的命运?
因为,党争的本质,就是利益之争与派系之争。而盛世,正是利益与派系的温床。盛世意味着财富利益的增长,文治武功的进取。利益越多,围绕利益的争夺就越激烈;建功立业的人越多,派系冲突就越复杂。
另一方面,“党争”是集权之下,人性的自然选择。只要权力的运作处于不透明的状态,为求自保,所有人就会不可避免地走上朋党的道路,哪怕是皇帝也不例外,也要结“帝党”。
理解中国制度、文化和社会结构,“朋党”与“党争”一条直达问题核心的线索。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朱子彦《中国朋党史》:
这本书集朋党研究之大成,在呈现传统社会朋党政治发展的脉络和全貌上,不但具有开创意义,而且极富洞见。同时,这也是一部极具颠覆视角的另类中国史,以“党争”之眼重新审视了两千年的政治演化,为深刻理解中国提供了新的思路。学界评价此书“澄汰旧说,迭有新见,为当下较为沉寂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本书同时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一经出版便成为学术经典,已多次加印。先知书店深知此书价值,从出版社争取到独家授权,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先知书店独家好书: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