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扭转中国命运的四个改变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Author 先知书店


美国作家斯蒂芬·金曾说:“有时候,过去的事情并不那么容易过去,否则人们为什么还要读历史呢?”美梦也罢,伤痕也好,历史在我们身上打下的烙印很难随时间褪去。


如果总结过去一百多年中国的历史,那么最凝练的概括一定是“革命”,但是如果总结过去四十年的历史,主题便一定是“经济”了。


经济活动几乎是现代社会的全部。现代社会本质就是以市场逻辑取代强盗逻辑的过程,而我们今天的政治经济文化种种都是生发于市场逻辑的。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经济因素“嵌入”,任何试图“脱嵌”的行为都会置社会于危险之中。


更何况无论革命激情也好,宏大叙事也罢,都会适时隐退回归真实的生活,这正是改开四十年来重心转移到经济上的底层逻辑。


改革开放的历史其实就是我们一次次抉择与转向的线路图,从一个路口到另一个路口,其中处处艰难阻碍。


吴敬琏先生在《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一书中说到:


“中国的经济改革进程可以归结为市场在地域与范围上不断扩展的过程。然而,在计划经济的历史背景下,市场的出现及其扩展并非是一帆风顺地直线进行的过程。”



改革开放在经济层面,本质上有四个改变:一是改变观念,二是改变所有权,三是改变市场主体,四是改变与世界的关系。


1. 告别思想僵化——从“两个凡是”到“解放思想”;


2. 土地所有权的改革——改革首先是承认人性,从“人民公社”到“包产到户”;


3. 化控制为自由——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4. 以开放促改革——开放的程度就是改革的程度。

举凡过去四十年的重大选择,全部离不开这四个面向。闭关锁国还是走向世界,这几乎是1840年以来中国始终无法彻底回答的问题......


开放与改革互为前提因果,改革若不放到世界的大背景里就变成了自说自话。如果闭关锁国就能解决问题,那我们今天可能还在大清。


开放是改革的风向标,开放的程度某种意义上就代表改革的决心,这也是我们未来观察改革的一个视角。



社会何以成为今天的社会,人何以成为今天的人,全部源自这天翻地覆的四十年。


过去、现在、未来是联结为一体的,历史并不会在某一天断裂。即便是今天的我们,其实仍然身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之中。过去四十年只是改革开放的上半场,下半场如何进行,仍然等待着我们作答。


回望过去是为了解答将来,这也是吴敬琏先生的《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一书的核心价值。对于改革开放的历史,吴老是躬身入局之人,这使他更能用他一生的思索和实践经验,把过去四十年的观念博弈、思想交锋、利益得失娓娓道来。


能让我们对改革开放四十年历史“知其然”的书籍汗牛充栋,但能让我们对那段历史“知其所以然”的著作却少有。因此,对于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和路径,这本书提供的智慧远不止于当下。


学者萧冬连评价说:吴老的书,是最好的一本改革开放史的著作,系统、清晰、逻辑穿透力强,一般学者很难达到……虽然贯穿了经济学的学理,但没有深奥的术语以及模型,适合所有人。


为此,我们向您诚挚推荐《中国经济改革进程》,我们有幸获得少量吴老签章版,数量有限,长按下图,识别下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93岁吴敬琏最新发声!身居高位、敢讲真话

吴敬琏:对改革的三个反思(直击本质)

吴敬琏已经不再高山仰止、一呼百应了

巴黎骚乱的警示:给人类带来最大灾难的,是“高尚”的野蛮和狂热的信仰

为什么那些疯狂、激进的“救世梦”,总是将一个个地方变成地狱?

徐贲:越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就越是难以接受别人的批评

“追求精确”的五个错误认知:陷我们于无知的,恰恰是我们的已知

梦醒者郭嵩焘:不容于当世,下场凄凉

克尔凯郭尔:一种寂静的绝望

马斯克“约架”扎克伯格,谁会赢得未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少数派文选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