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历史与未来的洞察,绕不开杨小凯与王学泰
他是距离诺奖最近的华人经济学家,张维迎在纪念他的文章中写道:“你的思想不仅没有因为你的去世而烟消云散,恰恰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他就是杨小凯。除了因其原创性的经济学理论被两度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外,杨小凯因早在九十年代就提出的“后发劣势”理论,在近些年被不断验证而成为公认的先知型学者。不仅如此,他在晚年关于“信仰才是制度的第一因”的洞见,至今仍是思想界争论不休的元命题之一。
杨小凯的人生跌宕起伏:他生于战乱的年代,长于癫狂的岁月,因言获罪,“在监狱里念完大学”;出狱后,先是受教育改革家刘道玉破格任用,成为武汉大学讲师,随后命运一波三折,远赴海外研究经济学,成为令克鲁格曼、诺奖得主布坎南等世界级的学者折服的世界级经济科学家,就连一向自负的张五常也说,如果他际遇好一点,“拿个诺贝尔奖,不是什么难事”。
无独有偶,中国还有一个人,他的遭遇与杨小凯非常相似,学术追问的方向则完全相反,他就是——历史学家王学泰。
▌向死而生:相像的命运,相反的追问
上世纪60年代,杨小凯与王学泰,都是在高中时期遭遇了人生的重大变故。杨小凯的父母双双被打倒,他自己也一夜之间变成了“黑五类”;
王学泰因怀疑小麦亩产不可能达到120万斤,而受到公开批判,高考被降格“发配”到工农学院。
在那动荡的10年里,杨小凯曾试图用革命的方式重塑中国,一篇《中国向何处去》的大字报震动全国,被定性为“反革命的战马悲呜”。结果,父亲被关进“学习班”,母亲自杀,他也被投进监狱,判了10年徒刑。
相比杨小凯,王学泰要“老实”很多,但也未能幸免于难。他因议论跃进政策被判为“反动学生”,发配到农场劳改5年。劳改结束后,又因传阅、讨论《推背图》,被当成“政治谣言”大案的主犯,判刑13年。万幸的是,3年后被平反释放。
他们在监狱里看遍了牛鬼蛇神,看到了太多不可思议的人与事,彻底感受到了什么是“人心难测”,什么是“江湖险恶”。他们不仅看到了人性之恶,更看到了社会之恶的浓缩。
不过,两人都没有因此绝望消沉,反而找到了一生为之付出的方向。杨小凯抛弃了年少时的稚嫩与激进,告别了革命狂热主义,那个年代,监狱里有不少的高级知识分子,杨小凯就近疯狂地拜师学艺,“在监狱里读了十年大学”;王学泰则深感监狱中所见到的“恶”难以用人性来解释,它与弥漫全社会的敌意存在某种隐秘的联系,它们必有积淀已久的共同的文化渊源。这些洞察和思考,是他研究游民现象与游民文化的起点。
▲狱友、学生陈小令回忆杨小凯狱中读书
王学泰与杨小凯一样,对那个时代有太多的屈辱、愤懑和困惑。当杨小凯不断思考“中国向何处去”时,王学泰也在监狱中萌生了自己对时代的追问:“中国从何处来”?他们从相反的追问出发,最终找到了各自的答案。
▌世纪之问:中国向何处去?问题从哪里来?
出狱后,他们都对那段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写了各自在狱中的回忆录,是对那个时代所剩不多的宝贵证词;他们也都因“黑历史”四处碰壁,所幸均遇上“贵人相助”,双双考入了中国社科院。
后来,杨小凯远赴普林斯顿大学深造,随后,他那“真正的开创性研究”,让不少世界顶尖学者刮目相看;他的集大成之作《经济学原理》,更被公认为自马歇尔、萨缪尔森以来最重要的第三代经济学教科书。不过,杨小凯并没有沉溺在学术的光环之下,让他念兹在兹的,仍是那个从少年时就困扰他的世纪之问——“中国向何处去”?杨小凯把研究的方向转向了政治、历史等领域。
杨小凯认为:在不改革制度的前提下,技术带来的经济发展,只会助长从上到下的机会主义,官办企业效率越高,越不利于长期经济发展。一定要先做个学习成功制度的好学生,在考试未及格前,一个坏学生是没有资格讲“制度创新”的。这些忠告至今仍振聋发聩。这就是后发国家普遍会存在的“后发劣势”。
与杨小凯相比,王学泰的研究同样具有开创性,而且与中国关系更深。他的集大成之作《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被公认为“发现了另一个中国”,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最具解释力的一本书,张鸣、雷颐、李慎之等著名学者纷纷称赞、推荐。王学泰以他的方式探寻着另一个深层的问题——“中国治乱循环的问题从何处来”?
他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告诉我们:中国人多少都有点“游民意识”,这是一种不讲原则、不讲法律、只讲利益的黑暗倾向,对社会秩序和人性道德具有极大的破坏力量。作为皇权社会的产物,“游民意识”非常容易使人变得极端而残忍,是中国步入现代文明社会的巨大障碍。
毋庸置疑,王学泰的研究,是对杨小凯“世纪之问”的补充。如果说杨小凯晚年的洞察“信仰是制度第一因”,开始走出曾风靡知识界的“制度决定论”,开始重视文化和信仰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力,那么,王学泰则以原创性的学术研究告诉我们:游民现象与游民文化,正是影响中国历史变革最重要的“文化”。
▌殊途同归:对中国历史与未来的洞察,绕不开杨小凯与王学泰
杨小凯与王学泰,他们都关心中国的命运:一个把目光投向未来,追问中国向何处去,一个把目光望向历史,探寻让人最痛心疾首的问题从哪里来;一个提出“三大范式”的转型,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办,一个发现了隐藏在中国历史最底层的文化现象,警示我们应该告别什么——
◎杨小凯的新古典经济学,回归亚当·斯密的基本议题,用数学工具重塑了经济学大厦;他对“后发国家转型劣势”的研究,让我们看到比经济变革更重要的是制度转型,中国必须首先与文明世界接轨;更可贵的是,他指出制度也不能包治百病,制度的变革,离不开文化与信仰的土壤。
◎王学泰的研究与杨小凯殊途同归:他的《游民文化有中国社会》,对中国历史与现实极具解释力——制度塑造了文化,文化又反过来影响制度和社会中的一切事物。他让中国人明白,若想真正做到与世界接轨,就必须警惕游民现象、改造游民文化;否则即使制度转型了,也会像建在沙滩上的大厦,根基不稳,容易倾覆。
对中国历史与未来的洞察,绕不开杨小凯与王学泰。他们超越了自己所受的苦难,为自由及其敌人寻根;他们为这个世界留下的不是mu碑,而是路标;他们的思想至关重要。
如今,两位学者早已仙逝。可惜,与他们的卓越贡献相比,两人被严重低估了——杨小凯主要被海外学者所熟知,国内知道他的人并不多;王学泰的知名度就更低,几乎只得到了业内学者的赞扬和肯定。他们为中国留下的宝贵的思想财富,至今都未能被完全挖掘出来。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杨小凯学术经典集”和“王学泰作品精选集”,从他们的作品、他们的思想世界之中,读懂中国的过去,看懂中国的未来。世间已无杨小凯,也无王学泰,惟愿他们的思想范式和学术成果,能够造福更多的人。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可在规格中选择所需组合):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