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经济的“三双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Author 先知书店
对经济发展而言,没有什么比国家更重要的了。
好的国家制度与政策,是好的市场经济的前提;不好的国家体制和政策,不仅不能维系经济发展,反而导致市场扭曲、经济衰败。
因此,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一直是各国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各国改革过程中必然反复面对的话题。
通过几位伟大的思想家,我们可以发现——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可以用三双“手”来比喻:无为之手、扶持之手和掠夺之手。
▍第一双手:无为之手
国家应该是一只“无为之手”的理论,来自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
斯密在“经济学圣经”《国富论》一书中,把市场比喻成一只“看不见的手”,认为自由竞争、开放合作的市场,可以使国民的财富得到最大的增长。
在自由市场的每一环节,所有个人都可以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为他人、为社会服务;通过交换与合作,可以实现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不断扩大分工、走向繁荣。
所以,斯密认为,要想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最大作用,国家就应该充当一只“无为之手”,对市场的干预应该越少越好。除了提供国防、治安、维系司法公正等,市场无法提供的服务,政府就不应该再对经济活动实施任何干预。
换言之,经济发展本来就该让民营企业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政府应该并且只能充当“守夜人”的角色。200多年来,受亚当·斯密“无为之手”的启发,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治国理念,就是“小政府就是好政府”。
▍第二双手:扶持之手
国家对经济的第二双手,是“扶持之手”,这是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思想。
福利经济学假设:市场不完善,可能会失灵,由此造成了社会福利损失;国家是善意的,可以通过反垄断、消除信息不对称等措施,对市场不足进行必要补充,使社会福利最大化。
这些干预手段有价格管制、税收调节、准入门槛,甚至是计划经济,国家拥有并直接操作企业,将企业资源直接用于提高就业和居民收入,以及其它非经济目标。
国家对经济施展扶持之手,如今已成常态。哪怕是号称经济最自由的美国,国家干预也越来越多,补贴、管控的力度越来越强。
但是事实证明,即便是最低层次的干预手段,都会导致错误投资,破坏自由竞争,进而导致错误蔓延,逆淘汰盛行,最终必然走向危机和萧条。
可见,国家即便真有必要对经济进行扶持,也必须对手段和力度万分谨慎,特别是坚守法治和产权的边界。
诚如秘鲁经济学家德索托在《资本的秘密》一书所言,国家对经济最好的扶持,就是坚定不疑的保护私有产权和契约自由,减少市场交易成本,让更多的市场参与者,可以把手中僵化的资产转换成活动的资本。
▍第三双手:掠夺之手
越是不受节制的权力,对国民越危险,这是千百年来的政治常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注意到,国家在经济中权力不受限,也同样危险。
国家也是一个利益主体,并且可以使用强权追求自己的利益。国家这样做时,它就成为了一双“掠夺之手”。
制度经济学巨擘曼瑟·奥尔森,在其代表作《集体行动的逻辑》《国家的兴衰》《权力与繁荣》,不仅揭露了这些国家掠夺经济的起因和手段,更是划时代地给出了对抗“掠夺之手”的诊疗方案。
无论在任何社会,总有一些人,更愿意去掠夺他人的财富,而不是自己创造财富。
掠夺就需要武力,而拥有强大武力的集团分两种——流寇和坐寇。流寇抢完就走,所以他对完全摧毁一地的经济在所不惜。比如杀人越货的强盗。而坐寇则要考虑到,今天抢光了,明天就没有了,不能杀鸡取卵。这些坐寇,就是国家。
比如古代的皇帝,他尽管像对待牲口一样对待百姓,但通常还会提供一定的保护和秩序,关心牲口的数量和长势,以维持自家的长远收益。
因此奥尔森进一步尖锐地指出,不能天真地假设,国家的目标就是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国家,掌握国家机器的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有自身利益。要理解国家的种种行为,一定要理解掌握国家机器的人,所具有的自身利益和利己行为。
其实从现实和客观地来看,多数时候国家都同时扮演了“三双手”的角色。但要命的是,一个国家对经济的态度,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常常阳奉阴违,在转型时代的变化尤其剧烈。
因此,洞察和预见国家对经济的真实意图,以此防范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是研究国家问题的重中之重。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读懂国家与经济”六书(含独家):
《政治经济学通识》(独家):国家与经济的问题,就是政治经济学的常态问题,甚至是最重要的核心问题。本书深入浅出、通俗好读,是“国家与经济”领域最适合中国人的入门读物。
亚当·斯密《国富论》:对“无为之手”的第一手辩护,读懂“国家与繁荣”的首先选必读书。
德·索托《资本的秘密》(独家):对“对扶持之手”正本清源的旷世奇作,作者以它击败计划经济者、挽救了一个国家。
诺奖级学者曼瑟·奥尔森“国家与兴衰”三书——《国家的兴衰》《权力与繁荣》《集体行动的逻辑》:对“掠夺之手”最犀利的批判和警惕,读懂国家政治与经济兴衰的来龙去脉。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