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那亚的商业,阿那亚的“远方”。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你如何看待阿那亚?


这无疑是个充满随机性的问题,也是能扯出太多视角与价值取向的问题,地产同行,商业同行、做品牌的、做内容的甚至是做亚文化的、DJ、都可能会给你一些完全不同的答案。


其实从这些答案里,你能听到许多个性和真切的感受,少不了褒奖,也少不了各种吐槽,但这些其实都无所谓,因为越多的看法意味着关注与内容在不停的发生,作为一个地产项目,能得到如此事件级的曝光量,本身就已经站在一个顶峰。


如今的阿那亚,其实早已不仅仅是一个项目名称,它其实正在变成一种形容词,一种审美的代表,一种操盘方式,一种关于生活场景的代言词,或是对某一类人群的简称。


“那些常去阿那亚的人。”


不过很明显,近几年以来这群人范围在迅速扩大。从最早的一些所谓去孤独图书馆体验的文艺青年,后来有了更多的设计师、作家、演员、艺术家、乐队歌手、DJ...直到蔓延刷屏在我们朋友圈。


尤其是在最近的一些日子里,阿那亚无疑成为了一种精神与内容的新“圣地”,你看着越来越多曾经的熟人,半熟不熟的人,点赞之交,与地产或与文艺圈都不太想干的人都在阿那亚时,你不得不承认,阿那亚确实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



事实上,能成为现象的项目并不多,而且还多有时间的沉淀,有多方资源的整合。比如上海的原法租界,那些街道的独立小店、生活方式会成为一种现象,成都的“环太古里”也算是一种现象,当年的丽江大理,现在的乌镇,或者TX淮海等等,都可以成为一种现象,在创造一次又一次事件的同时,也在不断为区域与项目本身,带来认知价值,强化区域的定义。


但这些案例,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在很好的区位,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中心地带,或是本身就有历史和特色建筑的IP价值。


而阿那亚则不然。


理论上这里没有任何积累,且离北京三四个小时车程,这里不是大城市的近郊远郊,而是秦皇岛的远郊,无非有海而已,但整个渤海沿海的项目,还不比比皆是吗?


但阿那亚还是成为了阿那亚,并没有成为千篇一律的所谓文旅小镇之一。



面对这个问题,貌似可以给出几个角度的答案。


有关于建筑的,认为这里网红建筑成堆。路易斯康、卒姆托式的“精神建筑”,这或许是理解阿那亚的一个入口,但也仅仅是入口而已,因为再这些年里,在讲究大师的国内建筑行业,事实上到处都不缺“作品”,比阿那亚这些建筑更网红更大牌的大有人在。


也有关于审美的。的确阿那亚的审美高度统一,从建筑就开始,延续到各种文字的美感,平面的版式风格,也包括现场的活动体验。阿那亚所控制的,不只是调性与质感,往往还有色系,很多人感觉这里像日本,像国外,其实也是因为这里周遭的色彩并不浓烈,和国内城市动辄大红大绿的城市形象有截然不同的区别。


当然,也有关于社群运营逻辑,关于品牌资源逻辑。的确这些都重要,但这些看起来,都更像一步步实践运营出来的结果;或许再聊聊更加抽象的“生活方式”,住海边民宿,吃Brunch海边餐厅,在海边看演出打卡等等,但事实上,这些生活方式也并不是完全的独一无二,在国内国外,你都能找到相似的对标案例,相似的生活。


除此以外,更可以说说活动,会有人说电音,说戏剧节,但来来回回,这些活动更像是一种整体思路一次次的验证,是与阿那亚的场景进行共融的结果。活动终究不是项目的核心,毕竟在国内的地产项目里,无论住宅或商业,其实最不缺的就是活动,包括任何形式的活动。


这些角度都是阿那亚“造梦”的一部分,只是的确,难以从一个其中单一个视角,来看到阿那亚这种“现象”的全貌。


那么阿那亚,究竟是“凭什么?”



来聊一些基础问题。


你知道一个地产项目,特别是运营类,自持商业的项目,最终能成的原因是什么?


大家同样是钢筋混泥土搭起来的房子。或许位置好或许设计好,或许建筑质量好,但无论怎样,从硬件的角度来看,再好的项目你都能挑出无数的问题,你也更能在同样的条件里,找出一大堆类似的项目。


就如同商业地产特别关心的区位问题。不可回避的是,即便是在最核心的商圈中心,相似的条件,依然有的项目好有的项目不好,操盘方法不同,最后的结果很可能也会截然不同。


而操盘方法,换种说法,其实就是项目最核心的“共识”。在所有最优秀的项目里,我们都能发现它们的“共识”几乎从一而终,从开发定位改造阶段能一直延续到运营,或许有优化有发散,但并没有绝对性的改变。在最熟悉的成都,太古里沿着精致休闲所营造的高品质户外商街,搭配高标准的招商和运营管理,所创造的“共识”一边说服了品牌,当然更打动了无数的消费者与成都这座城市;IFS则把顶奢Mall做到顶点,营造了顶端消费者与奢侈品之间的“共识”,至少一直保持了购物品质;而晶融汇则迅速而敏捷,将新近的国潮品牌直接从北上带到成都,一网打尽,在Z世代消费与新锐品牌中建立起这样的“共识”,并相互印证。


它们都有自己“共识”,并且都能得到来自品牌方与消费端的共同理解与认同,能够达成这样的一致,来填满一座座空荡荡的建筑,让消费与需求在里面得到承载。


这很像传道对吗?开始需要自己的苦思冥想,说服自己来创造出一套合理的话语体系,进而来说服所有人,然后建立其一座座教堂,发起一次次的集会,正如同一个个最终繁衍繁荣的项目一般。


但刚才提到这些项目,都是城市型商业项目,依靠商业需求,或是依靠历史沉淀下来的价值。


而阿那亚不一样,阿那亚在里大城市几百公里的地方,甚至都在地级市的近郊,这也让阿那亚所需要的“共识”困难重重,必须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建立共识。



阿那亚所创造的共识,就叫做“远方”。


的确阿那亚离北京远,却又需要依赖北京,活在北京这样的生态里,那怎么办?不如就依托着北京的资源,依托着海的干净,为北京来制造一种又有文艺内容气质,也有熟悉的“大院”生活感受的区域。


于是在阿那亚最早的时候里,你看到那些图书馆,以文化生活为名而起的一个个文化公共空间,矗立在海岸与园区里,为不少想有度假房,却又不想过那么土嗨度假生活的人,提供了一个选择。


但如果只是这么做,无非只是为北京的一小撮人,提供了一个居住的“远方”而已。不过还好,阿那亚并没有止步于此。


伴随着越来越多新空间:比如大剧院,比如各种独特品牌的入驻,阿那亚将自己的“共识”其实描绘的越来越清晰。


为什么很多人来阿那亚会有一种逃脱城市与松弛的感觉?为什么阿那亚会给人一种“飞地”的认知?那是因为,阿那亚之于北京,之于传统城市,并不只是地理上的远方,而是重新建构了一种理想主义,一种纯粹热爱的“远方”。


这种“远方”的内核,其实是基于知识阶层,或者说来自于北京大多数的“城市新中产”所拥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无疑有着自己的独立取向,更重要的是它与传统的消费主义几乎完全对立。


而这种对立本身,就成为了“阿那亚共识”最大的特征。消费主义让我们焦虑与身份与阶层,你要时刻用包包上的logo,用豪车名表豪宅来为自己的身份做定义,但在阿那亚,来自传统阶层的身份,并不是值得被夸赞的,没有什么人上人式的炫耀价值观,即便隐性存在,也至少没有明面表现出来。


这种方式,其实让中产与文化阶层,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领地”,在一个消费主义横流与商业文明洗礼的时代,找到一处避世的港湾。至少在阿那亚,摆在最显眼位置的建筑是书店,是美术馆,在这里最瞩目的活动是戏剧节,是海边的音乐会,而不是各种楼堂会所,不是权力场所更不是高端商务场所。



对智性与审美,对热爱与创造力的崇拜,的确是阿那亚所表现出的价值观,看起来的确很理想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阿那亚不追求欲望。


没有欲望的高冷项目会有人叫好,但没人叫座。


阿那亚所提供的欲望满足,其实是为新中产,为靠着智力与专业成长的知识青年中坚,找到了一个可以自洽的场域,在这里他们可以得到价值感的平衡,得到与他们文化水准相匹配的一种生活状态。


事实上到如今,国内并没有什么地方的文化空间与文化事件,能如同阿那亚一般如此密集纯粹。在戏剧节期间,你能在阿那亚过一套完整且没有断档的文艺生活。一早睡到天亮,白天逛逛小镇里的独立小店,傍晚去海边看剧,晚上在草坪看乐队演出与露天电影,拿着半瓶精酿啤酒,在灯光下与朋友瞎聊到半夜,然后第二天又是晌午醒来。


听上去貌似没什么,但难得的是这一切发生海边,没有地铁没有拥堵的交通,没有一望无际的人潮裹挟着你向前,没有人觉得你装,在阿那亚这样的“文艺大院”里,每个人似乎本应该就这么活着。



为造就这样的文艺生活自洽,为构建这样的生活方式场景,阿那亚可不仅仅是通过建筑,空间运营与活动内容,更有商业,商业才是营造共识的最终成果,也是更加能出圈的持续性生活方式。尤其是在今年的阿那亚北区,商业已经成为了核心内容。


走到商业深水区的阿那亚,又如何选择品牌?着或许能从他们对品牌“希望与不希望”的点可以看出来:


我们希望你是:

1、对美好生活有着不懈追求、反对平庸人生的人;

2、能够有独立的思想、审美力,又懂得尊重他者的表达,愿意与他者建立基于平等互动的亲密关系;

3、是任何业态中的精致服务内容的提供者,有匠心,以客户需求为第一视角,有勇气面对一群最挑剔的消费者,并不断完成自我的超越;

4、能接受“有品质的简朴、有节制的丰盛”的价值观,以此作为服务内容的出发点;

5、能和我们一起做个长期主义者,慢慢一起生活、一起成长。

 

我们不希望你是:

1、大众化的、连锁化的品牌;

2、没有独立思想、没有审美力的品牌;

3、不能接受批评、不愿对客户需求主动提升自己能力的品牌;

4、不愿意融入社区生活的品牌;

5、以快速盈利为第一追求的品牌。


首先被排除的,就是连锁品牌。就是这些被无数购物中心追逐的传统品牌,虽然这些品牌有稳定的运营能力,有成熟的供应链,但却成为阿那亚首先拒绝的对象。


当然,一方面是不符合价值观,但另一方面,阿那亚不是城市商业,而是“文艺度假的飞地”,潮汐式的人流,有限的常驻人群,本身也不能为传统连锁品牌带来稳定的运营环境。


所以阿那亚索性放弃了传统商业策略与传统的连锁品牌,以非标对非标,选择了一些列更加独特不油腻,着重与营造社区生活气质,符合阿那亚的核心客群,找到这些客群能理解,有认知,也不完全陌生的品牌。


它们不少来自上海的原法租界的买手店(栋梁等),来自广州的东山口(白鸟之歌、Kar Room等),也来自于成都的一些小街巷(Hug、Lotus等),以及北京的一些独立文化品牌(单向空间、味从山海)。建筑与“共识”终究有边界,是需要内容表达的,而这些有内容气质,更有社区气质的品牌,无疑是与阿那亚场景最匹配的“灵魂”。




但商业终归是商业,是持续运营性的业态,开一天就是一天的成本。这些品牌在阿那亚这样一个远离城市的乌托邦如何活下去?阿那亚到底在怎样吸引这些品牌? 


这一方面来自于阿那亚为品牌所带来的,相对宽松的招商条件。简单来讲,就是“低纯抽+装修补贴”,在看业态本身的契合程度,在营业额上进行对赌,若不够则反补。这些基础招商条件,至少直接为品牌免去了一大块的硬拓展成本,品牌商户更需要思考的是,团队和出品问题。


另一方面来自于阿那亚持续不间断的活动,为这些品牌商户供给了源源不断的高质量客流,为这些商户的日常运营提供保障。就在过去的阿那亚戏剧节,对于部分餐饮商户,其运营表现甚至超越了北京三里屯店,对消费者来说,阿那亚的确是个飞地,从三里屯到阿那亚,消费品质并未掉档多少,而且还能遇见新的有趣品牌。



除此以外,就是阿那亚自身的IP与场景魅力。栋梁坐落在海边,直面大海的阿那亚店,无疑对于主理人和品牌气质来说是一次理想的展示;当然,阿那亚对于此类品牌也并没有如高端购物中心一般的严格把控,旺季开,淡季不开,也让这些品牌本身的运营压力大为减少。


这样的方式,虽然让阿那亚付出了一部分租金代价,但换来的是独立商业氛围的迅速成型,阿那亚也因此,可能能成为拥有类似上海安福路,广州东山口一般文艺商业氛围的北方案例。


如今,阿那亚已经呈现出自己的“文艺之海”,也有众多打卡的建筑建筑,也呈现出足够出圈的音乐节、电音节与戏剧节,其它如酒店民俗配套,本身就是阿那亚的传统项目。而阿那亚依托自身的“共识”与场景营造出的商业氛围,也在成型的路上,伴随着阿那亚北区呈现。


这样的阿那亚,你会更加期待嘛?





       

我的微信:zoffwalker  视频号:小佐老师Zoff

有空多聊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