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普通的REGULAR,“不普通”的REGULAR。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所谓好的项目,往往都有一种“场所感”。


讲道理,所谓“场所感”,它不一定非要像哪里,它就是一种让你能抽离出庸常的体验感,激发你的情绪与想象,更能让你的心智牢牢记住这个地方,以至于这里成为一座城市的速写,成为这里的“盐”。让一个平常无比的区域,可以变得有滋有味,充满不同。


这可以轻易的去举出几个案例。比如上海原法租界的几条街道,比如长沙的文和友,比如北京的三里屯798芳草地,杭州的天目里,再比如渤海边的阿那亚,不管行业怎么看,至少在多少青年人群的心里,这些地方都成为了城市的“盐”。


而在成都,宽窄巷子、太古里与环太古里、麓湖、这些地方不言自明,这些项目你走在其中,它都能调动你的五感,让人沉浸下来。这些案例,可都是体量不小的大项目,有足够的空间发挥。


但同样在成都的REGULAR,这个仅几千平的城市空间,却同样给了你这种满满的“场所感”。


不说清楚这种感受,你找不到REGULAR的正确打开方式。



让我们先聊聊代官山。


代官山是什么气质?从性质来看,这里无非是东京最老派的富人区,这种贵可不只是体现在地价和房子的贵,更体现在这里发生的生活方式。


既然这样,代官山是纸醉金迷,是遍地LOGO吗?并不是。代官山反而恰恰最为日常,平易近人。这里的商业也好,生活也好,体现给人的并不是所谓富贵逼人,却是生活本真。


并不想简单用“文艺”这种形容词来理解代官山,其实当你深入其中的时候,你会觉得这里很硬核。貌似不起眼的建筑,一查都是大师;从商业上看,都是所谓社区小店,但内容一点都没差,越是小店就越大牌,越朴素越有品质。茑屋最成名的作品也在代官山,这里的居民真的把这里当客厅,而不是打卡。


这样的商业生态能复制吗?单纯从业态上来看并不难,谁都可以去招一些咖啡馆、美术馆、餐厅、花店,选择还很多。但这并不是个业态问题,你很难复制代官山那样的社群生态与顾客,当然最难复制的是内容与观念,是一套生活方式。或许在上海,在安福路你能感受到一些代官山的样貌,但实际上内核又完全不同。


但在REGULAR,却感受到了类似代官山的气氛,不做作也不炫耀,是有品质的轻松,有内容的日常。



这样的气氛,直接体现在REGULAR的空间里。


从总体的空间形态来看,这是个身在公园内部,纯下沉式的商业物业,按理说是最难做的一种物业形态,藏在公园里,没有直接对路面的展示,碰到各种阴天雨天,自然光照还要受影响。


唯一的好处,或许就是相对与外部环境独立;楼上公园可以跳广场舞,但楼下就可以开展览,开电音Party,不过这就很考验项目的空间风格营造。


而REGULAR就找到了一种风格。


别说对极简、侘寂风,对日式或背后的审美感到厌倦了,说这种话,可能是没有感受到这种审美的精髓,或是被国内各种低成本大白墙带歪了路。


真正的侘寂和极简,是需要体现出材料本身的感受力。在成都,同样是清水混泥土,REGULAR的各种细节,接缝和质感,的确要更经得起看一些;同样,这种黑白灰的空间要素,其实更加突出了品牌本身的展示,品牌是内容,场子是一个HUB,是来让品牌书写的白纸,充满包容性。在这点上,REGULAR做的特别好。


不管走在REGULAR的室内或者室外,你一眼最能看到的,都是品牌,已经品牌商户自身的展示;它会给我一种感觉,REGULAR整个项目就是一个美术馆,而品牌本身就像是一个个的展品,都处在它最高光的位置上。


可以说,REGULAR所营造的氛围,创造了一种品牌与项目之间最为适当的一种关系:“展场与展品”,各司其职,互相印证,各自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优势。



再来看看REGULAR的品牌与视觉。


在REGULAR的视觉细节里,你能感受到克制与控制,就比如各个商户的围挡视觉,同样的海报版式,比较一致的平面风格,每家商户在把自己的视觉文化尽力表达时,也有很明显的品牌名称展现。


同样,REGULAR也没有把自己的LOGO贴的到处都是,但凡是LOGO露出之地,都保持了品牌应有的标准规范,这本来是个正常动作,但对于当今的商业地产却越来越难。


当然REGULAR也没有立一个大大的“精神堡垒”,它更像一个大家说起来都懂,都知道在哪里的地方,用不着那么刻意,让所有人都看到它。


其实所有这些操作,都在服从着一种品牌理念的延展。而这理念就是出自“Regular”这个词,就是“普通的,日常的,有规律的”。不需要太多多余解释,也不需要什么多余的Slogen,项目价值是感受出来的,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


REGULAR,就是要让每个人认真的感受“Regular”,一个让住在周边社区的人,感受到满足与幸福感的“Regular”。



品牌为此买单吗?


看见这样的一个“反常规”商业套路的项目,一个貌似在做调性的场子,谁都会有这样的担心,招商好招吗?品牌能够接受这样的场景吗?


但事实上,这根本就不是一个传统的招商问题。这首先有整体体量的要素,可用面积不过五千余平,除去公共空间和策展空间,可租不过两三千平,能容纳21个品牌,从绝对数量来说并不多。


但REGULAR的团队并没有按照传统招商套路去走,甚至连一份标准的招商手册都没做。REGULAR在直接邀约主理人,不仅仅是成都本地,走到上海到北京,去找了21个主理人,来在REGULAR共同创作。


当然,这要建立在REGULAR知道要做什么内容的基础上,REGULAR的价值观,场景的审美,对内容和产品的要求,以及身在成都高新南区,周边大量高净值年轻上班族、年轻新家庭的需求上,来组织的业态逻辑。


既然是回归生活与社区,那就会有烘培,有轻餐、有咖啡、也有各类生活杂物个人护理造型等一系列业态。于是你能看到ByMiga、面包会有的、UID、MONDOLI、%Arabica、安高若、荒石公园、Raw Heart全新品牌、烂李子、十域、concept、Element等等。


这里面的确有不少“首店”“网红店”,有些店放在核心商圈里也足够有说服力。但在这里,不想说这些概念,因为“网红打卡”并不是REGULAR想要的,REGULAR更看重的,是这些品牌所带来的日常,带来的内容矩阵,和各种引人探索的生活文化。


这里面还有几个成都本地朋友眼熟的品牌。MONDOLI、UID等等都在“环太古里”,但在REGULAR、它们都选择了新的内容方向,原本复古的MONDOLI玩科幻感,原本做西餐的十域开始做东南亚菜,大家都在跟着REGULAR一起创新。


当然,还有更多的品牌,在外面看着RUGULAR,但恐怕并没有太多的机会。因为REGULAR知道去找谁,以及做什么样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REGULAR并不像一个传统的商场,而是像各种主理人与生活方式的“集合店”,深入到品牌的内容和产品逻辑,在控制审美的同时,更在控制整体生活方式的一致性。


而这生活方式,就是在代表一种更加年轻,回归生活本质,追求内容与产品品质的生活态度。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REGULAR的“EVENT空间”。


它是在REGULAR三个户外下沉广场所链接的区域,入口两侧是是类似美术馆的画廊,一条长条窗,让更里面的氛围透出来,吸引的关注。


而经过廊道,再往深处走,就能看到这个空间的完整形态。一个大大的LOBBY,两侧都是留给品牌做POP-UP展示的策展空间,品牌可以在这里做快闪,做发布;当然这里更能去做DJ演出,电音派对,身在公园不怕吵到居民,可以一直蹦到早上;当然这也更是个完美的品牌发布场地。


这些策展空间已经为未来预留了功能,有快闪的开放式吧台,可以有咖啡师、有调酒师在这里驻留,同时也为活动来提供酒水服务,也有用作设计事务所的办公空间,功能足够复合,即便没有活动,这里的通用性也足够。毕竟在年轻人聚集的高新大源,这会是个很实用的内容场地。


你可以很乐观的想象,在高品质运营之下,这个场地所能带来的收益。毕竟在整个项目可租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有风格调性,配套全面,空间规整关键还“不怕吵”的一个场地,是足够对品牌有吸引力的。



REGULAR在做一个什么样的事情?


这算是在做一个创新商业,做城市更新吗?这肯定是,这里原来是一个办证大厅物业,一转身,成为了一个年轻生活目的地,而且还保持了难得的一致性,不仅仅是在控制空间与视觉,还在与每个品牌之间来深度配合,保证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但进入后又能发现每一家的不同。


但REGULAR想做的肯定不止于此。REGULAR是在做一种认知价值,在为更崭新,更加本真的审美与生活取向来打样、测试、发声。


也让成都的新城,南门高新一片,有一个除了家庭日常消费以外,真正有意思的地方。


试营业第一天的REGULAR,大家发在朋友圈里的点赞量,几乎超过了其他所有项目,除了文和友。所以你能预估到REGULAR完全呈现以后的人气,而且又因为REGULAR所努力打造的日常价值,这人气,很有可能会成为持续的,健康的,甚至是可复制的客群基础,而绝非网红式的短平快逻辑;而对于行业,也能让行业认真看看这种操盘方式所能带来的价值与影响力。


期待REGULAR,也期待REGULAR在九月的全面呈现。



更多阅读:

聊聊成都几个“小而美”的商业新案例

“好设计”到“好商业”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招商的尽头,是“三观一致”。

是什么,在造就商业地产的场景创新?



       

我的微信:zoffwalker  视频号:小佐老师Zoff

有空多聊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