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聊聊成都几个“小而美”的商业新案例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成都,是蛮适合做线下商业“新物种”的城市。


这是最近观察得出的小结论。


在成都做商业地产项目,除去国外,在国内真正值得观察值得对标学习的城市,只有上海。相似的商业审美,相似的消费特征,都让上海成为成都唯一的榜样。


作为绝对一线的上海,其商业地产的各种发展趋势,的确依然要超越成都许多,但有一点,成都或许比上海强:“新物种”商业的呈现可能。


这个道理很简单,物业成本上,成都的成本是上海的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不止,人力成本,也几乎是上海的三分之一,然而客单与消费活力,却没有这么大的差距;简单说,成都能用更低的运营成本,来承载包容不少“实验中”的品牌业态。



不少“情怀”小品牌,的确在成都做实验,要比上海的成本低很多。这或许也是成都近年来“小店生态”一路兴起繁荣的原因,崛起的小店成就了“环太古里”的生活方式,成就了猛追湾与华西坝城市更新,创造了无数的咖啡馆和酒吧,和各种电音娱乐新业态,比如霓虹跳舞俱乐部这种面子里子都赚的项目。


这样的商业生态,也催生着一些更加新颖的商业场景,城市更新玩法的项目,在最近的两个月表现的特别明显。


他们有共同的特征,体量都不大,几百到几千平,但都跳脱出传统商业的玩法,都在输出生活方式与一直社群的价值观,同样都很重视商业场景的创新。


他们是MEET&EAT、华西坝、游里以及Regular


项目小,但格局一点都不小。来一起看看。


MEET&EAT

美食复合空间


“价值观”其实比所谓的“新物种”更重要


2021.6.11呈现



这可能是最近被圈里讨论最多的,“新物种”案例。


很多人热衷于讨论这个项目的团队背景,运营模式,会提到上海巨鹿路的More Than Eat,是的,就是那个在上海巨鹿路极容易遇到熟人的地方,一张大长桌,丰富的异国料理品牌选择,旁边还带着烘培店,还有成都过去的Lotus Bar,业内好评的Atelier Bar这样的酒吧,都让大家对这种模式和背后的团队报以期待。


与之一脉相承的MEET&EAT,在成都,开在了太古里东靠近河边的天仙桥北路。它保留了More Than Eat的一些核心理念,它将朝向马路的立面,配合着开放式的橱窗,全都留给了顾客,意图创造一个舒适的街头公共空间,让所有人自然的在这里停留,休憩,见面,在核心的太古里商圈,营造舒适与放松。



而走进这个项目时,你才会发现内部的奥妙。集合了7家不同的美食品牌,酒吧奶茶咖啡Brunch和广式煲饭,以及东南亚菜和日韩料理,品类相互补充,围绕着社交氛围来组织业态。


这样的业态组合,不仅仅时空间的复合,更是消费时段与生活方式的高度复合,你会发现从工作日到周末到节假日,你都有来这里吃饭的理由;从上午的Brunch到半夜的酒吧第三场,你都能在这里完成;而这一切,都只发生在这六七百平,被改造的物业空间里,其空间效率也非传统的单店单业态能相比。


但除却运营模式,这里更加值得关注的还是生活方式本身。正如其名称“MEET&EAT"一般,吃饭见面,就是来这里的理由,它所营造的这种场所氛围,让人不会太端着,也不会太打卡,就让人一切“自然而然”的将这里作为自己会客的地方。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带过来的四个上海品牌Atelier Bar、LEACH和美啫啫,说降维打击不合适,但在出品上表现的确实无懈可击。好吃才是美食品牌持久运营的保证,从上海到成都,表里如一的MEET&EAT值得关注。



更多阅读:

从MoreThanEat,看见城市更新的温度与灵魂。


华西坝

万科华西坝城市更新


百年华西的年轻生活方式演绎


2021.4.30呈现


说是华西坝,但其实是成都的大学路,是川大华西校区,也就是曾经的华西医科大门前的一条小路。


而华西坝城市更新,则是成都万科在城市更新方向上的最新作品,这也代表了万科对于城市更新的一种理解,不至于空间的翻新,品牌的更换,而更是生活方式的“更新”,更加年轻好玩,充满变化,每家小店都让你有探索欲。



其实按传统商业定位逻辑来说,华西坝这种动不动能追溯百年文脉的区域,其品牌与产品也必定是充满内在的,有OldMoney的感觉,当然这也也显得很“上海”。可在华西坝,这里的品牌业态组合逻辑显得蛮不安分,跳脱,有很契合华西坝街道气质的书店读本舞,马尾咖啡、No.2那个房子,也有让年轻世代热衷的密多商店,All Day Brunch等等。


这也让一条华西坝,能包容足够多的场景与内容,表现出了比实际体量大的多的丰富感。当你想到哪里,会觉得怎么都有点选,有的吃喝玩,而且还蛮精致。这是被选择过后的呈现状态,比望平街,比镗钯街都更值得去感受体验。



这种内容与空间的组合,其实还产生出一种充满张力和戏剧化的“冲撞感”。被更新的华西坝街道,依然维持着华西校区“中西融合”的建筑风貌,而包含的商业内容从文艺质朴到英伦复古,再到Y2K“复古未来”风全都有,人群跨度也能从60后的大学教授到05后的α世代。



当然这是来自于操盘者的设计。这样一个仅有两千余方,20多个品牌的城市更新小实验,未来能爆发出多少火花,能对周边的商业氛围与品牌认知有多少提升,有多少运营上的成长空间,依然要画个问号。


但不可否认的是,猛追湾与华西坝,对于成都万科来说实现的是“弯道超车”,虽然没有如龙湖华润一般的品牌与商业运营的系统性资源,但却凭借着这样的城市更新整理了一波充满差异化的独立品牌资源库,也有现成的项目在手中运营,无疑成就了成万自身的商业特色,在竞争恶劣的成都商业环境里有了自己的一杆旗帜。




更多阅读:

也谈华西坝


游里

麓湖天府美食岛


充满穿越感的京都式街道场景


2021.6.13呈现



天府美食岛,是成都当下最有代表性的“微度假”商业样本。


除了受益于麓湖本身得天独厚的生态湖岛景观,天府美食岛自身,与成都不同的餐饮品牌来联合共创出的作品,也让这个项目成为成都的“餐饮场景实验室”。


许多你耳熟能详的本地传统餐饮品牌,银滩、不二、子非等等,在这里都没有做简单复制,而是以湖岛为白纸,呈现出品牌自身最理想的场景体验,对品牌本身的客群来说是新意,同时也让这些品牌本身得到了更新,更加年轻也更加极致。


同样,游里也是如此呈现。



说起日式的街道场景,绝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苏州淮海街。的确,淮海街所寻找的场景元素,来源于东京大阪的商店街,更多来自于平成时代的城市商业景观,它很有代表性,但真正能代表日式街道风格的,还在京都。


京都是日本上千年的都城,它很日本,但也能找到些唐宋的建筑元素,反而会给国内游客带来些熟悉感。在天府美食岛,本身低密开放的空间形态便为这种京都式街道尺度留下了可能,而子非则为场景的呈现提供了一个赵宋风雅的背景板,让这样的京都小街道更有中式味道一些。



在业态逻辑上,游里的品牌组合当然以日料为主,强自营,六家档口式集中在街道一侧,而另一侧则是精心设计出的日式山水景观。虽然游里只有五百多平,这样的业态配合着灯笼风铃等等软装,和京都式的街道尺度,飞檐斗拱,自然而然的让传统日式街头氛围表现出来。



更多阅读:

一座美食岛,却远远不止于「美食」。



Regular.


藏在大源中央公园里的“Regular”式生活


预计2021.7 呈现



这是本年度最有神秘感的城市更新项目。


神秘感意味着好奇与期待,Regular是个被同行和各种品牌最被关注询问的项目之一。但迄今为止,Regular除了现场商家围挡以外,并没有任何公开的出街信息释放出来,以至于被一直猜测和关注。当然在这里,能够透露的资料也有限。


其实行业关注这个项目的点,不仅仅在于原太古里背景的团队,更多的是被这样的操盘逻辑,区位选择和品牌选择所吸引。从形态来说,这里的物业状态类似于上海的FOUND158,藏在公园里的下沉式商业,虽然在公园里比较孤立,但更便于去营造一个比较独立的商业氛围,免受周边商业的影响。这种商业形态在成都目前已有的项目里,都是独一无二的。



但同时,在成都南门,高新南区大源片区,也确实缺乏一个偏于“年轻生活方式”特征的,有强烈社交属性和有调性的商业项目。大源近十年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有腾讯阿里最近还有字节跳动的入驻,聚集着成都最有活力的IT产业生态,但始终在商业方面没什么值得说的项目,以至于这里的年轻人动辄要跑十公里来到太古里消费购物社交。


Regular则直接填补了这部分高收入高知年轻人的部分社交需求,大家终于在南门不必跑那么远,就有这么一个可以“待得住”的地方坐下来喝咖啡,吃轻餐,这本身就值得期待。



Regular的本身营造的调性和生活方式,如同纯白的空间呈现一般,简单直白有设计感,不去拼命喊口号描述自己多年轻多潮,而是用“Regular”这种概念来直接传达这种生活态度,即“日常,有规律的”。这种方式反而更能包容现在新锐独立品牌的气质,给这些品牌主理人一张“干净且有态度”的创作空间,让它们来自己发挥。


这点值得所有“年轻潮流定位”的项目学习,其实不必“用力过猛”的长篇大论讲故事,需要多做减法,做留白,只需表达出生活方式的态度即可。而故事应该留给品牌和主理人来说,它们才是构建生活方式的主角。



同样,Regular的品牌组合也值得关注。除了我们熟知的%Arabica以外,十域、LANLIZI、MONDOLI等品牌在此出现,你会感觉Regular直接把太古里-晶融汇-镗钯街的生活方式精华直接搬到了大源。而且这些品牌大部分都是在成都经受过市场验证的品牌,或许非标了点,但不用太怀疑它们的运营能力。


当然这些都只是从现有信息的推断,Regular一定还有更多有趣内容还未曝光。但无可置疑的是,这个项目本身会成为成都城市更新的一个小体量代表案例,至少说从整体理念,品牌选择和周边需求契合度等方面,你都能感觉到它的独特气质。


更多信息,还需要关注7月份项目露面时的呈现。





打个总结。


这些案例,严格意义上都不是拼收益的项目,因为体量小,成长空间有限,更没有在传统商业地产的操作方式上。


但这些项目本身,都代表着一种“远方”,都指向了行业的“某种未来”:要去做生活方式,做态度做价值观,对品牌的选择并不仅仅时功能,而是类似买手逻辑一般,去对品牌有倾向性,有主观的选择,来与表达的商业氛围相互印证。


更关键的是,这些项目都在进行着探索与平衡。到底把那些“看起来美好”的品牌集合在一起,给他们匹配的场子,他们能是否有更强大的聚集效应?是否能真正Get到年轻人群的消费痛点?“有趣有调性”本身,能为项目本身带来什么,能为整体的商圈氛围与需求满足带来多少?


回答这些问题,还要持续的观察他们,并带着敬意。




       

我的微信:zoffwalker  视频号:小佐老师Zoff

有空多聊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