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样的街道,能“长出”独立小店?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什么样的街道,能“长出”独立小店?


严格的讲,这或许是一个典型的城市更新命题。你怎么让一条街道得到更新与活化?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于如何“招商”,让各种有趣的独立小店填满这里,带来人气,带来有品质的公共空间,带来更丰富功能性的优质生活配套,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与生意。


或许,这是个所谓当代城市“士绅化”命题——新兴中产阶级更替生活在这里的原住民,虽然这个词翻译的很别扭。不论你认为这带来的价值是褒义还是贬义,它至少能改变一个区域的面貌,为片区带来旅游热点,也为老街道带来产业和品质的更新,而在其中,各种独立品牌小店的生长则是最直观的表达。



从传统商管的角度来看,这种独立小店所带来的独特商业场景,是如今商业地产在追求的差异化体验内容。千篇一律的Mall里,有一些更加有独特产品与有社群,有“人”味的业态,是可以让整个项目变得更有气质与记忆点。


而对于品牌,走向街道则是个品牌创新机遇。在安福路,素然与Wagas所属的各种新锐品牌遍布其中,也有话梅最早的门店,等等,这些品牌它们需要一种“日常感”,一种从生活中而来的关怀气质,而街道则成为了拥有这种感受的品牌“孵化器”,也是品牌在更大范围里出圈,与顾客相互交流生活方式的一次契机。


看起来“长出小店”是个对所有人都有好处的事情。


但问题是,究竟是什么样的街道,可以能“长出”这些有意思的独立小店?可以让更多的主理人和年轻老板们,在这样的街道里发挥创意与想象力?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品牌的孵化器?


或许有一些这样的答案。



首先,不管再文艺再有内容的业态,也许要保证“活下去”,能长出小店的街道有一些必要条件。


比如Location。


在成都,不止有一个两个的商户曾讲过,成都现有的独立小店,比较成功稳定的案例都集中在合江亭周边三公里,也就是在环太古里-望平街-兰桂坊-九眼桥-宏济新路等一带,这或许是个市场导向的结果,但这些区域有些共同的属性。


从大区位环境来看,这些区域基本处于城市中心地带,这也意味着从城市各个区域到此的距离均等,成都这种单中心集中式的城市商圈格局来说,位于核心区的布局逻辑,是可以减少不同区域客群的交通以及心理成本。


但更具体的是,这些区域都属于“客群复合”的区域,即又有社区生活的氛围,同时也有游客体验的氛围。比如成都小店会特别集中在宽窄巷子、太古里、九眼桥周边,而这些区域也往往是外地游客频繁到达的区域。


客群的复合,特别是青年游客与常驻人群的重合,往往为这些独立小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经营空间,即周末及小长假,往往依赖于游客或城市近郊远郊的客群,而在工作日时段,则更多以来周边年轻住户及青年上班人群,来保证基础运营时段的客流均质,也能让运营团队和供应链处在一个健康的状态里,尤其是对于餐饮业态而言更为重要。

当然一些逻辑也会随城市的发展而改变,依然以成都为例,独立小店往往更趋向于选择在东门攀成钢区域或城南金融城-高新大源等寻找位置,依然是在寻求高质年轻客群的生活聚集区。


但问题在于,这些区域往往受制于新城的城市规划,并没有太多适合的生长空间:比如太宽的马路、太“硬”的城市空间,不适于步行的城市尺度...都会让这些小店失去赖以生存的“场景土壤”,而在这种状况下,能有些近似于传统城区的小尺度街道,则更加容易实现独立小店的聚集,比如尺度攀成钢的廊里、金融城誉峰里、汇锦街等区域。



除开区位逻辑,还有直接影响要素,即租金逻辑。


那些文艺的独立小店,不得不承认大多数并不是纯粹以业绩为绝对优先的思维出现的,它往往承载着老板一些个人的热爱与情怀,承载着一些年轻人的生活理想追求而呈现。


但同时,独立小店也如同那些“早早出去打工”的同学一般,运营能力上限可能很高,但下限也低。或许街头不起眼的中古店、Vintage店等等能一个月卖出近百万的业绩,也有看似人来人往,看似打卡频繁人气不差的店,却停留在生死线的边缘。


但无论是哪种情况,这些小店的总体运营稳定性并不如传统连锁品牌,着也意味着它们的租金给付能力也相对较弱,不稳定。此时一个租金水平较低,且能签长时间稳定租约的街道,则更容易让这些小店进驻生长。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也是成都小店生态活跃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差的消费氛围与消费包容,租金水平却是上海的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条件好甚至可以直接买商铺,让更多创新和有内容的小店得以在一个低固定成本,高容错的环境里生存,而不是如上海一般速生速灭,小店开成几个月的快闪店。



当然基础条件里还有一点,叫做营商环境。


这关乎年轻老板们的安全感,低的沟通成本,以及是否能全身心投入到运营与产品中。


有多少文艺的独立小店,是以老板或者主理人一己之力来竭力呈现的?但人的精力终归是有限,这也意味着这些小店并不如传统的连锁品牌一般,有足够的精力来应付与运营相关的各项事物。


比如城管消防税务,比如周边社区关系,与周边商户关系等等。在一个营商环境宽松融洽的环境里,所属街道、区域是可以有一些管理弹性,从而让商户、社区与各项公共管理事物,在法规的框架内,使相互之间充满良性循环。比如面对商户的外摆,是有效划定范围不伤害公共利益,还是一刀切式,全然不顾商户死活,这甚至会直接决定这些小店的生死问题;而当小店如果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也可以去反哺社区公共服务,让街道成为顾客、居民能够共同生活娱乐的场域。


在上海,安福路等所谓“网红”街道的房东们甚至可以有自己的一个组织,来去协调商户的入驻进场、撤场等相关问题,甚至堪比小商管体系,来协调商户的业态等,来促成整体一致的商业氛围。


而在成都,来自于开发商的商管体系往往能成为小店生态推手,比如万科的猛追湾与华西坝,一方面在尊重这些独立小店的运营逻辑的同时,更能用商管的方法来进行整体商业氛围把控,也为商户解决一些基础问题(运营、证照等),自然能让这些项目的小店生态活跃,且开始外延,形成特色化的商圈区域。


区位、租金、营商环境,对小店来说,是前提,更是一个使其独立生存的“培养皿”。


更重要的,是来自于那些街道场景的独特性。



这里,就会进入一些关于独立小店的隐性诉求。


对于年轻的主理人、年轻充满想法的老板,他想去呈现这也的一个空间与场景,必定是一个充满表达欲和创造欲的过程。


为什么有些调性独特且新颖的小店,会选择烟火味十足的社区街道?一方面这来自于这些品牌赖以生存的“生活感”,也就是所谓的烟火气息与熟悉感,这样的感受足够日常,让品牌本身显得平易近人,减少大家进入消费体验的心理压力,成为一个更有粘性,更加能进入生活的日常组成部分。


而另一方面,在一个日常的生活空间里,突然出现一个主题鲜明,设计感强烈的小店,所呈现出的“反差感”,则让整体的感受更充满戏剧性,更打卡,也成为这些小店得以传播,为人所知的一种方式。


这就像画廊里的“白盒子”空间,街道如同生活的基底,超市五金包子店中凸显的一个“特色空间”,就是蛋糕上的一块巧克力,对于小店来说它站在舞台的中间,而整个街道也可因为这个店而充满感觉。



同样,社区的生活感是一个逻辑,而整体空间的特殊感则是另外一个思路。


在东京代官山,在上海安福路,在厦门沙坡尾,在北京三里屯,它们特别的一点,除却在城市中心,或是在富人区在异国生活氛围聚集的区域以外,它们“小店林立”的关键点也在于那些形态多样的“非标商业空间”。


既然大家选择离开购物中心,就是希望能有足够的“自由创作度”,有足够的“个性表达方式”,而此时,一个尺度宜人的House、高层高的商业独栋、或者是内部空间复杂多样的商铺,甚至是小区门口的保安亭...所有在传统业态里看似“低效、难用”的空间,都有可能成为独立小店们的偏好。


它们需要一个“有意思”且有DIY机会的城市空间,足以让他们个人能够表达出所有创造力与想象力,而身在市场一线的他们往往也是最懂消费者,最懂体验的人,如果让他们的创作力和市场逻辑可以充分的结合,那这个小店本身的“爆”则是指日可待。


这样的空间包括不仅限于传统城市肌理的遗存,比如原法租界,比如公园里的公共配套,比如如代官山一般,由各个时代建筑大师所创造的“奥”,这些从空间上就极具“PlaceMaking”(场所营造)感的区域,这些迥异与当代城市界面的“感性空间”,都可以成为独立小店生长的温床。



当然,还有这些街道上的“树”。


这或许有关于街道感、风水、也有关于“生长”的隐喻、也有关于一种心理感受,一种微妙情绪。


树木、街道、广场、行人,以及小店。这些所有街道上的空间要素,树其实就是关联这些要素的混合体。或许时间什么都能改变,但唯独树是始终不变的样貌。


它始终给街道上的人,一种安静与安稳的力量。它没有办法生长的很快,但却能足够从持久,就如同许多选择在街边的独立小店一般,“长期主义”,是那些真正有内在价值的小店的追求。洗尽铅华之后,谁都想过去做一门能长久陪伴自己,同时凝聚共识与情怀的店不是吗?


没有树的公共空间就是很“硬”,没有给你可以停留的暗示,只能让你在阳光暴晒的广场和街道上匆匆走过;没有树的空间也容易一眼望到尽头,缺乏探索的欲望;树也是所有美好街道场景的共同想象,也常常与各种记忆混合在一起。


有树、有人与生气、自然会有美好独立小店,也让一条条街道,聚集向上的生机。






       



成都商业研策人、爱好写字,

有空多聊聊。

我的微信:zoffwalker  视频号:小佐老师Zoff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