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教给了我们什么?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后疫情时代”到底有多长?谁也不知道,尤其是在当下这个时间点,一日新增千余人,一线城市有两个“沦陷”,时间仿佛又拉回2020年初的那种状况,但事实是,有可能面临的问题更严峻。


这已经有所体现:在今年过年后,有关线下商业的各个平台,又掀起了一波离职潮、改行潮与创业潮。当然这并不是因为小伙伴们不优秀,更多的原因来自于疫情的打击与行业的消沉,一边是市场侧:包含消费规模也包括品牌扩展都在收缩;而另一侧来自于传统甲方决策的惯性:不断提升的资管指标与对市场变化理解的“慢半拍”,这都让夹在中间的打工人很难过,越来越卷,最终选择用脚投票。


“2022才是最艰难一年”,这是不少品牌的共识。的确,如果说19、20年的不少决策,来自于疫情之前的判断,那么22年是必然最受疫情影响的一年,不论是收缩、关店或是调整发展路径,这些负面的情绪,其实会在22年来集中显现。


要说这是“被偷走的三年”并不为过,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消极、混乱于情绪中,也在孕育着一种变化:它是重新洗牌,是逻辑变换,也是一次重新审视自我的过程,无论是品牌、业主或是个人,疫情带走的东西我们无法追回,但疫情教给我们的,是有机会把握的。



第一件事,疫情加速了分化。


疫情加速了“马太定律”,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伴随着SKP和国贸商城的再创新高,与之对应的其实是无数中下游项目的哀嚎,悄无声息的结束。对于重奢场而言,“内循环”,消化了更多出不去的重奢消费,并且疫情对Top级客人的消费影响有限,这些都是很容易理解的事实。


然而与头部项目相比,我更留意那些走向消亡的案例,他们基本都有如下的特征:体量尴尬(不大不小)、场景陈旧、模式单一...那些几万方的老百货老商业,那些硬被餐饮业态支撑的小体量盒子Mall,你原本就知道它逻辑不成立,但过去却能苟活下去。这就是在增量时代里,大家都看不出穿没穿裤子,可当市场退潮时,所有的缺陷都会被放大——说到底,还是核心定位不够清晰,不够稳固,护城河太浅。


疫情并不是导致失败的原因,而是加速市场的更迭。这也在提醒我们,是不是要多花一些精力在定位逻辑的推导上,基于事实与趋势,来验证自身定位是否成立,是否需要更新,是否可以用足够清晰的方式快速表达——毕竟定位即是越简单,越有力,越稳固。



第二件事,疫情在推进线下创新。


疫情时代里,在管控此起彼伏,大多数只能云逛街的时候,真正得到大量传播的项目有哪些?是安福路、是成都太古里、是天目里、是REGULAR、是TX淮海、是无数条小马路,是那些真正有PlaceMaking,有自己独特体验与内容输出的项目和区域。


或许他们的坪效有高低,但他们的“传播坪效”却远超传统项目之上,这也为入驻品牌提供了新维度的价值——你不仅是租个商铺,也同样得到了线上流量的入口,成为支持自身品牌Branding的一部分。


具体一点,它不是我们在小红书云逛街的时候更多的看到你,而是说在疫情时越来越有限的线下消费行为里,年轻人会在乎意义感,会想到那些在社交内容上传播的内容与心智,一定要去看看。


这即是疫情对创新的倒逼。疫情改变着大家的线下消费逻辑——更加受打卡内容影响的“目的地”,在乎意义感,在乎松弛、放松的场景感受,同样推进了线下场景的更新,此时敢于创新的商业案例,一定会得到比以往更大的传播与回报。



第三件事,疫情突出了内容和社群的价值。


不管是业主、品牌和个人,凡事擅长做内容,都在疫情的时间里获得了足够的回报。


做内容,始终是一种“退而结网”的过程,尤其是在线下充满不确定与临时管控的局面下,内容的重要性在提升,它抢占了更多的注意力、关注度与心智,因为内容是在隔离时代里,突破空间制约的连接方式。


做社群的道理也同样源于此。它其实丰富了品牌与顾客之间的链接,将传统单向的,一对一式的,转化成了相互作用的过程,虽然人没在店里,但因为店本身所凝结的共同爱好,共同观点所连接的社群,其实要比线下更有情感链接。


从这个角度讲,疫情其实进一步在消除线上线下的间隙,而在倒逼的过程里,线下店找到了他们独特的优势:线下商业空间,本身就是一种可信度更高,更丰富的内容载体,它不仅促使着线下商业学会做内容做社群,也反过来在吸引DTC品牌,淘宝品牌看到线下的意义,直至走向融合。



疫情也带来一些小趋势。


疫情在改变消费观念,尽管消费会收缩,但同时它也指向新的消费价值:理性、有机、可持续、内容性...不再关心消费本身带来的阶级属性,而在乎消费的实质价值,现实功能。它指向对传统名牌的消解,给了国内品牌全新的空间,不因传承、不因“尊贵”,而可以立足于内容、社群与价值观。


疫情改变着甲乙方的需求站位。越是疫情,消费的规律与风向就越是变换、收缩,而此时品牌所掌握的信息远远要多于和快于甲方,这样的信息差使甲方更需要乙方支持,走向被动。而此时,创新对甲方来讲不只是情怀,更是建立新对价价值的必然选择。


疫情改变着顾客对风格的偏向。疫情带来的连锁反应,包括职场、家庭、与内卷环境,它要求线下商业能更加有“舒缓治愈放松功”的能力,成为当代人内心矛盾的纾解口,需要更多类似“露营生活”、“有机生活”的沉浸,将人短暂的从现实里抽离出来,解救出来。



同样,疫情也在改变着我们自己。


疫情让我们迅速面对一个高度不确定的行业未来:过去的发展模式基于过去的高速城市化扩展,而伴随着疫情,伴随着地产行业的落寞,传统商业地产的土壤与方法论也在不断被瓦解,拿着旧地图,也找不到新大陆。


然后“新大陆”本身,又是混沌,待求证的一个过程。貌似创新商业此即彼伏,但回头看来,有多少创新是真实,实质的创新而不是空洞的堆装修?这本身需要时间,更何况,商业走向主题与客群更加细分垂直、也更加在地特色的路径。可能不会再有“万达式”的标准化方法论,而变成了基于底层逻辑思考的“商业创作”能力。


这里给不出答案。但至少我们明白一点,机会会藏在变化与混乱之中,正如二十年前走入的百货时代,正如十年前走入的购物中心时代,当年一样混沌,但如今回头看都觉得是必然。市场如此公平,行业一次次淘汰掉“落后产能”,但它永远淘汰不了真正的创新者



聊聊招商创新:困局、“出奇”与新招商人

零售空间难做,因为你“只做零售”

传统商业的内卷,从放弃理解客群开始







       



商业地产研策人、爱好写字,

可以多聊聊。

我的微信:zoffwalker  视频号:小佐老师Zoff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