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零售空间难做,因为你“只做零售”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你上一次去线下买衣服是多久以前?


在聊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不能将买优衣库,买内衣这种类型入列,因为这很多事生活的必须,逻辑和日常逛超市买日用品相当。


关键的问题在于,你上一次,在逛街中有意无意的买衣服是因为什么?是因为产品本身,还是因为场景和气氛一见倾心?还是因为空间本身的审美与选品,让你找到一种自洽?还是说,因为买手本身?


这个逻辑很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购物行为的发生,其实也关系到在这个消费被线上各种收割,直播与内容电商大行其道的时代,线下零售空间存在的合理性。



有不止一位店主和我聊起过,同样的衣服放在不同的场所,呈现的感受其实不一样,同样销售效果也会不一样。


这里的逻辑是值得回味的。


当然,这“场”要区分出很多种维度。成熟的场不必多说,品牌自带信任感,LOGO一挂,自然而然会有大批人来买单。不过如今这样的能力在慢慢被线上和新客群磨平,变得去中心化,新客群更加关注东西本身好不好,是不是有设计感,新客群在消费内容,消费风格与意义。


还有重要的一点,“场”本身。不仅仅是看场坐落在哪里,与什么样的项目相互背书,更多也要看零售场所本身的构建,是否在进入年轻客群消费认知,有亲和力的同时,也能调动起占有欲,想要拥有的冲动,或者说,想要融入这种生活方式的冲动。


这其实是个很微妙的过程。而在这个商业空间饱和,存量消费有限,线下零售“太卷”的当下,零售空间宛如军备竞赛一般造场,来去吸引关注,在消费意义的时代,来为产品赋予意义,创造产品与客群之间的“相遇”,为消费体验本身来赋予独特的意义。


但即便是“造场”,也是需要逻辑与方向的,在审美以外,同样需要“在地”、需要“叙事”与“社交”,来构建出迥异于传统购物体验的一段时空。



比如在地性,“对在地的叙事”。


在上一篇文章《“在地化”,是商业最大的顺势而为》里,聊的都是商业项目本身的在地性,但商业项目往往是载体,品牌才是内容。对于具体的零售品牌空间而言,在地性的表达可以更加直接、完整透彻,与场所本身的气质无缝相接。


从这个逻辑来看,在去年被推上热度的杭州天目里,到今天为止,最能与天目里场所气质契合的店是話梅。而在之前开的空间,包括茑屋书店,天目里自营的买手空间BLOCK,依然沿着一个传统范式,从空间逻辑本身是找不到与他们在东京,在其他城市店的本质区别。



而話梅在这里不一样。它读懂了天目里最明显,但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场所逻辑,不管是再好的大师或者景观,这里的内核是办公园区,环绕着广场的独栋办公,构成了天目里干净纯粹的气质。


話梅的呈现也沿着“办公”的空间语言表达,它让我想到五六十年代的麦迪逊大道,《洛基》里时间管理局,一种“复古未来主义”的办公气息,在天目里这样的“办公园区”,做出了一个“办公场所”式的零售体验空间。仓储式的空间、“档案册”,AIM在話梅的品牌内核与天目里的气质找到了一个共通点。


为两个品牌共同造就了一个独特场所。



同样的逻辑,你能在LOOKNOW的北京国贸店看到。


LOOKNOW在成都太古里商圈作出了一个很当代都市和年轻的旗舰店,而在上海安福路,也遵循着安福路本身的街道气质打造出藏在洋房里的小店,而到了北京国贸,面对这座讲究“大气”和“沉稳”的帝都,LOOKNOW在空间也找到了一种语言。


残缺的罗马柱,地上斑驳的马赛克地砖材料,与货架上设计感的货品本身营造了一种张力的氛围,但也很和谐,干净,更像是室外的感受。


但这家店却坐落在国贸商城北区。一个传统意义上做重奢的场子,这其中又有空间的冲突,但因为空间“遗迹”般沉稳的元素,也生成了一种和谐感。当然这也是一种方法,在城市的大氛围下,精致与“遗迹”,当代与“过去”,其实是在不断的转换的,而这种转换的体验,也造就了零售场所本身的趣味性,让人记住和到来。



而另一种线下零售空间的逻辑,是“复合的社交性”。


就像这篇文章的标题,零售空间难做,往往是因为“只做零售”。这是个所有人都在夺取流量的时代,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而在零售空间里,好看、出片、货狠如果都是必要条件,往往就需要在给自己的客群一些来的理由。


尤其对于崭新的线上品牌,当他们在构建线下空间逻辑时,在单纯的卖货以外,也同时附带了“表达品牌理念”的意义在,让品牌从隔着屏幕的连接,开始变得更有重量,更加容易种草,让品牌主理人和大家有面对面的沟通机会,也能让认同品牌观点的小伙伴们能够相见。


这个时刻,超越零售,关乎于“社交”的功能则更加重要。所以你能看到越来越多的线上品牌做拓展时,“咖啡档口”几乎成为了一个必选项,卖衣服顺带送两杯咖啡,让大家常来玩。而零售与饮品之间的联名也显得很常见,武康路的話梅与马里昂吧站在了一起,连UCCA都能和MANNER做联名空间。


当然,这个话题离不开三顿半的into_the force原力飞行。



在这里,我依然把三顿半看做一个新零售品牌,而非传统咖啡。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当三顿半走向线下,它并没有开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咖啡馆”,并没有和上海林立的咖啡店正面对决,而是开了一个“客厅”。


它不像传统意义上一家店,甚至都模糊了街道和店之间的边界感,你走在安福路上会很自然的看到里面,走进去转一圈,甚至你都没完全意识到这是个卖什么的地方,但就能直接看到产品,感受到三顿半在这家店带来的理念。


三顿半在这里所贩卖的,是那些依托于咖啡文化之上更美好的事物。和小伙伴聚会的轻松愉悦,认识新朋友的惊喜,探索空间的乐趣,彼此之家通过一杯咖啡,就能坐下来聊聊的过程,毕竟很多时候咖啡本身并不重要,和谁喝咖啡,什么心情喝咖啡更重要。


正如同三顿半的色彩丰富的“小杯子”,和那些不同城市的“返航计划”一般,在零售之上,三顿半在经营一种情绪,而这样的想法同样延展到了线下空间之中。


这个逻辑也很想Apple Store最早genius bar的理念,虽然如今看来这只是一个售后服务部门,但这个版块的初心,也在于要创造一个线下,苹果官方与用户面对面,以及让用户之间可以交流体验的场所。



未来可以预见,线下零售空间的逻辑,往往更成为一个环节,而不仅仅是结果。


要让品牌零售行为的发生,需要依托的是一个更完整的体系,看不见的供应链、团队与成本管控,当然,还有看得见的内容营销,以及线下空间。


在这种逻辑之下,线下空间除了“卖货”以外,需要做的事情还有更多,链条更长,可能是种草的起点,是内容活动的生产空间,是社群的沟通空间...直到最后才导向零售,甚至这个零售行为是否发生在线下都并不重要。


这也在动摇传统实体零售的坪效逻辑,也为我们打开了未来零售场所的想象力。



*本期主题自LOOKNOW国贸旗舰店开幕式分享主题延展。

*部分图源自LOOKNOW、話梅HARMAY、三顿半等



新锐品牌在追求怎样的线下呈现?

请用价值观,来吸引未来的客群

成都小店的“情绪价值”

“好设计”到“好商业”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商业地产研策人、爱好写字、坐标北京。

可以多聊聊。

我的微信:zoffwalker  视频号:小佐老师Zoff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