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锐品牌在追求怎样的线下呈现?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这个问题,是从帮助新锐品牌选址开始的。


毫无疑问,成都是个理想的市场,年轻力消费旺盛,消费观念包容多元、也愿意为“生活方式”而买单,这也让许多品牌对成都动心,尤其是更加新锐小众的品牌,但也不乏一些听着就很炸裂的品牌。


如今它们都有进入成都的意愿,但问题是如何进入?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有些品牌你听见名字,你就知道他们成都基本只有两个选择:IFS&太古里;再或者,他们也应该去找五大行,各种Agency,去把全成都的Mall翻个遍,了解下运营状况,租金区位,按指标来拓店。


正常来说,选址这个活落不到我这。但事实上,他们找到我其实是为了一个更特别的诉求,找到一个除去“IFS+太古里”,离开核心商圈以外的选择:找到一个更“特别的地方”。


而这个“特别”就很值得思考。


说到选址,新锐品牌们都会提到几个案例。


会提到宽窄巷子里的几家新店,想到在兰桂坊背后的CLAP_ChengDu;也会问大源中央公园,同时也是被本号无数次写到的REGULAR源野;当然也会提起“环太古里”,望平街和华西坝这样的地方。


能理解品牌背后的用意。他们想有更出奇的展示效果,能和成都特有的建筑空间做结合碰撞;想去和自己性格契合的空间融合,想找到“成都式”的街头,寻找类似上海安福路、武康路、巨鹿路的成都版本。


的确,品牌了解这些地方,可能式因为口耳相传,也可能是因为小红书和点评;但事实上,在当下, 品牌其实会更加明白他们的客群在哪里,想要什么,并以此为出发点,来思考如何能和他们的客群更好的对话,发生联系。


当然,这也和品牌自身的线下逻辑相关。为什么做线下?尤其是对新锐年轻的品牌而言,线下渠道除了说最直接的能提高客单,提高连单率以外,线下能让品牌本身变得更加“立体”和有“重量”:与用户的关系,不仅仅是隔着电商与社交平台的对望,更应该进入到用户的生活和日常社交空间,来塑造自己更真实的品牌“客厅”。


当品牌意识到这个问题时,他们所营造的空间也如“客厅有”一般,塑造公共感和吸引力,成为日常公共空间的一部分,而这时,传统购物中心场景单一,运营强管控的逻辑就很难对此类品牌有什么吸引力;当然,除非能给一个很好的展示面,让品牌能自由发挥,但这依然是个独立的“街铺”逻辑。


//图源自LOOKNOW严明


聊到这里,就不得不说最近的两个案例。


安福路的三顿半:into_the force原力飞行,还有话梅在武康路上的独栋旗舰店,它们最能代表现今新锐品牌在线下呈现时的想法和取向。


它们有一些相似之处。


都选择在很上海式的街头,一定要与社区融合,有梧桐树的环绕,要有洋房和弄堂的背景板,也要有故事和记忆,并在一定程度上去延续这种故事,将街道上拥有的生活方式流传下去。


同样,不仅仅式根植于街头的公共空间,它本身的空间也要成为街头的延展,至少从街道走入其中的过程要非常“自然且日常”,正如话梅在武康路的旗舰店,它保留了马里昂巴咖啡馆的故事,将首层完全让给街道和咖啡,自然而然的让大家闲坐在这里。


//图源自三顿半


安福路的三顿半into_the force原力飞行也有同样的理念。沿马路的50平米还给大众,透过金属的格栅,如同后院的车库,自然好奇,自然探索,也让自己的理念与产品在其中自然而然的呈现。


什么叫场所“自然与日常”?这必须要足够的真诚,少一些刻意的表达,不要动不动放大LOGO,急于的去自我宣示;而是用真正开放的姿态,先欢迎所有人,在日常的材料与咖啡氛围之中,去将自己的理念传达给顾客。


这个状态是需要精确设计气氛的,也是需要付出的,每一平米的租金都该怎么算怎么算,每一点的户外展示面都是可贵的资源,尤其又是在安福路武康路这样的地段上。但这些品牌是能想清楚:如今吸引客群的不是在街上大摇大摆的怒刷存在感,而是内在的观念传达,做真正好玩的品牌客厅来还给公共空间,给年轻人一个能抽离庸常的生活体验。


先“打开”,先“出让”,先尊重街道与这里原有的生活,更多人才愿意进来,愿意留在此处认识你。



话题回到成都,其实你会明白为什么新锐品牌会对REGULAR这种项目有强烈的兴趣,纷纷提及;从传统角度来说,这个项目体量小,“埋”在公园下,毫无展示面,区位条件也就那样,旁边更大体量的世豪广场和诸多项目都摆在哪里。


但品牌真正感兴趣的,除却区位和空间水准的要素以外,其实就是这样的氛围:随意、自然、日常,当然也建立在控制品质的基础之上;同样,它所体现出的这种空间气质,也与如今不少新锐品牌的“硬核”内在相契合,至少相比传统购物中心略油腻的“中产气质”要匹配的多很多。


这种状态,在成都城北的IN3咖啡工坊也有体现。按成都传统区位来看,北门西门几乎没有做年轻业态基础,因为这里传统家庭客群太多,新兴产业也不在这里,然后成都北站附近的IN3却活生生通过地下的咖啡空间,一个首尔式的清水混泥土氛围,吸引来了源源不断,从东门南门“翻山越岭”来的年轻客流,硬是把这种冷门地段的公园地下,带起人气。



如今最能不能否认的是,线下的呈现,已经进入了内容逻辑。不论是对于品牌方或是项目方,或许品牌方更快更敏锐一些,但它终究会传递到项目方,推动着项目方的改变。


依托内容思维,线下流量逻辑正在转换。新锐品牌只会越来越多,成为主流,并且越来越重视线下的布局,同时也会依托着他们原本在线上内容和品牌力的优势,直接为线下导流。而城市里“特别且非标”的项目也会越来越稀缺,越来越炙手可热,安福路武康路这种街道,不管从租金还是影响力,都已经能和一线商场对标,而在成都,你也能肉眼所见那些非标项目的价值。


当然,如何去营造这样的“特别且非标”就成为了项目方下一步真正要攻破的难题,而且主动的做,或许要比被动倒逼着做要来的更有意义。项目方被品牌改变,而品牌引领着顾客端的消费观念——终归,大家都要尊重市场,都要去围绕着线下流量逻辑而转换,谁能快半步,谁就能成为话题。


请继续Enjoy it,继续来保持观察。


也谈华西坝

现所的线索

从REGULAR到现所,来聊聊商业的意识形态

什么样的街道,能“长出”独立小店?

普通的REGULAR,“不普通”的REGULAR。

阿那亚的商业,阿那亚的“远方”。






       



Base成都&上海的商业地产研策人、爱好写字,

选址、研策、资源及商务需求,可以多聊聊。

我的微信:zoffwalker  视频号:小佐老师Zoff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